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是快餐式的,越多越多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一夜爆红,越来越多的营销,商品,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没有了六七十年代的节奏和生活,所以人们会怀念。
说到回忆,就要说说史诗巨作《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读懂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历史也就懂了。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叔叔孙玉亭,在太原钢厂当工人,在1960年困难时期,一个月的工资买不起一袋土豆,跑回了老家。虽说是小说,却也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农村有很多的老师,因为养不起家,回家务农的很多,毕竟当农民可以分点口粮。70年代的生活也好不到那里去,大家通过《平凡的世界》也可以看到一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一套看看,了解了解当时的社会。
现在有一些人,从小没挨过饿、没受过苦、生下来就赶上好时代,每顿饭吃得撑得慌。他们就特喜欢抓住分配不合理这一条,经常畅想六七十年代,有多么美好,多么公平,多么合理,讽刺当今社会分配之不公。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在那个年代,有工农业剪刀差,有严重的城乡二元割裂。他们只是想象中的过去的美好公平时代,他们完全不知道,那个年代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有多苦。
农民哪里有月收入,都是按年算工分的,70年代每天大约10个工分,值两三毛钱,年底没病没灾的大约能剩七八十元到一百元。倒欠集体钱的也相当多。1979年11月,一位美国游客,在中国南方旅行记录下来的,当时深圳市刚刚改为地区级省辖市,尚未建立深圳特区。这时深圳农民日工分0.70元,如罗芳村人均年收入134元,对面香港新界人均收入13000元,相差100倍。
说到过去的农村,就绕不过去统购统销的岁月。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统购统销,就不会有我们国家的政权稳固,更不会有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现在的年轻人,多没有经历过那个岁月,所以对统购统销没什么印象,提到改革开放前农村的一贫如洗,总是很不理解,为何不食肉糜?
他们只是看到了国家干部和全民所有制的体制内福利,按现在话,那些就是既得利益,属于既得利益阶层。不过,即使是过去的城市生活,也并不是无忧无虑和轻松愉快的。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家电对于中国家庭生活的促进作用。就比如电视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看电视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广受追捧的9寸和12寸黑白电视机,当年买的时候还需要工业卷,并不是有钱才能随意买到。
还记得整个大院的人们,晚上吃完饭,各自拎着小马扎,围在你家门口,看《敌营十八年》。还记得黑白电视看春晚的年代么。第一届春晚记得是1983年,那年是猪年。最著名的节目是李谷一的《乡恋》,以及王景愚的小品《吃鸡》。
我们家那时候还在看一台14寸的牡丹黑白电视机。到了1985年,我们家才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南斯拉夫产的24寸电视,看了三天就坏了,搬到商店,商店经理立马给换了一台同价位的松下二十寸彩电,然后用了二十年无故障。
我当年还爱看霍元甲,上海滩,铁臂阿童木和尼尔斯骑俄旅行记,以及排球女将,姿三四郎,大西洋底来的人,射雕英雄传。当然,最着迷的是家里蹲敢死队。再后来,有了士兵突击,潜伏,我的团长,黑名单上的人,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七十年代的时候,城里人的生活也极繁重。首先是燃料,有蜂窝煤供应,那是极好的,只需要有个储煤的小棚子就行了。如果没有,那就要烧散煤,一桶一桶地拎到楼上。或者用煤坯,周日的时候,拉一车水洗煤泥,然后用模具做煤坯,这是个体力活,一般需要邻居过来帮忙,然后下礼拜再帮邻居。
其次是洗衣服 没有洗衣机的年代,需要用搓板手洗,因此妈妈和姐姐们的星期日大多在洗衣服。等有了洗衣机,才节约了大量时间。
然后是做饭,那时候很少去外面买馒头之类的主食,需要自己家蒸馒头,其实大多数是粗粮两掺的饼子。米饭也是麻烦,在没有电饭煲的年代,煮饭夹生或糊锅底简直太常见了。
还有就是烹制比较坚韧的食物,需要专人看着火。有了高压锅以后就省事了。在七十年代末,刚有高压锅的时候,隔三差五的就有一爆炸的。我亲眼见过两次邻居的高压锅爆炸,一次是煮苞米碴子粥,锅盖从二楼窗户飞出去,满天棚喷涂了一层苞米碴子,一次是满楼的猪肉香。
还有很多人憧憬七八十年代的青山绿水,纯天然,没有污染。
有些人说,那个时候人们贫富差距不大,几乎没有富豪存在,生活品质基本一样的,不存在别人大鱼大肉自己吃糠咽菜的情况,这样的生活环境,人人心平气和,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生活,没有比较追求、没有物欲上的贪求。
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污染就很相当严重了。工业城市要大量烧煤,那时候上班都需要戴口罩,城郊则污水横流。
全国九成九的人口使用旱厕,神马?不知道旱厕,回家问你爸就知道了。
全国半数以上人口没有自来水,滥用农药,农村敌敌畏污染严重。小偷,流氓,大盗,打群架,抢军帽。肺结核,小儿麻癖,四环素,糖精,色素,米猪肉,杀精的棉籽油,劣质酒,粗制食用油......
