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在19楼网站发帖,说自己遇到一件难事,楼下人家装了“震楼器”,一个星期了,每天晚上从8点多一直震到凌晨1点……
都市快报记者刘抗核实报道:发帖人陈女士,90后,来杭州10多年,上大学、上班、安家、结婚、生子,今年买了新房,正在装修,现在和老公临时租房住。夫妻俩白天都上班,3岁宝宝婆婆在带。
今年7月,陈女士搬进现在的出租房。入住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门。
打开门,三十来岁一个男的,说自己是楼下邻居,“他说我们家太吵了,让我们安静点。
“当时他态度还好,讲话比较温和,我有些过意不去,家里有个娃,正是喜欢跑来跑去的年纪。我就一直说不好意思,以后会注意的。”
陈女士说,从此她对宝宝多了要求,教导她积木玩具收纳好,不可以乱扔,在家也不要跑跑跳跳。和老公、婆婆也说了,搬桌子挪凳子都注意点,尽量少摩擦。
“我自认为已经很小心了,”陈女士说,“没过两天,一家人正在吃午饭,又有敲门声。”还是楼下邻居,“他说你们太吵了,刚刚一直在拉动凳子。”
“我解释刚拉椅子吃饭呢。没想到对方说‘我要去投诉你们。’我也有点来气,这么小心翼翼了,正常居家过日子,一点声响就要投诉。我回了句,我们已经很尽力减少噪声了。我老公也说了句,你要投诉就去吧,我们是很正常的居家过日子。”
“那个男的当时也没多说啥,就自己下去了。我事后反思,当时语气确实有些强硬。”
陈女士说,接下来的生活,她还是让家人尽量小心,吃饭挪凳子,尽量抬起来,小孩玩耍尽量引导到爬行垫上。
“孩子最闹是晚上七八点钟,我和老公下班回来,小孩子会比较兴奋,做游戏啥的会有较大的动静。9点过后,孩子基本上就要睡觉。10点之后就从来没有吵闹的情况。”
陈女士说,过了4个月,噩梦来临了。“上周四晚上,我还在公司加班,我老公发微信给我说,貌似楼下邻居在用震楼器震我们。”
震楼器?陈女士第一次听说这东西,还上网查了一下。
当天陈女士意外加班到凌晨,回家快1点,并没听到楼下动静。第二天她正常下班回家,晚上7点多,“楼下震楼器已经开了,站在地板上,很明显感觉到地板的震动。咚咚咚,一声接一声,听着让人心烦。”
陈女士说,接下来几天,没有一天消停的,差不多晚上8点开始,有两天一直震到凌晨1点多。
“每晚睡觉的时候,女儿总是要问我,‘妈妈,是什么声音,好吵啊,是洗衣机转动的声音吗?’我哄她睡觉,告诉她是的。”
震楼器震的位置是在陈女士婆婆的房间,“婆婆年纪虽然不大,但她晚上睡眠很浅,前两年帮忙带小孩,夜里总要起来,养成了习惯。晚上有点动静她就要醒来,这些天她被吵得都睡不好。昨天说头晕,站不起来,她白天还要带孩子呢。我也实在没办法忍受了……”
记者在网上看了下,卖震楼器的商家很多,价格从八九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卖家很多,买家也很多。
对记者提出去现场采访的要求,陈女士有些犹疑,说家里有老有小,肯定不想把事情搞大,也没想过“曝光”或者报警,网上发帖诉诉苦,也是想求助大家,有没有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陈女士的烦恼,这些年屡见不鲜。
网上检索“震楼器”,案例很多,全国各地都有。
“男孩每天晚上跳绳,楼下夫妇多次沟通均无果,买来震楼器以牙还牙……”
“楼下要求9点后,不能走路和看电视,楼上不该被震楼器骚扰……”
“青岛两邻居斗气,半夜开震楼器,整栋楼都跟着遭殃……”
记者搜集分析了很多“震楼器”事件,发现有几个共同特点:
1.楼上人家大多有小孩,特别是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孩子。孩子活泼好动,不光经常跑来跑去,还很难人为约束。
2.发生矛盾后,都是楼下先找楼上反映情况,但当他们发现事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时,矛盾冲突加剧。而楼上住户面对媒体和警方时也觉得委屈,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是正常生活啊……”,而楼下认为楼上的“正常生活”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侵扰。
3.“震楼神器”一出现,双方地位马上转换,这下轮到楼上受不了,着急上火,很多人选择投诉或报警。
4.关于震楼神器的公开报道,基本都集中在最近两三年。在它出现之前,楼下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对楼上几乎毫无办法——这可能也是“震楼神器”一经面世就迅速风靡,这两年案例急剧增多的主要原因吧。
5.警方上门除了了解情况和调解,基本都会没收“震楼器”。因为安装震楼器是非常明确的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刘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