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天回家的路途有什么景色吗,把侧面的头发留长盖住秃掉的头顶真的不是自欺欺人吗,又或者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正确吗?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勤于动脑,经常换位思考的话,我想多少还是能有点启发的。 以色列一位医生要求28名实验对象做两个不同姿势的上厕所实验:一种是非常普遍的坐便式,还有一种是类似于在荒天野地里解决问题的蹲坑式。实验结果非常明朗:蹲坑式平均耗时50秒。而且实验对象一致认为便便过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厕平均耗时130秒,而且似乎还意犹未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无法完全打开出舱口。不管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肠道周围都有一块肌肉像套索一样包裹着它,向一个方向牵引着他,这就产生了一道弯曲的折痕。这种类似于弯曲扣锁的机关可以为肛门括约肌减轻不少负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花园里浇水用的橡胶管,浇水的时候突然不出水了,多半是管道的哪个地方打了个结?只要把打结的地方撸直,过不了多久水管就又通了。
在肛门附近,从降结肠到直肠拐了个大弯,这有什么用呢?这是为了让粪便在拐弯处顿一顿,再加上刚才说的套索,这样不管站着坐着,肛门括约肌都可以不太费力地将粪便憋住。一旦包裹大成的肌肉放松,折弯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泻千里了。
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就是蹲着大便的,这也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势,也就是18世纪末,坐便器和现代意义的卫生间被发明之后,人类才开始坐着排便。
坐在马桶上我们也可以达到蹲坑的顺畅排便效果——只要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找好角度——成了!就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