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看佛山,佛山陶瓷看禅城,禅城建陶在南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这个撑起佛山陶瓷品牌的乡镇,40年来,经历陶瓷产业的红火发展,也经受转型的阵痛。如今,走在村靓水美的南庄村庄里,很难想象它曾经粉尘漫天。
2017年,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持续保持良好经济发展态势,G D P达246 .62亿元,同比增长8 %;工业总产值5 6 1.15亿元,同比增长5 .6%。
村村点火发展陶瓷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前,南庄镇罗南村还是拥有大片桑基鱼塘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春风乍起,村里小五金厂、塑料厂、家具厂等集体企业逐渐办起来,农民洗脚上田成为工人。1988年,时任南庄镇罗南村党支部书记关润尧,琢磨着带领村民“赚大钱”,找银行贷款,耗资千万元办起罗南建陶厂,这是南庄第一家引进意大利设备的陶瓷厂,瓷砖一时供不应求。见罗南建陶厂发展得红红火火,南庄镇18个村居,相继办起陶瓷厂。
南庄镇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南庄镇建起75家建陶企业,400条生产线,产能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转型的阵痛约在十年前。一鼎科技是一家生产建材机械装备及新材料研发制造的企业,2005年进驻南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廖卫平还记得,那时候每天一早到办公室时,首先是擦桌子,“桌上每天积着厚厚一层灰,村里全是粉尘。”在产业升级和环保趋势下,2010年,南庄镇75家陶瓷企业,关停并转62家,留下的13家,全部符合广东省清洁生产标准。
转型阵痛开辟新路子
关润尧表示,2007年相继关停污染陶瓷厂后,村里当年减少7000万元收入。如何寻找发展新路子?这不仅是罗南村,也是紫南村、龙津村等南庄多个村庄面临的困惑。
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升级。廖卫平表示,陶瓷厂迁移和转型,倒逼陶瓷生产设备朝绿色、节能升级。2006年,该企业研发“陶瓷砖干式磨边机”,代替传统高耗能工艺,余料和粉尘收集后,可用于再生产过程。20 15年研发“反置式抛光机”,摒弃瓷砖沿用几十年的正抛方法,耗能低,节水90%。
另一方面,镇村产业重新布局。10年前,紫南村还只是一个“收入低、人心散”的落后村。今天,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基地、佛山市国际陶瓷卫浴城、紫南银河广场四个专业市场渐成气候,紫南美食城等餐饮产业,也发展火热。
对南庄而言,今年6月,科力远C H S的投产是其产业转向新能源汽车方向的一个“大事件”。首条生产线占地5500平方米,生产车间里机械手臂、自动化传输带不停运作,仅55位操作工,通过电子设备操作生产过程。科力远CH S公司主要生产汽车混合动力系统产品,一套混动系统产品集成193个零部件,生产过程仅耗时113秒。
南庄镇委书记陈辅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是南庄镇从农业镇走向工业镇继而推动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
10年来,“明星村”紫南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分红,分别由2007年的930万元和846元,升至2017年的1.1亿元和10800元,村收入和人均分红,分别翻了约11倍和12倍。走进紫南村,只见绿树掩映,道路宽阔整洁,家家盖起小洋楼。59岁的刘瑞妹正在紫南图书馆看书。她曾经因村里“环境差、比较乱,向往城市生活”,将户口迁到南庄城区。
而几年前,刘瑞妹又将自己和子女的户口迁回紫南村,“这些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12台村里的电瓶车穿梭在柏油路上,免费搭乘上学、放学的孩子们。她开心地表示,村里电影院免费放映,羽毛球场馆中午12点前免费开放,户籍村民看门诊,只需要花4元钱,住院600元。
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无论是紫南村还是罗南村,都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比如紫南村建有“三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打造“仁善紫南”文化品牌。“现在村民空闲时间就打球、看书,或者参加村里举办的娱乐活动。”刘瑞妹说。
采写:南都记者 刘军艳
通讯员 任国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