我在写完上述内容以后,获得了许多六零后和七零后的共鸣,以下摘取几条精品回帖:
@西安家有儿女:我,七零后。博主写得每一样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修饰夸张。还有博主没有写到的,那个年代治安非常差,打架斗殴天天发生。国有单位生产效率特别低下,很多职工都从单位往家拿东西。小到信纸大到磅秤。我对那个年代唯一的怀念就是和父母弟妹一起生活的日子,虽然很苦,但每每想起来都是甜的……
@大盛魁兔子:科大写的真是太好了[赞][赞],真就是那个年月生活的写照!不说别的了,就冬天洗衣服洗床单,简直是噩梦。还有那个环境污染,现在的雾霾跟那年头化工厂造纸厂排烟一比,简直就不叫个事儿!
@2011秋水共长天一色:那年代冬天早晨6点上万个煤炉一起点火,北京城立马笼罩在煤烟中,傍晚大家下班回家做饭,再来第二拨,满满的回忆。一赶上风沙下黄土,远远的看房子里的日光灯灯光是蓝幽幽的。
@ciris68:我父母七十年代生人,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家已搬到县城了,过的是城里日子。我爸至今还常说起小时候在家打煤坯辛苦,用来教育我。我大伯有次听到大笑着对我说,你爸吃过什么苦,我小时候帮家里种地,天底下最苦的就是种地。家里祖辈都是受过教育的医生教师,七八十年代都觉得苦不堪言,何况农民。
@li73222:穿补衣、解放鞋、蹲公厕、大澡堂、脚踏车、大蒲扇、睡弄堂、排长队、蜂窝煤、屯白菜、粮油证、点蚊香、小人书、缝纫机
@杀胡口:88年苏南某县出生,全村都是旱厕,好的人家有个顶棚,差的全是露天,夏天上个厕所被蚊子咬死;一开始全村人都喝塘水,用明矾来澄清,后来打了井好多了;家家户户都有洋油灯,停电是三天两头的事,尤其是夏天晚上,所有人都要出门乘凉聊几个小时天。
@留胡子的Topgun:我88年出生在北方农村,90年代村里都是旱厕,夏天苍蝇满天飞;没有下水道,一下雨,日常走的路就是排水沟;粪堆就在屋后,一下雨污水横流,小伙伴们肚子里都有蛔虫,中美史克肠虫清没少吃。
@理论法高晖云:说得全中[赞],尤其是我好些同学都被四环素毁了牙,我读初一因煤炉一氧化碳中毒差点挂掉。没有未来的人,才大多选择迷恋过往。
@收破烂com:本人80后,小时候住的土坯房吃的掺棒子面的馒头,零食基本没有。谁家有台电视几乎半个村子人都在那,点个五度的灯泡还总停电!镰刀收麦子,人工劈玉米。现在农业机械化,空调开着就把地种了!为什么总想着过去?我们在进步!从土坯房煤球炉子到现在楼房空调小汽车!这才几年呀!祖国万岁!
随着社会财富开始增多,贫富差距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对财富更加渴望,生活和事业的压力自然越来越重,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焦虑,担心房子、票子、教育、医疗、养老。索取也就越多,活得越来越不快乐。这些人怀念过去的实质,其实对现实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等等现象的不满。面对这种现实又无力改变,只好在过去中找心理安慰。
其实,最好的时代,都是在当下。尽管我们的社会不完美,不够完善,但我们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