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曾经“一村一业”的广佛小作坊,靠工人用锤子敲出第一台冰箱。如今,新时代帷幕拉开,数字化的浪潮声中,他们再次扬起了船帆。
出品丨司库财经 作者丨柠溪
英国《卫报》曾以《伟大的跃升:中国珠三角今昔》为题,报道了珠三角近几十年的骤变。报道中提到,1979年时,珠三角大部分地区还是农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制造业心脏。
四十年前,在改革开放中,广佛产业带涌现了一批“小作坊”,以生产零部件、做代工生意起家,最后推出自主品牌,走向海外。小作坊成为大企业,陪伴着中国制造崛起。
四十年后,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广佛产业带加速转型,抢占先机。
从代加工到中国制造,每个时代,总有些新变量的种子。
01丨“小作坊”起步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公社干部梁庆德在顺德一条小河变德荒滩上,搭了个窝棚,干起鸡毛掸子生意:从农村收购来鸡毛和鸭毛,制作成鸡毛掸子,卖到城里。
这是家电龙头品牌格兰仕最早期的样子。
后来的十年,梁庆德建起了三家工厂,生意慢慢从鸡毛掸子发展到羽绒制品。但行业市场日趋饱和,梁庆德开始寻求转型机会。
1991年,梁庆德去日本考察学习,第一次看见微波炉。彼时,国际微波炉市场已经成熟,在发达国家普及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而在中国,尚不足百分之二。
梁庆德察觉到机会。次年,羽绒制品厂向家电转型,起名格兰仕,生产微波炉,梁庆德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格兰仕起步时,中国还没有成规模的微波炉品牌,微波炉的市场份额被美日欧几家企业牢牢握在手里。格兰仕没有行业积累,硬碰硬几乎没有胜算,想破局,只能另辟蹊径。
梁庆德想到了为国外的微波炉品牌做代工,格兰仕身处顺德地区,周边是各式各样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形成完整家电部件产业链。有人戏称,在顺德,买家电就像逛超市一样简单,不出50公里,就能把所需配件全部买齐。
这些零部件厂家大多是海外企业的供应商。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外商进入珠三角开办工厂。那时的广东,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最密集的地区,并且成本低廉,仅为欧美等国的1/30。外商手握资金,将生产所需要的零配件交由周边地区加工生产。
围绕着外资工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竞相涌现,珠三角崛起了一个又一个“专业镇”。每个镇生产一两种工业产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形成良好的工业基础。
在这样的土壤下,格兰仕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起步之初期,它将自己定位于“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不去考虑品牌发展,选择与巨头合作,避开正面交锋。
那时,格力电器还叫“海利”,是一家没有自己的技术,只依靠组装生产家用空调的小厂子;科龙想造冰箱,但厂里的很多工人连冰箱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只能四处拜师学艺;美的进入空调领域,缺技术、缺人才,一度陷入困境。
中国企业大多和格兰仕一样,在隐忍间积蓄力量,静谧生长。
02丨中国制造崛起
决定生产微波炉,格兰仕花500万和日本松下合作,引进了一条微波炉生产线。但光有生产线没有技术,第一个月出厂的十台微波炉,有2台是废品,8台是半废品。
梁庆德跑到上海,去挖当地一家无线电厂的总工程师陆荣发,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一套房子,外加工资翻倍。
得知陆荣发顾家,不愿离开上海,梁庆德当即决定,“格兰仕的研发中心就建在上海!”
