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回村歇歇,关注我,一个在农村生活创业的农民。
今天看见一个话题,说为啥农民喜欢两地分居,这样的话题应该是分不清麦苗韭菜的人提出的。咱中国农民思想意识里遗传了农耕文明的基因,只要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生活,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这是中国农民向往的图腾,怎么就喜欢两地分居了?
可是农村里占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不能从商,在当今社会仅靠三十亩地一头牛,还能老婆孩子热炕头么?这个农民群体,只能背井离乡靠流血流汗打工支撑一个家庭延续下去。农民离开村庄去打工,不是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也不是河南人逆着黄河下陕西。
但是,当今农民工外出谋生的行为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么?这个话题,我们不能深究下去。我们只能说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美好的祖国,三百六十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工作场景不同,只有薪酬待遇不同,人格上是人人平等,北京市人和河北山西农民是平等的。
1990年后的这30年,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一派繁荣昌盛,可当以农牧业为主的农村,靠农牧无法支撑一个农民家庭正常生活后:先是丈夫离开妻儿出外打工,妻子在家看守孩子,照顾老人,耕种农地,丈夫把在城市打工的血汗钱打回家里。
这是不是像极了鸟们筑巢,雄鸟出外觅食,雌鸟抚育雏鸟,雏鸟翅膀硬了,飞出鸟巢觅食,然后循环鸟爸爸的生存规则?
现在,在我们邯郸东部平原农村里,有不少农民家庭,别说是夫妻两地分居了,现在是一家人三地分居四地 分居也不少。这很简单嘛!比如一个普通家庭,男人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建筑行业,这些被“精英人士”视为低端工种,有力气就可以从业。
家庭的女主人把子女养大,随着子女上学住校,家庭开支继续加大,不得不把子女托付给还没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入打工族;女人适合干的往往是服务行业。可能男人在广州某个工地上搬砖推车,女人在北京某家政服务公司签约的富人家里当保姆,就像范雨素,夫妻俩占据了两个超一线大都市,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他们没空欣赏超一线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他们是支撑繁华的灯红酒绿生活的背后的不被人注意的劳动者。
普通家庭的农民子女很少有考上985/211的,大多是初中辍学,高考落榜,或者上了个大专技校,然后也出外打工,被誉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很少有愿意跟着爹到建筑工地在一起打工,他们往往成为电子厂等等流水线作业平台上一个按钮或者开关。
如果说,一个农民家庭有子女二人四口家庭,往往会分居在四个地方打工。如果五口人就可能分居在五个城市打工。能一家人在同一个城市打工,一家人合租一个城中村还没拆迁的农房里,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幸福的家庭了,这毕竟很少。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家人生活成本的增加。这很好理解嘛!如果一家人在农村,生活成本很低,即使一家人在同一个城市打工合租,也可以节约成本。起码是有一套炊具就够了吧!一个灯泡就照亮了一个家,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一个宽带……,农民工是为了谋生,谋生道路上别谈感情别谈亲情,谈这些太奢侈,这些留着每年春节回村过年一次集体释放。
他们还因为多地分居生活,要回到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的农村的老巢,再远再难宁可在硬座车厢里站三天三夜,再倒到长途客车上,也要回家。这的的确确还拉动了“春运经济”。这种回到有家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村的迫切,新冠疫情都阻挡不住。
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家人因为多地分居,本来挣钱就不容易。挣的一个钱就是一个钱,没有13个月工资,没有年终奖,没有补贴,大多数因为今年在这个城市,明年到那个城市,他们因为成了旅居各个城市的“旅人”,那个工作单位都不用给他们上三险五金,活干完,能如数结清工资,也不至于因为讨要3000元欠薪,怒目拔刀捅死老板。
因为一家人分居生活打工,来回奔波换工作找工作的差旅费,没人报销。短工多是日薪日结,活干完就走人,雇主和雇工如同陌路;长工也是工期干完,就换工地,换新的老板,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和没找到工作的停顿时间,没人给一分钱生活费,只能从上一个老板发的薪水中,自己开支……
这样的普通农民工,因为一家人分居打工生活,每个家庭成员增加了多少生活开支?有人统计过么?这个怎么统计?但愿,有良知实事求是的专家教授们做个实地调查,好不好?
敲键打字到此,回村歇歇老农我自己都把自己眼圈写红了。
而这些长期高强度劳动,身体透支严重的农民工,都留下了腰痛腿痛胳膊疼的病根;60岁干不动了回到农村老巢,一个月100来块养老金,还要赡养在世的高堂。他们挣的血汗钱,都给了子女上学结婚买房或者在村里盖房,到头来钱包空空没有积蓄。
这样普通的农民工算不算祖国的建设者?他们呼吁要像城市人一样,要养老金,就是农闹?就是不要脸?就是想占便宜么?更有甚者,还挖坑说,你们农民有免费的宅基地,有一亩三分地,比城市人强多了,还闹什么?
作为一个农民,一个会上网发声的农民,我不知道怎么怼你们这些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某人。
我只想说说我们的普通农民工,挣钱有多难?还因为一个家庭分居多地,造成生活成本增加,一年到头落下的能有多少钱?这些现实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