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年之后。
《鬼吹灯》系列的重磅篇章之《云南虫谷》,终于终于终于播了。
还是潘粤明的铁三角,还是那个熟悉的王胖子。
可比起前一部造出口碑的《龙岭迷窟》,这一次,显然画风有点走偏。
且不说到底是胡八一发福了,还是Shirley杨的爱情火花让人出戏……
《云南虫谷》播到14集,主角三人都进献王墓打怪了。
没想到,剧的“(duo正sun确)”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舌尖上的云南虫谷》(伪)
△ 图/ 微博@热剧班主任
华农兄弟说,胡八一不要慌,虫子烤一烤特别香。
△ 图/ @华农兄弟
之前,微博上还出了一份#虫谷高蛋白菜单#。
昨日,痋人来了。
主角团开启一枪一个升级打怪,满屏的绿汁,被大家称为“抹茶精”上线之后......嗯,抹茶爱好者,不太好了。
《云南虫谷》是《鬼吹灯》系列中最高能的一部。
与之一比,《怒晴湘西》里的耗子二姑,《龙岭迷窟》中的人面蜘蛛,那都是小菜一碟。
灯迷们也心中大都有数。
论大Boss,谁能横过献王的各种奇淫技法,谁能高能过他一路制造的各种虫怪妖兽。
大家好的不就是这一口。
△ 第一集,知道的明白这是开棺材,不知道的,以为准备吃毛血旺了。
剧情再完美结合多彩云南,大山深处阴森诡秘、云雾成谜的热带雨林。
氛围有了,探险有了,刺激感也有了。
尽管到现在,豆瓣7.5分,网上对这部剧,失望大过期待,褒贬不一。
但是,回到剧中的主角,虫子们。
既然说到吃虫,又是在云南。
那就不得说一说,云南人民是怎样认真吃虫的。
云南,山好水好。虫也多。
不仅有百虫、千虫宴大杀四方。
西双版纳雨林的蛹让贝尔都要敬三分。
傣族、白族、哈尼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吃虫节”每年都各有千秋。
云南的空气中,不但飘着百花香,还有昆虫高蛋白爆了浆。
01
全国都吃虫子
偏偏边陲云南最生猛?
胡八一如果吃虫子,那《云南虫谷》应该就是一部古墓版《风味人间》了。
陈晓卿看了,都得重申一句,果然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秋风起,北京的烤肉、阳澄湖的蟹脚,苏州的鸡头米,舟山的梭子蟹,水里的蛏子......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到了中国人的手里,那都是人间百味。
唯独虫子,不是活在狭小角落里,就是隐秘在少数人的餐桌上。
吃货界偶有传说,大胆者前仆后继去挑战。
△ 图/ 美食纪录片《奇食记》
对于吃虫这件事,很难像一只鸭子一样,通吃大江南北。
毕竟,即便是一个在云南开着虫子餐馆,一口气做出百虫宴的大厨,面对着白胖胖的沙虫,都只能难为情的说,我真吃不惯。
△ 图/ 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云南,是吃虫大省。
而云南人有时候只想微微的说一句,明明大家都吃虫,为什么偏偏就点我名。
不信你看啊。
最先登台的是东北烧烤届的“贵公子”,经典美食蚕蛹。
因为真香,在2017年的辽宁春晚,和宋小宝一起名扬四海。
“吃一串烤蚕蛹,相当于吃了三个鸡蛋”,东北人用蚕蛹蒸煮入宴1400年的历史,验证了正确吃虫,营养又美味。
到了山东,从汉代就开始吃蝎子,称其为吃蝎子鼻祖,也不为过。
在浙江台州,有种“斗米虫”无比珍贵,因为一斗米才能换一只虫子。
还有大名鼎鼎的福建土笋冻,声名鹊起的连云港豆丹,以及“禾虫煎蛋,给个皇帝也不换”的广东禾虫......个个吃虫有个性,有追求,有胆量。
△ 图/ 美食纪录片《奇食记》
不过一到云南的餐桌,就算这些摆在一起,可能都敌不过一顿云南“虫子宴”的震撼力。
△ 图/ 美食纪录片《奇食记》
晏子是个地道的云南人。
