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运动生涯,59个世界冠军,她是中国的“冰雪女王”——杨扬。
20年前,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一举夺冠。那一刻,她为中国队打破“魔咒”,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作为运动员,杨扬参加了3届冬奥会。然而,她和冬奥的缘分,不仅如此。
20年后,中国北京,杨扬即将迎接自己的第4届冬奥会。这一次,她的身份不再是运动员,而是北京冬奥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我很幸运,”杨扬说,小时候拿冠军是我的梦想,后来实现了。没想到退役之后,我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备,能在家门口办一场奥运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扬经常说,一届奥运会,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了,奥运会就成功了98%。
在有关运动员的事务上,北京冬奥会准备得怎么样?我们在哪些项目上可以有所期待?在个别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将体育政治化的当下,作为一名曾经的奥运选手和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会对全球运动员说些什么?
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将于北京时间晚8时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在此之前,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2022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
中国第一位冬奥冠军——杨扬
以下为采访实录:
【采访/观察者网 邓睿侃、王慧】
观察者网:您作为运动员参加了3届冬奥会,对于冬奥会有很多亲身的体验。今年北京冬奥会,您的身份不再是运动员,而是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参与其中。在您看来,在有关运动员的事务上,这届冬奥会筹备得怎么样?您期望得到运动员怎样的评价?
杨扬:在申办冬奥会时,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就提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个理念,发挥运动员在筹办工作中的作用,北京冬奥组委会成立了运动员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包括我在内,共有19名委员,包括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代表,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和夏季运动项目运动员代表以及残疾人运动员代表。
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相对而言有些薄弱,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吸收夏季奥运会有经验的运动员,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乒乓球名将王皓和射击奥运冠军杜丽,这两位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就来自夏季项目。
在筹备过程中,19位委员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定期会议、日常沟通和协调为组委会建言献策。
我们经常说,一届奥运会,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了,奥运会就成功了98%。奥运期间,不管再大的官员,都是为了运动员参赛好、训练好服务的,大家都是运动员的服务生。而运动员委员会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就是为了让运动员得到更贴切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另外,运动员作为奥林匹克的使者或者明星,他们的表现会影响很多人,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
以往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时,我们可能会挑一些中国的优势项目来转播,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即便是不优势的项目,也非常非常好看。
这一次奥运会在自己家门口,又是春节期间,我相信中国观众会大饱眼福。在饱眼福的同时,大家也可以去体验冬季运动。最后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因为这届冬奥会喜欢上冬季运动。
无论是中国在申奥时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还是冰雪运动未来的更好发展,冬奥会都是特别好的契机。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做好服务,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把自己好的感受传递给世界,成为北京奥运会特别有说服力的大使。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地为运动员参赛做好服务。
观察者网: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向组委会提出了不少建议,能不能跟我们分享几个具体的例子?
杨扬: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建议,照顾到了很多细节,比如说,花样滑冰运动员经常会有衣服破裂、拉锁坏掉的现象,中国代表团冬奥会花滑首金获得者赵宏博建议在现场提供一些针线包,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花滑组合隋文静/韩聪 图源:国际奥委会官网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李妮娜提出,冬奥会时开放无障碍通道,并在场馆中备足轮椅。滑雪运动员比较容易受伤,需要轮椅代步,李妮娜自己就曾经在冬奥会比赛中受伤,但由于当时的奥运村缺少轮椅,她只能坐着超市的小推车去领奖。
以往奥运会洗衣服也是个难题,一是洗衣机不够,二是等待时间比较长。前中国冰壶女队队长王冰玉说,如果运动员为了洗衣服排一个小时队的话,很耽误他们休息。所以,她提议通过线上排队等方式来缓解这个问题。
我关注到了妈妈运动员的需求,有些运动员是带着孩子来的,帮她们分担一些照顾孩子的压力,可以保证她们更好地休息,有更多精力投入比赛。
另外,我还提出了一些关于运动员荣誉纪念的建议,比如说,把参赛运动员的名字和获奖运动员的手印留在比赛场馆。未来他们再回到场馆的时候,能看到当年的印记。
2002年我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获得了中国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退役之后我曾经带着孩子去过盐湖城,回到当年我夺金的场馆,但是什么痕迹都没有了,还是有点失落的。所以,我希望运动员在赛后故地重游时,能看到自己当年留下的痕迹,感受到那份荣誉感和归属感。
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在比赛中 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这次冬奥会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举办,采用闭环管理模式,非常不容易。对于运动员来说,在保证能够正常参赛、赛出高水平的同时,又做好防疫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北京冬奥会做了哪些准备?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又为此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杨扬:防疫手册在规划阶段就和运动员委员会有很紧密的沟通,在第一版和第二版防疫手册正式出台之后,我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代表,配合国际奥委会给全世界运动员开了三次线上通气会,主要就是为他们答疑解惑。
由于各国运动员的文化、国情不同,有些运动员并不十分熟悉防疫手册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逐个回答他们的问题。
1月23日,北京冬奥村预开村,代表团先遣团成员在超级居民服务中心领取房间钥匙 图源:北京冬奥村
观察者网:北京冬奥会后,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这对一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是多个国际体育组织的成员,您和您的同事们对此有何评价?
