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马桶>

清江浦区高端全自动马桶(清江浦区欧派全自动马桶多少钱)

清江浦区高端全自动马桶(清江浦区欧派全自动马桶多少钱)

更新时间:2022-02-01 13:26:21

“今天不比平常,要去参加讨论支部改选的事,整个支部数我党龄最长,迟到不得。”昨日是清江浦区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党支部党员活动日,73岁的梁玉银早早起了床,细心准备好材料,抖擞着精神出门去赶公交车。

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创办于2009年,是清江浦区一个社会组织,主要从事助老、助困、助残及公益演出等志愿服务。有着52年党龄的梁玉银是其中一员。“以前大伙儿忙东忙西做好事,各干各的,半年也难照上一面,”老人说,自从有了党支部,服务社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支部活动她每场必到,风雨无阻。

“社会组织是新时期构建社会和谐的生力军,有党组织引领,这支生力军才有‘主心骨’,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江浦区委书记仲凤笔说,自2015年7月成立党支部后,该服务社5000多名爱心志愿者汇聚在党旗下,用行动筑就了一条爱心之路,唱响了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时代赞歌。

凝聚的力量——

一支“先锋队”,擎起“一面旗”

“金书记,富丽花园刘奶奶家的坐便器修好了,还有哪家水电坏了要修的?”6月29日中午,康风伦前脚刚跨出刘奶奶家门,随即就拨通了服务社党支部书记金驹的电话。64岁的康风伦,党龄41年,懂水电、会修理,2015年加入服务社。此前,他已做了14年志愿者。“那时候,哪儿需要就往哪儿跑,参加过不少志愿者社团,但总觉得心拧不到一块,”康风伦说,有点像“散兵游勇”。

“老康说的不假,”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社长杨玉琴坦言,服务社成立伊始,自己不是党员,活动缺阵地,开个会到处 “打游击”蹭场地。无奈之下,她干脆把“大本营”设在了自己家里。

变化发生在2015年6月。在区委组织部和闸口街道党工委帮助下,服务社终于在城东社区华都名邸有了专门的办公及活动用房,区委组织部先后资助6万元添置办公设备,并于次月成立了党支部,服务社老党员、“中国好人”金驹当选为首任党支部书记。

党组织好比吸铁石。在党支部推动下,短短两年,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已吸引党员志愿者50多名,年龄最大的86岁。“别看他们年纪大,做起公益来个个不含糊,”杨玉琴自豪地说,上个月在市民文明巡访活动中,67岁的老党员胡永明每天3小时走街串巷当“啄木鸟”,一天没落下,发现并上报问题60多个。杨玉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去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了却了她多年来的夙愿,并当选服务社党支部副书记。

党员当先锋,擎起一面旗。截至目前,爱心志愿者服务社的骨干成员已从原来的不足5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人,志愿者5000多人,组建专业服务队17支,累计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3000多次,救助困境儿童500多名,常年服务敬老院50多家。

榜样的力量——

一盏“照明灯”,点亮“一座城”

今年6月,一条“寻找救人英雄‘黄衣哥’”的帖子在淮安网民中热传。经寻访,这位“黄衣哥”名叫余虹。6月1日上午,淮安某餐馆发生煤气爆燃事故,正在附近搞装修、身着黄色工作服的余虹,与众人合力救出9名受困者,而他自己则因体力不支、身体刮伤被送进了医院。

杨玉琴前往医院探望,才得知余虹是爱心志愿者服务社余丽娟的弟弟。余虹说:“姐姐是志愿者,助人为乐,一家人耳濡目染。”躺在医院的余虹,善举仍在继续——当听说杨玉琴资助的孤儿何小雪突发胰腺炎正在医院手术,“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肩膀扛了许多东西,放下东西,就赶紧给一家人做饭。做好饭第一时间给奶奶喂饭,自己再吃时饭已经凉了……日复一日,在母亲身上,她觉得这就是应该做的。”

好妻子

患难夫妻见真情。在朱陈英身上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2006年12月,在上海打工的吴宝艮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确诊得了椎索瘤,必须到上海做手术。当时,大儿子即将高考,手术费也没有着落,巨大的压力让朱陈英吃不下、睡不着。她把婆婆暂时安顿在丈夫的姐姐家,到处借钱,然后陪着丈夫去上海华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了13个小时,在手术恢复的关键几天里,朱陈英五天五夜没睡一个整觉。手术花费12.6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让丈夫尽快康复,朱陈英从不在丈夫面前提钱的事,总是宽慰他,养好身体要紧。但手术后,丈夫的左眼视力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失明。

然而,不幸还在向这个家庭慢慢靠近。2008年的6月的一天,朱陈英感觉自己的手总是抖,不受控制,全身无力,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帕金森综合症。面对年仅42岁就患上帕金森的妻子,吴宝艮愧疚不已,觉得是多年来的劳累和压力让妻子患病。然而,朱陈英并没有抱怨任何人,她一边吃药治疗,依然和丈夫共同照顾婆婆,养育儿子,将日子一天天过下去。正是她的坚强,让这个家更加团结和睦。

为了帮助朱陈英一家解决困难,工业园区介绍吴宝艮在附近人才市场打扫卫生,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平时外出上班,他都要把朱陈英带到上班的地方。现在,虽然朱陈英每天都受病痛的折磨,但她依然乐观坚强:“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有希望。” 好母亲

两个儿子是朱陈英的骄傲。大儿子小龙正在河海大学攻读博士,二儿子小虎从湖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这样的家庭没有给孩子殷实家底,但朱陈英的身体力行,给了他们无形的财富。 朱陈英说,自己小时候很爱念书,但是家里兄弟姊妹多,念到三年级就出来苦公分了,所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但她的教育理念非常朴素,从小就告诉儿子,只有读好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两个儿子看来,母亲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更多的是“身教”。小龙清楚地记得:“在我初三时,母亲为了不影响我参加中考,一直对我隐瞒弟弟骨折入院的消息,独立照顾弟弟;在我高三时,母亲又为了不影响我参加高考,一直向我隐瞒父亲住院的消息,独立照顾父亲。这么多年,多是母亲一人在照顾奶奶,任劳任怨。母亲的孝顺、勇敢、坚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两个儿子上大学期间当家教、端盘子,甚至穿别人不要的衣服。小龙觉得,这些比起母亲所做的,真是太微不足道,他说:“对于家庭和父母,我只有感谢,正是我的父母和这样的家庭造就了现在的我。”(薛涛 杜勇清 朱月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