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
但其实,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并不多,当初联合国设立这个日子,主要是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小儿麻痹症”。
上个世纪,大街小巷,都贴着小儿麻痹症的宣传单张。但是,让上个世纪人们闻风丧胆的小儿麻痹症,在2000年时,却被联合国证实在中国消失。
这一切,都是因为糖丸爷爷---顾方舟。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1926年,顾方舟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的他命运多舛,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病逝。母亲为了养家,自学成才当了助产士。
在小小的顾方舟心里,妈妈是神,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仙女棒。他继承了妈妈的衣钵,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院,并被选调远赴苏联留学深造。
1955年,神州大地突然爆发一场怪病。
江西南通,全市1680人染上了脊髓灰质炎,陆陆续续都出现了瘫痪的症状。而其中大部分是孩子!
无能为力的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怀中死去,悲痛欲绝。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传染迅速,不但迅速攻下了南通,更向上海、青岛等地蔓延。
一时间,全国多处爆发疫情。脊髓灰质炎很早的时候在中国出现过,但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病情发展得极端迅速,也让很多家庭都陷入了绝境。
为了躲避病毒的侵袭,三伏天,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父母不敢带孩子出门,不敢让孩子出去玩,整个城市笼罩着愁云惨雾。
顾方舟就是这个时候被临危任命的。
1957年,刚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顾方舟,被任命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组的组长,带领团队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
当时,国内医疗水平低,国内专家包括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都一无所知,更束手无策。
更要命的是,当时国内各类设备不齐全,极易造成漏诊误诊,一旦得了这种病,基本上就是听天由命。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尽管知道难度之大,顾方舟还是迎难而上。
迎难而上,他吃尽了想象不到的苦
31岁的他,带领小组攻克难关,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有了,打败病毒的方法呢?脊髓灰质炎是靠病毒传播的,而当时中国人口密集靠人口的物理隔绝基本上不可能。既然不能隔绝,那就用疫苗来预防,从根源上断绝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全世界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灭活疫苗,一种是减活疫苗。
通俗地说,是死疫苗和活疫苗。
死疫苗安全性好,但价格奇高,一般人家根本无法承受,且对运输冷链的要求也极高,只能靠注射。当时的中国,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成本。
几经考虑以后,顾方舟决定采用活疫苗。活疫苗价格便宜,但是当时世界上对于活疫苗的安全性未知,采用活疫苗必须要通过临床试验。
于是,顾方舟便在中国云南搭起了实验站。先在人类基因相似的猴子身上做。1959年,苏联也派来了专家,顾方舟的研究站正式成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实验研制基地。
可是到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交恶,顾方舟研究站的苏联专家撤走,连同设备一起撤走,实验站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实验站冰柜不通水电,实验材料需要冷冻,顾方舟和同事们就把实验材料天黑后背到山下肉联厂的冰柜里冻起来,需要时再从山下背到山上。
更难的是,疫苗实验材料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极其苛刻。比如运送材料需要保持温度在4℃以下,而培养病毒温度则要高于35℃,虽然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试验站却“一天有四季”。
由于贮存太难,一批血清到手,整个试验站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也得把工作做完。
作为组长,顾方舟还制定了严苛的制度,全组人员包括他自己,疫苗试验检定中出现问题,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都得问责处分。
由于长期要驻点云南,顾不上家,顾方舟干脆还把一家老小搬到了云南,连户口都迁到了昆明。
终于在他和团队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疫苗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了。
为了试验,他和儿子以身试毒
但是,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并不能推向群众。必须在人体上试验成功。但是疫苗的安全性未知,谁来做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当时疫苗是减活疫苗,里面是有一定量的病毒,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染病甚至瘫痪。种种顾虑让很多人不敢轻易尝试。
顾方舟却决定以身试毒,冒着瘫痪的危险,率先喝下了一小杯减活疫苗溶液。
在他的带动下,试验站的其他科研人员,都相互鼓励着喝下了减活疫苗溶液,成了第一批实验受体。
一个试验周期以后,每个人都生命体征稳定,这意味着试验成功了。
但是顾方舟却面临着新的难题,那就是许多大人对脊髓灰质炎有天然的抵抗力,大人能够接受的疫苗,小孩不一定能够耐受。
而要证实疫苗在婴幼儿身上的安全性,必须要试验。
但是,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试验一种安全性未知的药,谁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呢?而没有小孩子参与试药,就意味着疫苗不能推广。
顾方舟想到了自己家里不满一岁的儿子。
于是,他瞒着妻子,偷偷地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喂疫苗。但凡那个时候,疫苗出了点问题,儿子就有可能终身瘫痪。
“我是党员,也是组长,我自己的孩子不吃,却叫别人的孩子吃,这太不仗义”
顾方舟的行为感动了同事们。当时的试验站里,有孩子的科研人员纷纷也为自己家的孩子吃下了疫苗,这些科研人员的孩子们就成了第一批试验疫苗的婴幼儿。
妻子知道顾方舟的做法后非常生气,但也表示理解,顾方舟却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一连几个星期,儿子都没有出现异常,他才慢慢地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就这样,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第一期临床试验成功了。
由于有了一期临床试验的成功,疫苗二、三期试验顺利开展。
1960年2期试验,2000人份的疫苗在北京投放。
在3期试验,顾方舟把疫苗检测人群一下子扩大到450万人,把疫苗投放到上海,北京,沈阳,青岛,天津多个城市,结果显示在所有孩子身上都安全,无一出现毒副作用。
研制糖丸,托起山区使用疫苗的希望
1960年起,顾方舟攻关研制的疫苗被输送到全国。
但是由于中国土地广袤,而疫苗是液体而又不易储存,当时的冷链运输也不发达,如何把疫苗运送到山区是个大难题。
疫苗研制出来了,却因为种种原因有人打不上怎么行?顾方舟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他又把疫苗贮存作为新的课题,一头又扎进了研究。
研究过程中,顾方舟和研究人员发现,液体疫苗味道苦涩,虽然有效但小孩却不愿意喝,很容易再造成浪费。
经过多方实验,以后顾方舟用滚元宵的方式,把疫苗滚在小小的糖丸里,于是配方神秘的糖丸诞生了。
糖丸一经问世大受孩子们的欢迎,而且便于贮存。一般的赤脚医生用广口瓶可以贮存上一个星期。1965年,中国农村推广糖丸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免疫,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1994年,我国发现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从此以后,脊髓灰质炎在中国大地上绝迹。
2000年,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中国卫生部举行的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74岁的顾方舟,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把脊髓灰质炎隔绝在中华大地
虽然上个世纪肆虐的脊髓灰质炎已经在我国绝迹,但顾方舟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
从疫苗的研制,到试验,到投产,到普及应用,顾方舟都全程负责。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把脊髓灰质炎这个病魔,隔绝在中华大地上。
他不辞劳苦,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又以身试毒,用自己和儿子推动试验的进展。
是他做出了减活疫苗的科学决策,更是他,通过糖丸彻底解决了疫苗贮存使用推广的问题。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与世长辞。国家授予了他“人民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如果不是顾老,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要生活在脊髓灰质炎的阴影之下。
如果不是顾老,也许珍贵的疫苗无法运送到山区,千千万万山区的孩子,生命和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但因为有了糖丸爷爷顾方舟,我们才有了健康而无忧无虑的童年,才不用担心脊髓灰质炎的威胁。糖丸爷爷离开了我们,却托举起了祖国的未来,留下了亿万人的健康保障。
弥留之际,顾方舟留下最后的遗言:“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闻者无不落泪!!!!
END
作者|静月
责编|沐阳
排版|李一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