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阴天是适合独处的时候。
它遮蔽了阳光,少了将一切暴露于明朗阳光下的彻底。
头顶一层层的云,薄厚那么恰好。
再厚一层便会“黑云压城城欲摧”,薄一层就会让太阳肆虐地照耀大地。
空气中流动着蠢蠢欲动的冷空气,手边一杯热茶。
冒出丝丝热气,将暖意缓缓晕染开,织成网,化作桥,让思绪肆无忌惮地天马行空。
阴天的慵懒,让日子都变得慢了,无意间联想到前几天刷到的短视频。
视频中的茶艺师在冲泡白茶,便是这般的轻缓、慢注。
温柔优雅的动作固然赏心悦目,但是,还是有不少错误之处。
比如,定点注水。
比如,注水时动作轻缓,怕烫坏了茶叶。
比如,注水速度慢慢悠悠。
这些都不是日常提倡的正确冲泡方式,至于原由,马上奉上。
《2》
定点注水 VS 环壁注水。
定点注水,操作难度更低。
它指的就是,选定一个方位,将沸水注入盖碗,整个过程不需要变换方位。
但是,简单的背后,却大大影响着茶汤的滋味浓淡。
定点注水,无法保证所有的茶叶都能够被浸润,没有受到沸水刺激的茶叶,释放物质。
像视频中的白茶饼,随着沸水浮于水面。
只有接触沸水的那面,在释放物质,而茶饼的另一面,还是干燥的状态。
滋味物质的释放大约只有一半,自然而然的,茶汤滋味寡淡。
浸润一半的茶饼,还有一个不好,就是物质释放不均匀。
被沸水冲泡开的茶叶,物质析出稍快一些,与干茶的释放速度不一致。
最后造成茶汤滋味不佳的结果。
环壁注水,即水壶在盖碗上方“画圈圈”,尽量让每一片茶叶都被润湿。
通常情况,使用标准盖碗时,大约划上三圈半,就可以完成注水。
像寿眉,芽、叶、梗齐全,整体蓬松的茶叶。
环壁注水,有利于让沸水充分浸泡干茶,让茶香、滋味充分释放。
冲泡干茶,都建议从环壁注水开始,让每一枚茶叶都沐浴在沸水中,均匀释放滋味物质。
白茶从第一冲到最后一冲,让沸水“雨露均沾”,养分全都被泡进茶汤。
这样的茶汤喝下去,才能切身感受到好茶,最真实,最自然,最原汁原味的风采。
而定点注水,可以在环壁注水之后,确保干茶都被彻底浸湿,再进行。
《3》
轻缓注水 VS “兜头注水”。
根据茶艺师的说法,注水时应该轻缓,那样不至于烫坏茶叶。
只见她提起水壶,将壶嘴靠近盖碗边沿,缓缓注水。
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在哪?
沸水终究都要接触白茶,如她所说,真怕烫坏白茶,那这慢慢地“凌迟”不是更残忍?
更何况,白茶的工艺是萎凋和烘干。
在这期间,已经通过了温度的考验,沸水,怎么会伤它分毫?
好茶,从不怕开水烫,尽管兜头注水,给白茶一个“痛快”。
优质的白茶,芽头、叶背都有丰富的白毫。
这层白毫,从出生起,就在保护嫩梢、茶青。
不仅能防晒、御寒、防水,还能防止虫咬,是茶青忠诚的小卫士。
当成茶制作完成后,白毫依旧没有消失,生长时积累的茶氨酸,在冲泡时,将毫无保留地释放进茶汤。
它们是茶汤鲜爽感的主要来源。
想要将白毫冲刷进茶汤,靠轻缓的注水可不足以做到。
经历了寒冬腊月、风吹雨淋的白毫,当然不是想象中的脆弱。
所以,温温吞吞地注水,对白毫来说,就像隔靴搔痒,一点冲击力都没有。
轻缓注水之后,白毫还紧紧地贴在茶叶上,茶汤中却是零零散散,如此一来,滋味单薄,香气薄弱也就不奇怪了。
故而,兜头注水才是对白毫“骑士”的尊重。
利用水流的冲击力,促使白毫脱离茶叶,泡进茶汤里。
沸水能够让白茶的芳香物质,彻底释放,这样才能感受到馥郁的香气,鲜爽的滋味。
《4》
“慢出水” VS 快出水。
这个视频,着实是将“慢”字摸透了,从头慢到尾。
轻缓注水,接着缓慢注水,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调了0.5倍速。
看着进度条一分一秒前进,出汤却有条不紊,优哉游哉地进行。
全程慢动作般的冲泡手法,让人好生着急!
恨不得冲进屏幕,夺了她手中的盖碗,教教她快出水,别浪费好茶了。
盖碗泡茶,速度是关键。
品茶,可以慢慢来,细细品,可出汤不能。
但凡慢上些许,都极大程度影响着茶汤的浓或淡、甜或苦。
干茶的前几次冲泡,自注水开始,到茶汤倒出,这过程,应该尽量把控在7-8秒之间。
如果以茶艺师的手法,让茶汤慢慢流进公道杯,直到最后一滴茶汤沥干。
差不多有20秒以上的时间,别看都是以秒为单位,但得到的却是两份风味差距极大的茶汤。
内质丰富的茶叶,在与沸水相遇的一刻,就在释放滋味香气。
让茶汤顺着盖碗的出水口,不说“银河落九天”,至少能“滔滔汤水向下流”。
茶叶内质经不起“慢慢来”,一旦释放只会前仆后继、源源不断。
长时间的浸泡,物质释放会失去平衡,苦涩物质含量“噌噌噌”地上涨,茶汤滋味就会又苦又涩。
“细水长流”就留给冲泡的尾声吧。
在白茶滋味渐渐弱了之后,再给茶叶慢慢来的时间,让它调整状态,整装再出发。
延缓出汤时间,榨出剩余的滋味。
《5》
泡茶也有轻重缓急。
定点、轻缓、慢注,都不适合日常泡茶。
茶艺观赏便好,喝茶,说白了,还是好喝最重要。
缓慢轻柔的动作,只能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茶汤并不会因此,变得醇滑柔和,只会背道而驰。
滋味过浓或过淡,仅仅为了取悦视觉,而辜负了好茶,实在是不应该。
拒绝任何“花里胡哨”。
喝到好茶,掌握恰当的泡茶方式很重要。
更多关于泡茶的知识握碗沿,注水满,开口大,这3个细节不注意,盖碗还真会烫伤手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