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双缸洗衣机哪边排水(双缸洗衣机排水的正确方法)

双缸洗衣机哪边排水(双缸洗衣机排水的正确方法)

更新时间:2021-12-16 17:35:53

116街坊是虹口区最后一块“出让毛地”,2003年曾启动旧改,由于种种原因,房屋征收工作在17年间“两起两落”。

这次,借着北外滩开发建设的东风,虹口区收回了该地块土地使用权,800余户居民告别蜗居住新房。

宣布那一刻,掌声、欢呼声盖过了高温天。

居民开始领打包箱准备搬家,奔向好日子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

爷叔笑开了花。

116街坊地处北外滩核心区域,房屋征收范围为东至保定路、南至昆明路、西至安国路、北至唐山路,共涉及居民798证863户。

建于1927年的116街坊老旧不堪。

选择房子的居民提早做功课。

选房现场,居民的困难工作人员感同身受,一边排队一边开导。

居民冒着高温选房。

居民有备而来,一根红条牵动身后无数双眼睛。

占个座等家人来签约。

选择货币补偿方式的居民率先签约。

等候家人选房归来。

王伟林、柯蔚远夫妇住在116街坊唐山路778弄成厚里,8平方的家是长方形的,属于三分之一的石库门客堂间,宽2米,冰箱和吃饭桌要隔开放,否则一个人都走不过。

夫妻俩都是知青,一个在吉林,一个在安徽插队。回沪后,同在一家运动鞋厂工作的男方姐姐和女方母亲撮合了这门亲事,结婚时已经30多岁了。王伟林家的新房用隔板将房间和天井隔开,夫妻俩住天井的“新房”,家具都是老式家具,老王的两个兄弟住在阁楼里。

72岁的王伟林生在这里长在这里,10年前女儿结婚,客堂间过道上的小床拆了,家里顿时变“大”了,老俩口把老式电视机换成超薄的、还新添了电脑,日子比以前“乐惠”了。

2014年,区里出台政策,改造公用厨房,有条件的可以申请装抽水马桶,于是左客堂老王家、右客堂都装了,但后客堂没有安装条件,到现在还过着拎马桶的日子。

有了抽水马桶,洗澡还是大问题,老王请来专业人士装了热水笼头,免去了烧水的繁琐,但澡盆还是要的。楼上楼下邻居关系好,约定俗成,楼梯口拉帘子了,就说明灶陂间有人洗澡。

柯阿姨也“识相”,等邻居做好了晚饭,坐下来吃饭的时间,朝楼上喊一声“我汰浴了”。老王则保留着夏天洗冷水澡的习惯,后门口接根管子,几分钟搞定。老王觉得,比起过去,条件好多了。

王伟林是个热心人,前些年楼上老邻居生病,都是他背上背下,陪同看病配药。过年石库门里最热闹,家里烧的菜端一碗到邻居家,邻居家的菜又送过来了,小归小,蛮开心的。

有一年,天窗外的屋顶被爆竹燃起了火苗,柯阿姨急得直叫,邻居马上下楼来询问,二话不说又奔上去浇上一脸盆水,火被扑灭。老王说:“从小生活在一起,都有感情的”,家里的亲戚朋友邻居都认识,大家不仅关系好,更相互信任。

王伟林、柯蔚远夫妇的长方形家,宽才2米。

老王手上不离随身听,装上热水笼头的生活方便不少。

2014年大修,老王家的抽水马桶装在了碗橱旁边,有小小的改善老王很满足。

成为联络“暗号”的洗澡帘子。

老王还保留着夏天洗冷水澡的习惯。

这次动迁,王伟林第一批签约,准备拿货币买房,要靠女儿家近些,打算买宝山的二手房。老王说,这下彻底“解放”了,虽然远了点,但18号线也将开通,出行会越来越方便。

家里的电视机、电脑、冰箱、洗衣机四大件都要搬到新房。两年前,家里还在用双缸洗衣机,因为是下排水的,用时还要拿到弄堂里,冬天要带上手套,洗床单又重又冷,女儿双十一抢购的洗衣机,一份孝心让夫妇俩洗衣方便些。家中阁楼里珍藏的30多本小人书也要带到新房,30、40年了,是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夫妻俩喜欢唱歌,等到搬进新房,请同事、朋友、老邻居去卡拉OK庆祝一下。

整理打包时,陈福根翻出了旧的中山装,穿上试试还很合身。

陈福根、杨晋华夫妇为告别旧居的自己留影。

这台五斗缝纫机已经成为家中一分子。

老陈为电动车上了4把锁。

每天100多格楼梯爬上爬下。

陈福根家以南的几排房子(到源福里为止)从2003年就启动过旧改,种种原因房屋征收工作在17年间“两起两落”。后来,这片区域进行过大修,但老陈家所在的几排房子始终没有得到改造,错过了装抽水马桶和防盗门的机会。而且还经常遭贼惦记,家里几只锅子偷到只剩盖子,电动车的电平也失窃过4次。

老陈夫妻俩住在三层阁,弯弯曲曲25格楼梯,每天起码跑4、5次,楼梯倾斜、宽窄不一不好走,不知道摔了多少次。这次,借着北外滩开发建设的东风,虹口区收回了该地块土地使用权,破解“毛地出让”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回应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诉求。6月底,听到启动旧改的消息,几年不喝酒的老陈买了瓶啤酒庆祝一下。

签约、拿货币、买房子,老陈的动迁之路总算有了盼头。家人商量考虑在附近买房,主要是改善居住环境,新房小点没关系,不用再爬三层阁,不再倒马桶就行。况且,北外滩新的规划蓝图已经呈现,老陈还要享受北外滩的精致生活。

这几天,家里已经开始整理打包,妻子喜欢的缝纫机要带走,儿子小时候的新衣服都出自这台缝纫机。那是上世纪70年代老陈单位奖励给先进的缝纫机票买的,当时推进弄堂,邻居们都羡慕,拥有缝纫机,而且还是五斗的,老扎台型的,160元花了老陈4个月的工资。

60多斤的缝纫机老陈一口气抬上楼。不光是新衣服,老陈穿坏的工作服也自己修补,那时候穷,工作服坏了,就用用过的砂皮磨光表面,剩下的一层当“布”补上。这些“过时”的衣服扔还是留让夫妻俩有了“分歧”,老陈觉得那些中山装、的卡衬衫、呢大衣将来还能穿,“我们这个年龄不喜欢翻行头,能穿就行,以前是不舍得穿,现在能穿了也有时间穿”。

最后,还是杨阿姨妥协,洗洗晒晒准备带去新房。

至今不少居民还保留纳凉的习惯。

唐山路上的这排旧里建于1927年。

太阳下山,弄堂里的老人拿出竹椅纳凉,不时探头张望进进出出的人们。

小一辈的居民大部分都搬出去住了,弄堂里住户的口音越来越丰富。

垃圾分类箱旁的洗手处,体现了居民的智慧。

在弄堂口“奋斗”了20多年的江阿姨有着多重身份,既是靠小修小补营生的裁缝,又是志愿者,还是给邻居提供方便的快递临时收置点,要搬了,她贴出了新店地址。

讲究的大哥,旧洗衣机都还要洗洗干净。

正在洗澡的鹩哥提醒主人有陌生人靠近。

弄堂口一座难求。

有空就杀一盘,最怕旁观者说话。

压箱底的“老货”成了收废品招揽生意的广告。

邻居们找好了过渡房,开始蚂蚁搬家。

为行人着想的空调落水。

居民们提到的源福里终于找到。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蒋迪雯 摄影报道 视频采制 王清彬

来源:作者:蒋迪雯 王清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