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燃气灶>

自制燃气灶架子(自制三环煤气灶架子)

自制燃气灶架子(自制三环煤气灶架子)

更新时间:2022-01-21 03:01:39

关键时刻显身手

■张 斌 袁金涛

今年7月22日,对于新乡卫辉市王村镇寺庄顶村的村民舒渝生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舒渝生想起仍心悸不已。

对于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作战支援大队侦察中队上尉中队长江栋而言,7月22日同样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中队创新工作室的攻关成果在抗洪抢险救援中得到实践运用,引发了江栋关于基层技术创新工作的新思考。

7月20日,河南突发特大暴雨,新乡卫辉市王村镇寺庄顶村全村被淹,多名群众被困,舒渝生的母亲也被困其中。

7月22日,经过连夜奋战,刚在新密市五星水库加固完堤坝、准备归营休整的江栋,又接到支队前指命令,立即带领侦察分队赶赴新乡卫辉市进行抢险救援。

到达寺庄顶村后,江栋接到了舒渝生的求助。98岁的母亲被困近48小时,舒渝生心急如焚。

寺庄顶村房屋分布密集且地形复杂,救援艇不易进入。加之水域深度不明,指示道路门牌已被洪水淹没,搜索救援难度较大。

江栋立即带领侦察队员驾驶救援艇前往救援。面对无法精准定位的困境,江栋运用创新工作室的攻关成果——无人机挂载喊话器进行高空喊话,用声音引导定位,同时利用无人机对周边地形进行观察、对房屋进行高空搜索。经过搜索、寻找,无人机终于传回舒渝生母亲的清晰影像和定位信息,救援艇随即前出救援……

得知母亲被救,舒渝生激动地给江栋发了一条感谢短信。短信中,他深情地写道:“关键时刻还得靠咱子弟兵,你们就是咱们老百姓的保护神。”

在该支队“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救援任务总结暨表彰大会上,江栋荣立三等功,执行救援任务的无人机操作手、中士刘昌金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中秋之夜,舒渝生再次给江栋发了一条祝福短信以及与老母亲共度佳节的图片。

收到短信的江栋,此时正在和刘昌金等几名成员在创新工作室忙碌着。

凝望着创新工作室那块金黄色的牌匾,江栋的思绪又一次回到工作室成立之初,脑海里反复出现的那个问题:随着新时代武警部队使命任务拓展,一个基层连队创新工作室的创新空间和作为到底有多大?

丈量一个基层连队的“创新舞台”

■徐 韬 周洪伟 李文虎

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无人机任务运用现场,官兵正在指挥无人机起飞。江栋 摄

品尝每一次失败的苦果,这是成长的智慧

周末清晨,阳光明媚,清风拂面。

站在军容镜前,侦察中队新兵倪永江认真整理着自己的着装。这是倪永江下连后的第一次请假外出。

过了一会儿,中队长江栋在宿舍楼前集合了所有外出人员,讲了外出纪律,提了注意事项。

倪永江跑了神,眼睛一直盯着中队长江栋手里巴掌大小的黑色笔记本。

在倪永江看来,中队长江栋是个“怪人”。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江栋都会带着这个笔记本,执行任务带着,甚至连调休、休假在家,也都会带着笔记本。

“现在大家都有智能手机,谁还会有事没事用笔记本呢?”

翻开江栋的笔记本,可以看到,里面有许多学习笔记、灵感想法,还有很多手画的简易图纸以及密密麻麻的符号。

看着笔记本里记录的内容,记者好奇地问道:“这些记录的符号有什么含义?”

江栋说,这是吃一堑后成长的智慧。

去年“卫士-20”演习,前指命令侦察中队负责前期侦察任务。江栋受领任务后,立即召开骨干会议进行研究,决定由副中队长王靖骁带领侦察队员刘昌金进入相关场地实施抵近侦察。

当王靖骁和刘昌金进入到相关场地后,江栋却一直没能接收到侦察设备传输过来的实时画面。江栋立即让另一组侦察队员前去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原来王靖骁和刘昌金在进入到相关场地后,场地的整体钢架结构对侦察设备产生了强大信号干扰,侦察设备传输画面一直花屏,根本无法形成有效传输。

没办法,江栋只能命令刘昌金原路返回,将情报整理后呈送给指挥所。这时,距离侦察中队受领侦察任务,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

最终由于侦察情报的延误,处置行动超时,导调组判定此次演练行动失败。

在该支队“卫士-20”演习反思总结会上,该支队支队长郑奎将此次处置行动失利进行了重点剖析,深刻反思。

“假设此次演习是一场真正的劫持人质事件,会不会因为现场侦察情报的延误,导致人质出现生命危险?”