杨扬:我觉得北京能够成为“双奥城市”特别幸运,这意味着奥林匹克在这座城市深深地扎下了根,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影响有非常长远的意义。
比如说,因为冬奥和夏奥,北京留下了很多体育设施。在后奥运时代,我们看到,这些体育设施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如果没有奥运会的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地方可能就变成各个楼盘了。
另外,北京“双奥”的举办时间间隔不是很久,我觉得这样能让两代人、三代人持续感受到奥运会。现在,青少年们可以通过“冰雪运动进校园”等活动接受奥林匹克教育,这对他们成长的影响非常大。
最后,从软件上看,举办一届奥运会可以加快整个城市软件服务总体能力的提升,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的提升。
水立方华丽变身冰立方 图源:北京青年报
观察者网:申办北京冬奥会时,中国提出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您觉得在“冬奥效应”之后,这股热情还能继续保持吗?怎样才能在冬奥会之后,维持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杨扬:我觉得用“维持”这个词太保守了。实际上,在冬奥会之后,我国冬季运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我们看到,现在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已经很多了,但是经过冬奥会,大家对冬季运动的了解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提升,我们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尤其是,这些比赛场馆在冬奥之后也会对老百姓开放,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想去尝试。而这次冬奥会的组织者,未来也都会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主力军。
2021年12月22日,上海黄浦区某小学的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滑冰 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在冬奥会的筹备过程中,个别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将体育政治化。作为一名曾经的奥运选手和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你想对全球运动员说些什么?
杨扬:个别西方国家的做法恰好说明了我们的体育影响力大,它们想借这波影响力为自己的事情造势。我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问题,不气,但也不美。
我觉得对于运动员来说,要让自己不受其他杂音的干扰,有些事儿就当看小丑。更重要的是聚焦在自己的专业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不辜负自己这几年的付出。
4年一次的奥运会是展现我们最闪光一面的机会,大家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用实力去展示人类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魅力。我相信,运动员们的表现会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让他们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也是运动员最大的影响力。
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 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中国和欧美国家相比,在雪上项目上仍存在差距。但这个冬奥周期,以徐梦桃、苏翊鸣为代表的老将新人都展现出了国际一线水平,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冰强雪弱”的现象正在改变?对于未来中国在一些弱项上追赶国际最高水平,您又怎么看?
杨扬:我认为,追赶是必然的,作为竞技体育,我们就是要争强,要好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虚心学习。
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得相对晚一点,但是中国人有把事情做好的韧劲和决心,再加上我们的制度优势,在各方面都有最好的保障。所以,运动员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和自己的天赋,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全方位展示自己。
除了竞技水平、天赋、拼搏精神之外,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也同等重要,这些都是重要的奥林匹克价值观。
我们希望通过竞技体育让大家真正理解相互尊重。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每场比赛只有一个胜利者,但是每一个全力拼搏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徐梦桃 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您体验过赛场和冬奥村了吗?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一种想上场的冲动?
杨扬:首体(首都体育馆)我很熟悉,当运动员的时候就在那边。后来翻新的时候,前半程我在,后半程由于我离开国际滑联了,所以冰制好了之后还没去过。奥运村也是前半程在,包括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等等,但最近还没有去。
对于再上场,我不愿意幻想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说心里话,能够换一个身份参与其中,对我来说也是很幸运的事情。
观察者网:前段时间,一位名叫张嘉豪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他从面包师摇身一变,成为了职业运动员。您认为他的经历对于草根运动员有怎样的激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又会有哪些作用?
