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网上有人吐槽:一个朋友因为洗衣机自杀了。
楼主说,朋友从小在外留学,家里很有钱,但妈妈不许她花钱,看得很严,两代人的金钱观完全冲突。朋友过16岁生日,想跟妈妈要20加币买巧克力,被妈妈坚决拒绝,还训斥她只会乱花钱,不会省钱。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朋友活得自卑又压抑,17岁时,就瞒着家里在外面陪酒赚外快。尽管楼主一再劝朋友不要这样,但朋友说,实在受不了了,连买个冰激凌的自由都没有,郁闷、憋屈,甚至都不敢和人对视,更不能和妈妈说,尽管家里条件很好,妈妈就是不许她有一分的零用钱。
矛盾的爆发是因为一台洗衣机,朋友家有台洗衣机,老式的,需要一边洗衣,一边人工放水、接水,朋友觉得这样费时费力,想换台新的。可是,妈妈死活不同意,骂她有钱不知花在刀刃上,说现在的洗衣机有多好、洗得多干净等等。每次一提到洗衣机,母女都会大闹一场,最后,朋友受不了,割腕自杀了。
不过还好,最终抢救回来了。对此,网友纷纷吐槽:
@朵啊朵啊朵妞:她妈妈这种节俭已经是病态的了!她也并不是为了洗衣机自杀,大概是被这样长期压抑憋的,得了抑郁症!
@龙猫自在:这个妈妈绝对心理扭曲,自己小时候受过穷,所以根本看不得女儿正常消费享受生活,而且自卑心虚到只有通过强势控制来获取安全感.....
的确,这种家长很拧巴,明明家里条件不错,可以说不差钱儿,非把孩子逼得像个叫花子,心理失衡,甚至轻生。
教育孩子涉及方方面面,不但教会孩子做人做事,也包括金钱观的培养和确立。那么,怎样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量力为出,不大手大脚,也不抠门吝啬呢?一个原则就是,与家庭的生活水平相称、与父母的消费水平差不多。
教育孩子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如果家长给孩子的,远远低于或超出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低于家庭条件:富人家的“穷”孩子网友a:我妈学校的校长,特有钱,但从来不买衣服,每年都捡毕业学生不要的旧衣服穿,除了超市的特价菜一概不买。教育她的女儿不能留长头发、扎辫子不能打扮,这样才是节俭。
网友b:我爸好歹是个大学教授,我妈想换个洗衣机,我爸一直阻拦,后来从网上订购了洗衣机,人家给送到家里来了,我爸说洗衣机外面的纸盒子太脏了,绝对不要!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他脾气还特别差,不顺他意他就连骂带打。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常常担心孩子过于大手大脚,不知节省。为了让孩子节俭,不乱花钱。这样的父母为自己花钱却毫不吝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分清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能拎得清,而孩子不行。于是,对孩子严格控制,不让买这个,不许买那个。就像一个网友说的:突然想起我前任,他家上亿的资产,他却过得跟贫民一样,他父母不是抠门的人。但对他挺抠,他父母冬天都穿貂,他却一件像样的羽绒服都没有……。
这样的父母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样做,才是对孩子好,才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其实,这样的教育理念是有偏差的。
如果,家长自己想买啥就买啥,随意花钱,到孩子身上,却花一分钱都难,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得”,没有价值感,自卑压抑,心理失衡。
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严苛,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的不健全,或者说,控制欲过于强烈,导致对孩子的束缚限制。
高于家庭条件:穷人家的富二代这种现象在留守儿童家中比较普遍:父母常年打工在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亏欠了孩子,于是,就用金钱补偿,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有的哪怕全家有一碗肉、一块钱,也要给孩子、花在孩子身上。“再穷不能穷孩子”,是这样家长的信念。
这种溺爱之下,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感恩心,大手大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所有人都要围着我转。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长大后,往往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偷懒耍滑,只会索取,不肯付出。
从心理角度来说,抱持这种金钱观的家长,往往出于补偿心理,也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孩子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 家长的榜样如何
- 孩子内心有没有物质的匮乏感
如果,父母量入为出,讲究生活质量,不做金钱的奴隶,把金钱当作生活的工具,不对金钱表现出过度的吝啬、追逐和崇拜,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问题,内心丰盈的不会对乱花钱上瘾、不会大手大脚,拥有丰足的安全感,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才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