支队长郑奎的话,坐在台下的江栋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反思总结会结束后,江栋拿起手机,对“近些年世界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劫持事件”等关键字进行了搜索,映入眼帘的“恐怖袭击伤亡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等字眼深深地冲击着江栋。

江栋忽然想起了5年前军校的那堂战例分析课。

5年前,武警特警学院的一堂战例分析课上,教员分析讲解了某山地捕歼反恐战斗中的战法运用。江栋举起手,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不运用新型无人机对山地、矿洞等复杂地域进行搜索?为什么不对无人机进行创新,用无人机搭载自爆模块,对隐藏在山洞的犯罪分子实施打击,减少正面火力突击,从而降低人员伤亡?”

本以为自己思考还不成熟的江栋,却得到教员的肯定。

“你关于无人机创新的想法很好,通过创新创造战斗力,才能更好遂行多样化任务。”教员的鼓励在江栋内心种下了一颗关于创新的种子。

咀嚼反劫持行动演练处置失败的苦果,江栋想,对于劫持人质事件的侦察行动,能不能尝试创新研发一个多功能侦察指挥系统,实现多路侦察画面传输?

江栋开始结合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学习研究相关战例的战法运用、侦察手段,并利用调休、休假等时间对驻地周边的广场、酒店、剧院等城市地形进行参观研究,标定侦察路线,研究侦察手段。

刚开始还能用脑袋记一记,后来想学的、要记得的东西多了,脑袋就记不住,就用笔记本了,江栋讲道。

渐渐地,笔记本成了江栋的随身之物。

欣赏每一个思想火花,能还你一个精彩

“卫士-20”演习反思总结会后,江栋脑海里有一个创新想法。

谈及为什么会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江栋说,是无人机班副班长刘昌金给了他决心和动力。

该支队“卫士-20”演习反思总结会上,听着支队长郑奎剖析讲评反劫持行动演练,不仅江栋听着很不是滋味,刘昌金更是如坐针毡。从此,刘昌金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创新的想法:研究制作一个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指挥员通过运用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简化指挥流程,实时快速指挥,提升指挥效能。

作为侦察中队无人机班副班长,刘昌金凭借着掌握的无人机相关知识,自行采购了无人机配件,组装了一台小型无人机。

自组无人机,只是刘昌金实践的第一步,也正是这第一步引起了江栋的注意。江栋在深入了解刘昌金创新的想法后,竟发现与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

江栋随即在中队队务会上进行了动员,鼓励感兴趣、有特长的战士参与进来集智攻关,一起破解实践难题。

想起来激动,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面对缺创新经验、缺设备器材、缺知识储备的现实困难,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心里的想法一旦被点燃,就不易被扑灭。面对创新过程中“三缺”的现实困难,一方面,刘昌金开始自学编程语言、网络设计、图形绘制等电脑软件。另一方面,江栋积极与军队院校、地方科技公司沟通联系,加强技术上的培训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研究,江栋、刘昌金和几名战士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反复地研究、讨论、修改,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的制作方案最终确定下来。

江栋和刘昌金马上开始组件模块的研究制作,然而却遇到了新的困境。由于加工、制作设备的缺乏,设计的图纸只能交由地方工厂加工,制作周期长、费用高,而且线路、电板、外壳等零部件误差率也比较高。

不久,支队长郑奎来到侦察中队蹲点帮建。在与官兵的聊天交流中,他了解到江栋和刘昌金的创新想法以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蹲点结束后没多久,该支队保障处装备保障股股长梁勋涛就给江栋打了电话,通知他到支队机关装备库房领取3D打印机、雕刻机、加工机床等设备。接到电话,江栋欣喜又惊讶。

看着这些“大家伙”,江栋和刘昌金鼓起干劲,再次启动“加速键”,加班加点制作研究。

经历过失败的痛苦,才更加渴望成功的喜悦。组件组装、线路焊接、网段调试……尽管每一步都会遇到新的难题,但他们创新劲头十足,一个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最终诞生。

在该支队第四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掏“黑窝子”捕歼战斗演训中,他们的创新成果派上了用场。行动指挥员参谋长杨爽对着实时画面传输大屏,快速下达作战命令,全程实施指挥,突击队员第一时间出击,击毙“歹徒”,成功解救人质。

杨爽深有感触地讲道:“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欣赏每一个思想火花,让官兵自我创造,他们或许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得到演训任务检验,也让江栋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侦察中队成立创新工作室。

该支队交班会后,江栋向支队长郑奎汇报了自己的这一设想,没想到当场得到了郑奎的支持。

几天后,经过该支队党委的审批同意,侦察中队创新工作室成立了。

让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能绽放春色

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那一天,支队长郑奎代表该支队党委参加了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还做了动员讲话。

