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常有一些下乡串村干小买卖的。那些熟悉的“叫卖声”,你还记得多少?
1,收废品“收破烂了,收酒瓶子罐头瓶子,尼龙袋子塑料布,隔板儿箱子旧书本。收废铁,生铁熟铁,锅铁叶铁,收废铜废铝~”
上世纪九十年代,物质比较贫乏,无论卖什么废品,基本都能卖个好价钱。那时候总盼着家里修三轮、修自行车能替下来零件,一替下来就找机会偷着卖了。好歹的卖卖也能买几袋方便面。还有那旧课本,一到学年结束,就赶紧卖它买好吃的……现在收废品的业务扩大了,还有:“高价回收旧电脑、旧手机,冰箱、彩电、洗衣机……”
“卖糖葫芦,卖冰糖葫芦,王氏葫芦的特点是,又甜又脆又香,掉在地上不粘土……”
在辛店往北这片,二十年前,一到冬天就有一个骑着三轮车卖糖葫芦的。正如他吆喝的,他的王氏葫芦确实是又甜又脆又香,而且不粘牙。价格也不贵,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卖五毛钱。想想现在的糖葫芦,翻了十倍不止。虽然各种各样的口味、样式都有,但没有原来那种单纯的味道了,而且有的还粘牙。
3,“拿碎套子来嚎~换针换线吆~”小时候,村里经常来一位卖小杂货的货郎。五十来岁,骑着大金鹿,手里拿着个拨浪鼓。车子后边托着个铁的鸡笼子,里边有各种规格的针,各种颜色的线,顶针、针锥、皮筋……还有许多的小玩具:各种颜色的塑料小手枪、小喇叭、带哨的小气球……这些东西,你可以买,也可以拿旧棉被套子换。
现在那种货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走过路过,机会别错过,机会难得,全场清仓处理,赔钱甩卖。全场卖两块 全场卖两块……挑啥都两块,选啥都两块,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小时候,村里常来磨刀的。手里拿着一挂铁片穿起来的“呱哒”,边呱哒,边喊着“磨剪子来嚎,戗菜刀”。这时候奶奶就会让我拿着家里那长满锈的剪子,和那把切馒头都费劲的大铁刀,出去找他磨。经过这位专业人士的处理,剪刀也没锈了,刀子也快了,剁排骨都不费劲。后来上初中时,有同学又给加了句:修理破锁配钥匙。也不知道是真有这项业务,还是他们闹着玩的。
以前的酱油醋,基本都是粮食酿造的。打酱油醋的一来,大老远就闻到一股酱油的香味。后来业务扩大了,卖各种酱菜,捎带着还卖点散酒。
十年前,后寨子还没拆迁。经常有一个人,一到晚上六点多,就出来卖臭豆腐。小喇叭一遍一遍的喊着:“豆腐乳,臭豆腐~”。当时也不知道是他口音的事,还是我耳朵的事,老听成:“彭兴龙~臭豆腐”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邻村刘景吴村有炸油条的。夏天,到了过麦的时候,经常来村里吆喝。我们那边管油条又叫“果唔(果子)”,当时手底下没多少钱,都是拿刚打下来的麦子换。那时的油条很软乎,吃起来也不腻,就是有点黑。
这个就不是人吆喝了,是车吆喝。小时候,农村交通不方便。去城里玩或者上学,都是坐乡镇公共汽车。当时有一辆崔楼到禹城的车,经过俺村。怕车错过去,每次出发前都站在村里大街上,竖耳朵的听。这车一进邻村牟庄,就听到喇叭响了。“嘟,嘟嘟,嘟……”,车终于来了,好激动啊!
这个不用多说了,现在每年夏天都有。到七月份西瓜下来的时候,卖西瓜的好多都这么喊。
除了上边那些,还有~换大米,换东北新大米,换东北好大米。拿旧鞋换盘儿~换碗~修理缝纫机~收杂皮、羊皮,收狗皮、兔子皮,还有卖杂皮滴冒!江米粽子~切糕~麻花,油炸糕~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 ,欠下了3.5个亿 ,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 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100多200多300多的钱包 统统20块……
这些吆喝声,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还在继续。今天又开动脑筋,扒拉了出来。大家一起来回忆回忆,在咱禹城还有哪些经典的吆喝声。时间久远,有的可能说的和当年略有出入,知道的可以帮着更正。
◆ ◆ ◆ ◆ ◆
作者简介
◆ ◆ ◆ ◆ ◆
彭兴龙,男,31岁,高中学历。禹城市辛店镇沙河辛村人,现住东城华府。通裕重工企业职工。平时爱好打油诗和做公益。作品大都发在小区微信群,主题大都为弘扬正能量,提高小区凝聚力。作品大都口语化,通俗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