她不大能吃虫,可从小见识过了各种虫子宴,常见的蚂蚱、蝎子,还有知了、沙虫、芭蕉叶虫、树虫等等。
“离开云南我才知道,云南的虫子比雨林还神秘,很多人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的虫子,一直‘活在’云南人的餐桌上。”
△ 图/ 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有时在家乡逛菜市场,卖虫的冰柜和专门店不稀奇。
稀奇的是,过些日子,不知道老板又从哪里搞来了从来没见过的虫子。还会举着冰冻的虫子告诉你,这个蛋白质含量高啊。”
△ 图/ 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为什么说边陲云南,吃虫最生猛。
因为它模样多(云南有一万多种昆虫,是名副其实的“昆虫王国”);
做法多(烧、烤、煎、炸、腌);
吃法也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吃虫大法”)。
俗话说,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两怪:三个蚊子一盘菜,蚂蚱能做下酒菜。
四川有麻辣英雄,云南有黑蚂蚁高汤。
它是云南鲜有人知的一道特色菜,“黑蚂蚁火锅”。
将猪脚、乌鸡、排骨、牛仔等熬制的高汤做锅底,再上一层黑乎乎的黑蚂蚁。
想象一下,你最爱的牛肉火锅上飘着成千上万只黑蚂蚁,一般人承受不住。
遇到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你大概率会被安利一条小小虫。
且作为在云南吃虫的常规挑战,竹虫必须拥有姓名。
它可生吃,也可油炸。
炸竹虫,爆浆哪有嘎嘣脆来的香。
竹虫,又叫竹蛆。长在竹筒里,靠嫩竹为食,从竹尖尖最嫩的部分一路往下吃,吃饱喝足就躺在结实的竹子根部筒内。
每年11月,最肥。
在很多和云南有关的综艺节目里,将明星挑战生吞竹虫视为高能场面。
这才哪到哪啊,云南老饕告诉你,竹虫炸至金黄透亮,一口一个,嘎嘣脆,下酒最香。
说到下酒菜,炸蚂蚱也是一道王者。有朋远方来,蚂蚱炸一盘。
在云南的酒桌上,这是一道保留节目。
将蚂蚱去翅去脚,扔进油锅,撒上辣椒面和盐巴,焦脆鲜香。
当然,更田园野趣的吃法,是在草丛捉一盘蚂蚱,升起篝火。
用竹签将蚂蚱串在火上烤。烤熟了,吹吹灰,就着一点盐巴,一口闷。
“宁静的夏天,知了也睡了,安静的睡了。”
云南的夏天,知了也熟了,热辣辣的熟了。
在全国各地的夜市小吃摊美食街上,你一定见过知了串串。
中国人的吃蝉历史悠久,但在云南,能把知了做成大街小巷的小吃也是不多见的。
“最香不过炒蜂蛹”,晏子唯一吃的虫子,就是炒蜂蛹。
“以前,寻找蜂拥很有趣,在林子里蹲守,等马蜂来找食物的时候,用丝线,一头缠住马蜂的腰身,另外一头坐上记号,然后放飞。”
这是马蜂追踪记,跟着带有记号的马蜂,基本都能找到蜂窝。
取出蜂蛹,蒸熟风干,然后油炸到鼓胀金黄,拌椒盐上菜。
“还有一种可以生吃的蜂蛹,是一道民族菜,叫萨达鲁”“好吃吗”“其实很好吃,甜甜的。”
△ 图/ 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忘了黑蚂蚁火锅,蚂蚁全身可是宝。
在云南,再小的蚂蚁蛋,也是肉。
蚂蚁蛋,是傣家传统名菜,味道好,营养价值高,但是难得。
每一个蚂蚁蛋,都是不菲的价格。
不是所有的蚂蚁都能吃,不是所有的蚂蚁蛋都好吃。可食用的蚂蚁蛋,一般长在高树上,取蛋要经历十八重蚊虫叮咬关。
“所以在傣族,有个说法,叫做‘不是强者,休想吃到蚂蚁蛋’。”
还有一种叫“牛屎虫”,当地最重口味的一种虫子,“据说,吃起来有一种牛屎的味道。”说这句话的晏子,俨然一个局外人。
B站UP主(@BIE别的),从云南吃到了连云港。
他说,云南的虫香啊,都是炸出来的。
炸椰子虫、炸水蜻蜓、炸飞蚂蚁,甚至还有炸臭屁虫、炸花蜘蛛、烤柴虫......
