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全自动洗衣机倒转不响顺转时响(全自动洗衣机反转时嘎嘎响)

全自动洗衣机倒转不响顺转时响(全自动洗衣机反转时嘎嘎响)

更新时间:2021-12-16 05:15:01

原标题:转忧为喜幸福多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肖 军 祝继冠 刘杰华 明 洙

“搬出大山住新居喜上眉梢,升学上班两不愁乐在其中。”“十一”前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上河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唐邦顺贴在新房门口的对联格外醒目。

“搬新房、有工作、女儿考上县一中”,唐邦顺道出“三喜临门”,甜蜜的笑容在脸上绽放。

在靖州,更多的唐邦顺转忧为喜,过上了搬迁后甜蜜的生活。

2016年以来,靖州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分年度、有计划地对“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共完成搬迁任务644户、2817人。搬迁户全部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帮扶、人人有事做”,后续发展稳定,搬迁群众满意。

搬得出 让百姓乐享搬迁

“过去一下大雨,我们就担忧,生怕山体滑坡,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现在好了,全寨人都搬进了靠近公路的砖瓦房。”在藕团乡藕团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谭仕平喜笑颜开地说。

生活在老里村的贫困群众,生产不便,生活艰辛。不搬迁他们将难以摆脱贫困。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措施,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该县县委书记张远松说,精准扶贫,安居乐业是关键。

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使出了“一股子牛劲”。

精准识别,做到应搬尽搬。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搬迁户自愿申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级公示确定搬迁对象,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走下来,真正有搬迁需求、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体,被“精准”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同时,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再核实、再甄别,在建档立卡系统中进行动态管理,紧扣“精准”二字, 做到层层把关,确保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搬迁,坚决杜绝“搬富不搬穷”。

2016年,该县拉开了易地扶贫搬迁序幕。抓住“严控时间节点、创新安置方式、强化资金监管”3个关键,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治理、库区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发展、适当“小集中”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既要保障贫困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又要防止过度举债建房难以脱贫,该县对搬迁房屋和宅基地面积严格实施“双控”。同时,把好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监管关、项目验收关,审计部门全程介入,严防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一片片藕田,硕果累累。在环境优美的藕团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藕荷新苑,外地媳妇俞秋芳在打羽毛球。在搬来藕荷新苑前,俞秋芳一度觉得“上错花轿嫁错郎”,夫家的村子山高路远,耕地少又贫瘠。

2017年,村里40户186人“拎包入住”藕团乡集镇的藕荷新苑,成为了“街上人”。俞秋芳也从心底认可了自己的“靖州人”身份,情不自禁地感叹:“这里新房美观大方、交通方便、读书方便,买东西也方便,终于安居乐业了。”

稳得住 让百姓乐享安居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检验执政能力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仅要搬得出,关键是还要稳得住。”县委副书记、县长田连钊说,靖州易地扶贫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搬迁群众乐享安居。

整齐美观的楼房,平坦宽阔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地,漂亮大气的广场,在靖州甘棠镇甘棠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空气里都充满了喜庆。

“现在做饭不用烧柴了,没有垃圾没有灰,也没有牲畜粪便污染了,环境好了,干净卫生。”

“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天然气、全自动洗衣机,洗上了热水澡,真是享福了。”

搬迁户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细说着搬出来住上楼房的好日子,幸福和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

去年国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该镇38户贫困户搬迁到这里。新家周边,马路平坦宽敞,学校、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对于他们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靖州将其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所到之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文化氛围浓。

谈起安置点环境的变化,县委副书记胡宏林介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灯亮,夏天能纳凉;第二,每个安置点有广场,人人能健身,阅读有去处,娱乐有项目;第三,安置楼上面能住人,下面可经商,不出小区有超市,家门口就能购物,看病有诊所,儿童能上幼儿园。

为破解搬迁群众人户分离带来的管理难题,靖州探索出“群众搬迁到哪里,跟踪服务就到哪里”,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新型服务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养老、就医、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等全方位服务。

搬迁群众搬出了新天地,过上了甜蜜新生活。过去住在山上,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打牌、喝喝酒。搬到镇上的安置点后,文体设施齐全,可以打球、看电视、上网、下象棋,娱乐文体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晚上,老人们还可以和城里人一样过把广场舞的瘾。

“读书放心了、看病方便了、大家勤快了、门路更多了、老婆好找了。”搬迁户明泽先总结出“五个了”。他感慨地说:“做梦都没想过,我们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与先前居住的地方相比,就像从糠箩跳进了米箩,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

能致富 让百姓生计有着落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人的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断穷根’的关键所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姜小华说,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核心。靖州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搬迁户脱贫致富的第一“菜单”。

该县在安置点布局和规划上打破区域限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集中布局“杨梅、茯苓、核桃”三大特色产业,统筹专门资金,对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特色果园”的搬迁群众,一户不落地进行产业扶持。

金秋10月,秋风送爽。在渠阳镇二凉亭村陶氏永发经果林种植基地,140亩猕猴桃、50亩百香果已经进入成熟采摘期。在靖州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一处处雏形初现的产业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

“走,上班去!”来自木山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覃德和放下饭碗,和其他村民一起出发去几百米外的基地上班。从大山中搬迁到209国道旁,覃德和住进了新房子,还成了果园的“小股东”,这让他干起活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在渠阳镇三里村新农瓜菜产销合作社,一畦畦碧绿的蔬菜正长势喜人,搬迁户姚晓燕和几名女工正在基地里除草、施肥。

三里村里引进了蔬菜产业,姚晓燕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到基地务工挣钱。“一天务工有80至100元钱,再加上土地流转费,脱贫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姚晓燕高兴地说。

在渠阳镇光明村的扶贫车间,30余名女工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在家门口打工,就近照顾全家老小,一个月还能挣2000元左右的工资。”搬迁户杨兰英欣喜地说。

农时在田间务农,闲时在扶贫车间务工,成为靖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一道风景线。该县根据自身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等进行对接,让搬迁户就近就业,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目前,靖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探索出“加工园区 种养基地 科研中心 现代物流 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现代农业新业态,已形成木洞杨梅产业园、茯苓科技产业园、飞山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龙头园区,覆盖4个乡镇16个村,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

“搬迁群众拿‘三金’。”该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说:“搬迁群众把原有土地流转后拿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基地拿股金、到园区或基地务工拿薪金,以提升搬迁户的造血功能,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因人制宜增收’。”

“既要能留住人,更要能留住心。我们通过培育扶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以及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产业饭,真正实现有房住、能致富、留得住。”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粟东来如是说。

[责编:赵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