“在侦察中队成立创新工作室,支队党委是通过研究决定的。同志们,你们当中很多都是大学生,有基础、有能力,好好干,不要怕困难失败,支队党委相信你们肯定能出创新成果,服务备战打仗。”

领导的期望值很高,江栋的信心更足。

走过失败的低谷,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意味着站在更高的起点,江栋有信心,在基层创新之路上走得更高、望得更远。

今年4月,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一行人来到该支队进行基层装备创新工作调研。江栋向随行人员展示了创新工作室的最新创新成果,无人机挂载95-1自动步枪射击瞄准模块。

江栋介绍,这个无人机挂载95-1自动步枪射击瞄准模块,已经能够完成俯仰角移动、开关保险、击发3项基础动作,初步具备空中火力打击的能力。目前,该创新成果已成功申报专利。

“基层连队搞科技创新,条件非常艰苦,创新难度非常大,你们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很了不起。”听完江栋的介绍,智能科学学院范大鹏教授连连称赞。

创新成果与遂行多样化任务同频共振,才能服务备战打仗。江栋说,创新工作室将围绕武警部队使命任务,进行更多的尝试与创新。

汗水浇灌梦想,付出终有回报。在江栋和刘昌金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创新工作室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然而,江栋并不满足。江栋知道,创新成果要真正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完成“实战考题”。

7月20日,河南突发特大暴雨,新乡卫辉市王村镇寺庄顶村全村被淹。江栋带领侦察分队紧急赶赴救援,无人机搭载喊话器进行高空喊话,搜救被困群众。无人机挂载救生圈、救援绳精准抛投,实施快速救援。

在抗洪抢险的另一个“战场”,新乡共产主义渠堤口,侦察无人机巡察河道,观察汛情。系留式无人机夜间全时照明,为暗夜条件下封堵堤坝的官兵带来光明。

实战是最好的检验。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救援中大显身手,交出满意答卷。

在该支队“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救援任务总结暨表彰大会上,江栋作了事迹报告。回顾整整14天的抢险救援,江栋又有了新的思考:在救援过程中,无人机挂载抛投箱虽然能够挂载抛投救生绳、救生圈实施精准投送,然而载重小仍是无人机实战效能提升的瓶颈。

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个石子,会在水面上形成以投石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不断荡漾开来。侦察中队创新工作室就像是投进在该支队的一颗石子,不断荡漾开来,以层层涟漪推动着更多的基层官兵开始尝试、探索创新实践。

该支队政委张卫华讲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基层欢迎更多创新来服务备战打仗。”

现在,该支队各基层大队都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小组,也相继研发了创新成果。

在今年总队“五长”集训装备展示环节,该支队改装的钢刺防暴盾牌、制作的悬浮背包架、改良的给养单元燃气灶、自主设计的单兵助力运载车系统、研发的狙击辅助APP等创新成果纷纷“亮相”。这让与会的该支队领导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这些创新成果,也让正在参加集训的江栋突然想起了5年前军校的那堂战例分析课,想起了那颗深扎于内心的创新“种子”。

让创新星火燃遍军营

■张卫华

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这一重要论断,为基层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干劲。当前,基层官兵的学历越来越高,知识面越来越广,能力素质越来越强,发挥好这些官兵的专业特长,做到岗位对接、专业对口,使其有用武之力,有展现自我的平台,是抓好基层创新工作的第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一个侦察中队创新工作室,集官兵之智慧,取众人之所长,取得多项适应任务需要的创新成果。掏“黑窝子”捕歼战斗演训中,自组网可视化侦察指挥平台带来指挥效能提升;自主设计的无人机挂载95-1自动步枪射击瞄准模块初步具备空中火力打击能力,且成功申报专利;“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救援任务中,系留式无人机全时照明,无人机搭载救生圈实施救援。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基层连队科技创新,大有可为、潜力巨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抓好基层创新工作,必须注重创新人才队伍选拔,不论学历高低、名气大小,用创新成果“说话”,把真正能创新、懂创新、会创新的官兵选拔出来。做好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及时和军队院校、地方高校、科技公司等沟通联系,加强对官兵的理论培训、专业指导,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把有基础、有能力的官兵培养好。用组织温暖留住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长久“工程”,要主动靠上去,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理解创新过程中的失败,给官兵充足信任,使创新人才队伍热情不减、激情不退。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基层官兵处在强军实践第一线、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哪里需要创新,他们感受最真切;怎样进行创新,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应充分尊重基层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热爱创新、勤于钻研、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选好、用好,真正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创客”脱颖而出,形成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让创新星火燃遍军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