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小神童洗衣机不脱水反而进水修理(小神童洗衣机脱水转不起来维修)

小神童洗衣机不脱水反而进水修理(小神童洗衣机脱水转不起来维修)

更新时间:2022-03-06 21:35:48

1.被群殴情圣元稹

李纯是个聪明人。

六岁的时候,就获得神童称号,颁发这个称号的,是当时的皇帝唐德宗李适。

公元785年的一天,唐德宗李适看到一个不速之客歪歪扭扭的向自己袭来,定睛一看,是他六岁的大孙子李纯。

李适心头一暖,放下手中公务,伸手把孩子抱起来,放于膝上,明知故问:你是谁啊,怎么坐在我怀里?(汝谁子,在吾怀)。

这是一句极普通的逗弄,帝王之家和平常百姓,虽然生活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但在爷爷逗弄孙子的技巧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接下来,孙子的回答,却着实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小孙子把小脸仰起来,用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九五至尊,伸出一只肉乎乎的手指头指着自己的鼻子,奶声奶气的说:我是第三天子啊!

在场的人顿时都震惊了。

震惊于这个回答的出其不意,却又滴水不漏。天子,表明自己皇长孙的身份,小小年纪自我认知很准确,深知自己日后的荣耀与责任。但单单说天子,又有犯忌之嫌,毕竟当朝天子他爷爷还活着呢,但是加上"第三",就不一样了,爷爷第一,父亲第二,自己第三,尊卑有序,时间有别,还附带体现出深深的孝道。

这个回答十分符合想当年最火的高考作文题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震惊之余的唐德宗从此深深迷恋上自己这个神童孙子。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也就是公元805年,这个昔日的第三天子终于成了第一天子,是为唐宪宗。

事实证明,这个爷爷眼中的神童,确实没辜负李适的期望,即位后,唐宪宗李纯奋发有为,一门心思干工作,发扬祖制搞创新,曾被藩镇割据搞的焦头烂额的大唐帝国焕发生机,出现了“唐室中兴”。

但是就这么个聪明能干的好皇帝,一旦做起法官来,便被人骂成智商为零。

骂他的,是当朝左拾遗白居易。

事情源于皇帝对一场朝廷命官打架斗殴的判决。

判决如下:稹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

大意是元稹你堂堂一御史,却打架斗殴,不成体统,降职贬出京外。

这个判决一下,左拾遗白居易顿时眼前一黑,彻夜难眠,他觉得皇帝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怎么能这么判决呢?

白居易之所以关注这个斗殴事件,是因为打架的双方是元稹和宦官仇士良,仇士良是自己憎恶的死太监,而元稹是自己的心头肉。

单从这个判决看,处罚的只有元稹一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元稹仗着自己年轻力壮,把柔弱的太监仇士良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呢。

但事实却正好相反。

斗殴发生的那天,御史元稹正在进京途中,住进官方招待所(驿站),这个招待所只有一间上房,经理按规定安排给了元稹。

但不一会,内给事仇士良到了,要求住进上房,元稹不肯让,辩驳说按照当时规矩,御史和中使应以到达先后来定谁住上房。

仇士良听完,觉得元稹说的十分有道理,便不再辩驳,因为他想到了更简单的解决办法,他转头看了一圈自己的侍卫,手一挥,众人一拥而上,直接将元稹从上房打到后花园。

这件事,元稹是受害者,自己占理不说,还被打成猪头,怎么看,都不应该受到处罚。

白居易想到此,便打算直接给皇帝上书,他拿起笔,脑海中又浮现好基友元稹脸上那道深深的伤疤,那是被群殴的时候,一个太监直接拿马鞭抽到脸上留下的,好基友那张不再英俊的脸,让白居易非常心疼,执笔的手有些微微发抖。(以马鞭击稹伤面)

所以他的上书写的怨气十足:宦官先动手并且恐吓侮辱朝廷命官,现在宦官有罪不处理,元稹无过却先贬官,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样会有损陛下的名声。

如果口语表达,就是:这种判决真是活久见,皇帝你不怕被天下人喷死吗?