吃虫这件事,和云南人食菌子一样认真。
△ 图/ 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02
云南“吃虫节”
这份情结,流淌了世世代代
昆明的鲜花,西双版纳的雨林,丽江的风花雪月……
在诗人、作家、艺术家、旅行家、生活家们的眼里,云南,当之无愧,一念天堂。
它的色彩太丰富了。
它太美了。它也太野了。
尤其是在吃的这件事上。不比每年上一次热搜的菌子,以及火出圈的“红伞伞,白杆杆.......”,大部分云南人,都是不大吃虫子的。
然而,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里,食虫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的吃虫节。
声势浩大,虫子居多。饭桌之上,带有民族特色的菜肴一碟又一碟。
什么油炸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一家人围围坐。
这个时候,族里大家长先来鼓舞士气:“来,吃,嚼它个粉身碎骨,断子绝孙。”
随后,如战士入场,大家痛痛快快的消灭餐桌上,五花八门的虫子们。
相传,在古代虫子肆虐,人民想了很多方法除虫。
用公鸡、用鸭子,甚至用上了道士法术,最后都败下阵来……
后来一个叫甲娘的人,在回家探亲路上,意外发现虫子也可以试一试做成美食,当礼物送给家人。
原来虫子炒了,味道还不错。由此,吃虫方式传开来。
甲娘死后,人们给她建庙宇,这座庙后来被称为“吃虫庙”。
如果说灭害吃虫,是为了保住庄稼,为了生存。
那么后来,吃虫吃出了十八般厨艺和做法,那多半就是人类吃货本质的觉醒,和对于高蛋白的渴望。
《圣经·利末记》中写道,“蝗虫之类都是洁净食物,犹太人可食。”
光是蝗虫的蛋白质含量,就达到了65%以上。
△ 一个小小虫子,能抵4-5个鸡蛋的蛋白质。营养丰富,毕竟在菜市场里,20一袋的虫子是最便宜的,80一袋的拥有高蛋白话语权。图/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不止云南,中缅、泰国是老吃虫人了。
现在,丽江的很多吃虫方式,就是近年从中泰边境传过来的。
再往前,人类走过的吃虫路,历史源远流长。
△ 图/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周礼·天宫·醢人》中记载,周天子献祭,必上熟食“蚳醢”,这是一种蚂蚁卵做的酱。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食虫经颇为讲究。就叱咤风云的古罗马人来说,用红酒喂养甲壳虫的幼虫,待时机成熟,再慢慢品。
如今,在欧洲,瑞士修改了食品安全法,允许销售蟋蟀、蚂蚱以及粉虫三种昆虫,成为欧洲第一个官方允许吃虫子的国家。
△ Essento公司在网上晒出的昆虫汉堡。瑞士人看哭了,云南人看笑了。
如今,在云南菜市场,虫子不难寻,往往被菜摊当作当日招牌,摆在最显眼位置。
小吃摊前,也将油炸的蚂蚱、知了摆放整齐,它们以奇特的存在和金黄的色彩,一边撩拨着你的好奇心,一边挑逗着你的味蕾。
所以,就连UP主(@BIE别的)都说:“云南菜场画风很别致。”
它们拥有丰富种类的农产品,肉食、蔬菜,整个就是一个热带动植物园。
却仍独好昆虫这一口。
△ 图/B站up主 @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
即便如此,就像菜场一样,我们很难给云南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打上简单的标签。
因为在这片39.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动植物们,各自散布在从最低海拔76.4米的城镇,到最高海拔6740米的雪山之上。
傣族、哈尼族、白族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
竹内亮在《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中说:
一个人为什么生活在那片土地,一定有着很深层次的理由。
在云南,
食虫只是自然和人类联结的一道窗口。
而人类和自然的多重联结,
才是这片神奇土地上,生命的智慧。
· END ·
【参考资料】
1. 云南没有虫谷,因为虫子都上了餐桌,作者“地道风物”
2. 干了这碗蚂蚁汤,吃虫子一定要爆浆,作者“网易上流”
2. 虫虫那么可爱,不炸点下下酒?(盘点让人闻风丧胆的云南虫子宴),作者“我生活在昆明”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自腾讯视频《云南虫谷》、图虫·创意、纪录片《奇食记》、B站UP主@BIE别的《吃虫的产业(上)》以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