技术团队加入后,格兰仕实现稳定生产。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且拥有齐全的零件供应商,很快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达成协议,在几年时间内,便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
规模效应格兰仕的使得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那时,美国变压器的成本是30美元,日本是20美元,而格兰仕的生产成本只有4美元。
到2004年,格兰仕生产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已经占到超过50%的份额,依靠代工生产,格兰仕能获得6%-8%的收益率。
在承接代工订单的同时,格兰仕推出了自主品牌的微波炉,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外国品牌打起了价格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微波炉对于中国普通百姓一直是稀罕物件,一台要卖三四千元。格兰仕几次主动降价,推出了299元的微波炉,同样的质量,但价格却便宜了好几倍。很快,格兰仕在微波炉市场取得了垄断地位。
很多曾和格兰仕面临同样困局的中国家电品牌,那几年间,以各自的方式冲破了技术牢笼,迎来新生。
格力想和日本三菱谈技术转让,却屡遭拒绝。因此,格力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从日本买来样机,小组人员每天对着样机和说明书,用了一年多,中国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在格力诞生。
科龙的技术团队相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汽水牌做试用品、零件当模具,依靠纯手工,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之后,冰箱厂成立,一路走上正轨。
原本,由于内地与海外的经济差距过大,珠三角内地几座城市的经济主要由海外资本整合。中国制造崛起之后,内地城市的经济逐渐摆脱“低端加工”的阶段,大批海外资本所掌控的低端制造业被挤出市场。广佛地区,内地企业成为自己的掌控者。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家电企业不断出口扩张,格兰仕、科龙、美的成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家电品牌。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间,光顺德出口的贸易总额每年都在30亿美元以上,其中,家电业要占到一半左右。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中国家电不仅“站起来”,而且“走出去”。
03丨「制造」到「智造」
上个月,格兰仕将制造基地搬进了“多多新国潮”直播间,副总裁邹能基现身,介绍格兰仕推出的航天微波炉,有195万名网友收看了这场直播。
去年,这款航天微波炉跟着“天舟二号”一起进入了太空,七分钟内,微波炉便可完成三名航天员的一天主食。
太空微波炉的技术难点很多,不仅要能承受火箭发射时的震荡,还需要在零重力环境下工作,这一计划从构想到落地,格兰仕用了十年。
在直播间,邹能基还为网友展示了格兰仕的现代化工厂:每条生产线上有17个机器人,平均每6.7秒就能下线一台微波炉腔体,生产效率是传统制造的9倍。
屏幕另一边的观众中,许多人评论说,“这是了不起的中国智造”。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格兰仕是许多中国家电品牌的缩影。
格兰仕对中国智造的理解,不光是现代化的生产线,还有销售模式的数字化。
过去,品牌往往是“以产定销”,企业生产一款新品,需要进行各个渠道大量的信息收集,在信息收集与整合的过程中,效率流失了。
另一方面,随着用户消费需求的日渐多元化,原本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要求企业需要对市场有更精准的把控和更敏捷的反应,根据需求的不断变化,快速调整生产线。
中国制造40年,完成了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华丽蜕变。如今,制约中国制造品牌的,不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智能与柔性。而新电商平台基于自身消费端的大数据分析得到的趋势与喜好变化,更加精准与敏锐,平台已经变成了企业新品首发的第一阵地,以及最能反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大数据池。
2017年,格兰仕入驻拼多多,开设官方旗舰店,之后,在拼多多的销售额逐年增长。销量之外,更重要的是格兰仕搭建起了一座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的桥梁,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痛点与需求,迅速推出更符合消费者当下即时需求的产品。
去年,空气炸锅成热门家电产品,格兰仕推出了集烤箱、微波炉、空气炸锅于一体的新品,上市之后,迅速在电商平台成为爆款。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响应市场需求。
数字化的大趋势,在各行各业早有显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两会更是热议“数实融合”。
国家战略层面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企业数字化升级看作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关键发展方向,家电作为中国制造与中国实体重要的一个产业,借助电商平台在技术、渠道以及数据上的优势,在让自身迭代升级的同时,能带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今年一月,拼多多宣布启动“2022多多新国潮”行动,联合了美的、立白、格兰仕等广佛产业带品牌,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品牌打造等领域入手,为新国货提供数字化服务,缩短链路,让更多国货品牌“直面”用户。
曾经“一村一业”的广佛小作坊,靠工人用锤子敲出第一台冰箱。如今,新时代帷幕拉开,数字化的浪潮声中,他们再次扬起了船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