杨扬:我也看到了张嘉豪的故事,挺感慨的。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员不是一个“凡人群体”,但是张嘉豪从面包师变成职业运动员的事情,会让大家觉得运动员也没有那么神秘,我们都可以去尝试。
另外,我觉得张嘉豪最幸运的是,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他仍然很坚持。我做了母亲之后真切地感受到,一旦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我相信,张嘉豪的故事会影响很多人去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做自己喜爱事情。哪怕张嘉豪最后没有入选奥运队伍,但他的人生因此宽广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可能性。
张嘉豪在智利拿下个人首个国际比赛冠军 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您是中国运动员中第一位获取奥运金牌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我们的读者也很关心这次在家门口的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会有怎样的表现,您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说几句?
杨扬:我觉得,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打一次奥运会,是所有运动员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即便我是冬奥首金,但也没有机会在自己家门口参加一届奥运会。
我相信,运动员们都知道这个机会难得,他们也会更加努力地在自己家门口争取好成绩,把自己这些年备战的努力和决心,在奥运赛场上通过每一刀、每一圈、每一步展示出来。
至于结果怎么样,我觉得顺其自然。虽然比赛只有一个冠军,但是只要你努力拼搏了,在关键的时候勇敢地面对了,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现在观众们非常包容,而且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运动员的表现。所以运动员们在赛场上要更加勇敢,更加专注过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是成功的。
我相信,我们(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肯定会比以往好,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2015年,身怀六甲的杨扬以申奥陈述人的身份上台进行陈述介绍
观察者网:去年12月2日,第76届联大协商一致通过了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敦促各国在北京冬奥会前后休战并停止敌对行动。对于联合国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您怎么看?这对参赛的各国运动员来说意味着什么?作为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您希望就此对国际社会说些什么?
杨扬:“奥林匹克休战”是一种传统,是国际奥委会根据古希腊奥林匹克神圣休战传统而设计的一项和平运动。1993年,第48届联大首次审议并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此后历届奥运会、冬奥会主办国都向联大提交奥林匹克休战决议。
从运动员角度说,我们要意识到奥林匹克的价值,它不单单是比赛场上的输赢,更是在传递一种理念和价值,包括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追求卓越、和平、友谊等等。
奥运会把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政治背景的人聚到了一起,这也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世界的样子。
但是,现实世界有很多冲突、分歧和分裂,我们希望通过奥运这样的形式,让大家有机会走到一起,在奥运村像“小联合国”一样一起坐上2-3周,增进彼此的了解。然后通过公平公正的竞赛赢得相互的尊重,这些都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对于个体来说,奥林匹克是展示人类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的发展和进步,而从整体上看,奥运会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的样子,每4年就提醒大家一次,我们还可以这样相处,不需要战争,不需要冲突。
观察者网:世界各地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次我们也建了不少新的场馆和设施,在冬奥会之后,在这些设施的利用上,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杨扬:北京冬奥会申办时的三大理念就是“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在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个很大的主题,所以北京冬奥会这些场馆在设计之初就把后冬奥的需求考虑进去了。
比如说,我们的跳台滑雪场馆“雪如意”。专业的跳台滑雪对普通人而言难度很高,但是从观赏的角度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我上去过,它的角度和视野让人很感叹,人从上面滑下去,还能飞起来,真的很了不起。
“雪如意”的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老师在设计之初就为赛后利用做了规划,在上面设计有平台、观光走廊等等。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很多的场地设施设计都考虑得比较长远,还包括如何做好环保等等。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请了各种专家,包括环保、场馆运行、体育产业等各领域的专家都一起出谋划策。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实践上,国际奥委会也很认可我们的做法。
跳台滑雪场馆“雪如意”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您的个人感受。您在20年前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拿下了首金,20年后您又在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您自身有什么感受?
杨扬:两个字——幸运。
没想到我和冬奥会有这么多的缘分,小的时候拿奥运冠军是个梦想,后来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梦想。我觉得这已经是概率很低、难度级别很高很高的事情了。但没想到的是,我在退役之后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备,20年之后能够在自己家门口办一届冬奥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和发展的时代,并且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