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在电话里说,今年夏天没有往常热,整个夏天就开了一个礼拜左右的空调,过了立秋,早晚凉爽,家里前后窗打开,凉风阵阵,晚上还要起来关电扇盖薄被呢。
我家在包邮区的农村,房子背后是个小山坡,坡上是一块块菜地,有人种菜,有人种果树,也有种竹子的,后窗没遮挡,房子南北通透,能不凉爽嘛。
小时候,夏天也热,那会家家户户都有电扇了,但是老断电,很多人就会去自家平台乘凉。大部分老房子是盖着瓦片的屋顶,就像乌镇里的木头结构的房子,后来建的水泥房子才有平台,夏天晒稻谷,傍晚收了之后就洒水扫干净,晚上好乘凉。
我家那时还住老房子,没平台,晒谷子要借用村里爸妈朋友家的平台,有时候晒的人家多,我们就要分开几家去晒,这家晒一点那家晒一点,谷子一定要赶紧晒干,不然会发霉。一般我和妈妈去一个地方,我爸带着弟弟去另一家,早上一起开工,傍晚收谷子就只有我和妈妈,弟弟不把扫到一堆的谷子再弄开就是帮忙了。装完谷子,我们会泼点水扫干净,也会和主人家聊天,说好晚饭后去乘凉。
晚饭后,我爸带一张竹席和2.3个小枕头,我妈拎个西瓜或者几瓶汽水,再到平台上时,已经没有白天的暑热了,主人家已经往平台上搬了竹子编的躺椅,靠背竹椅,小桌子,热水壶等等,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坐在竹席上,吵吵闹闹吃吃喝喝,也会安静地听大人们讲话,有时候她们会故意压低声音或者给我们一点零钱,赶我们去小店买棒冰吃。
忘记了是哪年,97年左右吧,城里姑姑家装了空调,卧室里装了一台。暑假时我去姑姑家小住,回来时我和爸妈说,哎呀太舒服了,一进房间特别特别凉爽,和秋天一样的,晚上还要盖被子呢。渐渐地,我们村里也有人安了空调,不过大家都很少开,说得最多的就是买得起,用不起。印象里我家电费超过30块,我妈就肉疼了,所以我家冰箱夏天才开,也是过了几年之后才买的空调。
有一年夏天,特别热,连续几天吧,我爸睡着后被热醒,终于忍无可忍,买回来家里的第一台空调,装爸妈卧室里。我和弟弟可高兴了,傍晚主动打扫卧室,抹完地,就赶紧跑回自己房间,抱来席子占据自己认为最凉爽的位置。从此之后,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晚饭后拎一小桶水去房间开空调,我和弟弟睡床两边的地上,早上总是被热醒,因为爸妈一般6点多起床,她们起床就把空调关了,说早上凉爽,风扇就够了。即使每天只开几个小时空调,那个月的电费账单还是我家有史以来的第一高。
2009年左右吧,忘了什么原因,暑假我去上海一个亲戚家住了3.4天。他家在杨浦区的一个筒子楼里,进去一个小门,楼梯很窄很暗,白天也要开灯,走了几层之后,一扇黄色小门,推开是一个光线还不错的客厅带卧室的房间,客厅大概20平方,卧室10平方左右,床底是满满的鞋盒子,装修很温馨舒服,吃饭时拿小桌子出来,吃完收起,晚上我就和她们女儿睡客厅的地上。他家的空调和客厅的窗户是24小时不停开着的,有个中午我俩吃肯德基,我和她们女儿说,你家也太奢侈了,开着窗户吹空调,搁在我家会被我妈唠叨“死”的。
现在,我妈早已没那么关注电费了,夏天晚饭前就去打开空调,让房间先凉下来,也不提水桶进去了,配了个加湿器;我们也不用挤一个房间睡地上了,每个房间连带客厅都安了一个空调;不仅仅只在夏天开,冬天也开,她的口头禅不再是用不起,而是,人舒服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