这封充满火药味的上书送上去后,白居易等待着一个结果,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皇帝幡然省悟,重新判决,一种是皇帝勃然大怒,处罚白居易大不敬。

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白居易最终等到的,是第三种答案:石沉大海。

没有回复是最大的蔑视,你白居易的意见不重要,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元稹领了判决,灰头土脸的离京而去,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痛苦失意的贬谪生涯。

这么黑白分明的简单案子,唐宪宗为什么要判的如此离奇呢?答案藏在第二个故事里,第二个故事,是汉朝的一桩更离奇的冤案。

2.被夸却自尽的太后

汉哀帝建平元年,中山国冯太后被告谋反,这个罪名是封建时代最恐怖的罪名之一,一旦认定,不仅当事人要受极刑,还要株连家人。

但是冯太后丝毫不慌,不仅不慌,反而有些想笑。

举报她的,是当朝最出名的太医张由,这名太医在不久前被皇帝派来给自己的孙子中山王看病,属于中央派人下乡送关怀,但是这名太医看病没几天突然离开,跑回京城长安告了自己一状,罪名是谋反,具体表现是发现冯太后用术诅咒皇帝。

中央非常重视,立马派专案组进驻查案,专案组摆出的阵仗非常大,先将冯太后身边的亲戚仆人抓了一百多,展开连夜审讯。

冯太后并没有被吓到,虽然目前只是个藩王太后,但以前是前任大汉皇帝刘奭的老婆,什么场面没见过,再者,诅咒谋反本就是子虚乌有,也不怕查,唯一让她疑惑的,是这个太医。

自从来到中山国替孙子治病,冯太后就对太医以礼相待,太医也尽职尽责,但突然跑回长安诬告自己,冯太后想不出动机,一旦诬告,太医和冯太后就必须死一个,查到证据,冯太后玩完,查不出,太医玩完。太医为什么非要压上性命去诬告?去玩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难道他有神经病?

冯太后虽然想不通,但是她确实误打误撞的猜到了事实,虽然这是个谁也不敢相信的事实,这个太医,确实是有神经病。

张由来到中山国后,有一天突然神经病发作,径自坐车回到了长安,但神经病的劲一过去,清醒过来,非常害怕,因为擅离职守,没完成皇帝交派的任务,是要蹲大牢乃至掉脑袋的,为了给跑回长安找个理由,才编出了冯太后诅咒皇帝谋反的瞎话。

(由素有狂易病,病发怒去,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太后。)

已经到了这一步,张由是不可能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的,竟然生死赌局已经开启,那就看冯太后顶不顶的住讯问了。

中央查案组发起进攻,抓了更多的人,用上了更多的酷刑,但是毫无所获。只能集中力量攻破冯太后这个当事人,力图让她亲自承认。

但是对冯太后,打不得骂不得,只能谈话聊天,简称化疗。

但是主审官御史丁玄,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每次讯问冯太后,都被骂的狗血淋头,我当大汉国母那会,你还穿开裆裤玩泥巴呢,现在逼我承认我没做过的事情,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万般无奈之下,丁玄向中央报告了自己的无能,请求增援,中央很快就派了一个副官来辅助他审案,这个副官叫史立,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并不是一个厉害角色,但是就他讯问时多的一句嘴,让整个案子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义正言辞底气十足的冯太后,突然自杀。

史立在讯问时到底说了什么狠话,能让冯太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呢?

其实话并不狠,相反,还是在夸冯太后。

史立说了一段往事:冯太后啊,我听说当年在皇宫里,先帝带着您去看猛兽表演,一头熊扑了上来,你挺身挡在先帝身前,是何等的勇敢,现在您诅咒的事情,为什么就没有勇气承认呢?

就是这段话,让冯太后回到家后就自杀了。

这段话的玄机在哪里呢?原来汉元帝刘奭有三个重要女人,即王政君、傅瑶和冯媛。元帝死后,傅瑶成了傅太后,她的儿子成了汉成帝,冯媛成了冯太后,她的儿子成了中山王。

而现在史立说的这段往事,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在深宫中发生的事情,当时挡熊壮举发生后,冯太后受到皇帝喜爱,让傅太后颇为嫉妒,但这件事过去时间太久,知道细节的人大都老死了,活着的只有目前傅太后,史立来之前,肯定是受到了傅太后的面授机宜。

冯太后内心彻底明白了,原以为是场诬告案,没想到是场夕阳红宫斗剧啊。

冯太后知道,是否诅咒过皇帝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傅太后让她死,如果继续撑着,最后定罪要株连九族,为了保全孙儿中山王及家人,还不如自杀来的爽快。

3.尼采的谜底

第二个案子看似离奇,只因无关正义,只是力量角逐而已。而第一个案子,也类似,汉朝打元稹的那个太监仇士良,堪称唐朝第一太监,宦官势力登峰造极的标志人物,某种意义上,谁当皇帝都是他说的算,只要翻开史书,看看甘露之变,就知道为什么后来那位皇帝唐文宗自比亡国之君,连连哀叹:今朕受制于家奴。

《哲学的故事》一书里,曾讲过尼采的一个观点:在我们称作生活的这场斗争中,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善而是力,各色各样的事物,所有的命运,其主宰是力量,而不是正义。

这句话有点过于黑暗,弱肉强食的味道十足。

但是在上面这两个荒唐的案子中,却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