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

空调雪花紫色和蓝色(空调制热有白色雪花图案)

空调雪花紫色和蓝色(空调制热有白色雪花图案)

更新时间:2022-03-09 14:11:04

11月30日,北京白天的气温降到了5℃,寒风凛冽,吹面如割。位于北三环的几间试验温室中,一簇簇牡丹依然欣欣向荣,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蕊初吐,还有的悄然绽放……原本在春夏之交才会开花的牡丹,为何能在隆冬季节盛放?在温室里工作的中国农科院牡丹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薛璟祺告诉记者,这是科研人员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以人工手段打破牡丹花苞的休眠,让牡丹在任何想要的时候开放,同时以远缘杂交的方式,获得了更丰富的品种。

中国农科院牡丹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薛璟祺讲述培育牡丹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制作

育种第一步,在山海间搜集野生资源

牡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国色天香、百花之王,说的都是牡丹。千古年来,留下了太多关于牡丹的咏叹,“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还有最知名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种原产于中国的美丽植物,在数千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驯化、培育,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观赏用,千年历史中,留下了很多传说,也积累了很多名品,如典籍中的姚黄魏紫、赵粉豆绿,俱为爱花人苦苦追寻的千古名品。

不过,在现代,传统的名品逐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群科学家开始了牡丹新品种培育的历程。相对于其他作物,牡丹的育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第一步的工作,是搜集野生牡丹的种质资源。”薛璟祺告诉记者。

牡丹原籍中国,是中国本土的花卉,有1400多个栽培品种,它的9个野生种全部原产中国,大多分布在中国的深山大川中。刚刚入行时,薛璟祺曾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山林和田野里寻找野生的牡丹。

寻找野生牡丹,并不是把自然界的牡丹挖回来,这样会破坏原始资源,而是收集它们的花粉和种子,“去的最多的,是云南、四川等地方的山里,我们在当地开着车,一座山一座山地找,找到一株,就做一个标记,等到开花的时候,再来收集花粉,结果后(种子成熟后),来收集种子。”薛璟祺说。

多年的搜集,不仅为育种提供了基础,也保存了多样的野生资源,薛璟祺告诉记者,由于气候的变化,尤其这些年的干旱炎热,有些野生的牡丹已经消失了,还有些地方,因为开发等因素,导致当地环境变化,也会让一些野生种质消失。但因为他们提前收集过,所以这些资源被保存了下来。搜集的种子,会带回北京,在北京本地种植、扩繁,但环境的不同,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云南的野生紫牡丹,是适合当地环境的,那里海拔比较高,夏天不那么热,冬天也不太冷,拿到北京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种子不发芽,我们通过低温处理,让种子发芽,种到地里,但到了夏天,天气太热,又死了一批,还有冬天太冷,也会冻死一批。最终,我们在北京的延庆,找到了一块比较适合种植的地方,建立了野生牡丹的种质圃,保存活体的野生牡丹,也进行扩繁,获得更多的植株。”

四季都能开,需要打破牡丹花芽的休眠

牡丹通常在每年的4月-5月开花,一般开放半个月左右即凋谢,花期短是古今爱牡丹人共同的遗憾,古诗中的“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都是感叹牡丹花期短暂。

怎样才能在更多的时间里看到牡丹花呢?

这是中国农科院牡丹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薛璟祺告诉记者,他们发现,牡丹花在非花期的时候,花芽处在一种“休眠状态”,以此积累营养,为下一次开放做准备。而想要让它在非花期的时候开放,就要用人工手段,打破休眠状态,让牡丹开花。

“自然状态下,一株牡丹,在开完一次花之后,要经历夏季、秋季、冬季,到第二年春夏之交再开花。这是它的生物钟,也是自然的周期,想要让它提前开花,或者延后开花,就要人为去调整这个周期。”薛璟祺介绍说,“最重要的是冬天,经过低温阶段,等到春天温度回升,牡丹花芽从休眠中醒来,就会开花,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它误以为自己过了冬天,到春天了,所以就会按照我们的设计,在任何我们想要的时间里开花。”

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薛璟祺介绍,不是每一个品种都适合这样的调整,事实上,大部分品种休眠得非常深,人工手段很难唤醒,只有一小部分,休眠程度较浅,可以唤醒,在现有品种中,大约有一二十种。

如何唤醒这些“浅睡眠”的牡丹花芽呢?方法有很多,薛璟祺介绍,“低温保存是一种普遍的方法,把想要唤醒的牡丹放在低温环境中,使它误以为到了冬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挪出来,放在温室里升温,好像冬天过去了,到了春天了,该开花了。这样的情况下,休眠的花芽就会苏醒,生叶、开花。如果低温不能完全唤醒它,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刺激它苏醒,使它在我们想要的时候开花。”

通过人工干预,科学家们可以让牡丹在任何想要的时候开花,比如中秋节、元旦、春节、国庆等,薛璟祺告诉记者,元旦、春节、国庆节期间开花的牡丹,是当前培育的主要方向,“这个阶段,鲜花的需求量比较大,我们也正在把牡丹做成一种新的年宵花,让节日期间的人们在家里也可以看到牡丹。”

丰富的品种,通过远缘杂交来实现

获得四季都可以开放的牡丹品种,并不是育种工作的结束。

因为“浅休眠”的品种较少,育成可以四季开放的牡丹品种,同样很单一,“很多都是浅粉色的花,不够丰富。”薛璟祺说。

怎样获得更丰富的品种呢?杂交无疑是第一选择,也是当前使用最多的育种方法之一。

“野生的牡丹颜色丰富,品种多样,比如在西藏,有一种野生的黄牡丹,颜色非常正,比传统品种姚黄的黄色更正,姚黄其实是一种浅黄色,开花的过程中,还会逐渐变淡,但这种野生牡丹的黄色就非常好。”薛璟祺说,“但野生牡丹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花朵通常都比较小,直径一般只有3-4厘米,再如层次不够丰富,甚至是单瓣的,所以我们想,用这些野生资源和已经育成的品种进行杂交,是否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品种呢?”

今年11月中旬,中国农学会发布了《31项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其中,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牡丹团队研发的“系列优异花色牡丹远缘杂交新品种”是唯一入选的花卉新产品。

“这是我们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获得的一系列新品种,有紫色、深红、浅红、黄色等多个品种。”薛璟祺介绍,“比如其中一款正红色的,颜色和中国红一样,非常漂亮。”

何谓远缘杂交,和普通的杂交有何不同?薛璟祺介绍,生物分类中,有7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一般杂交,都是在种内进行,即同种的植物之间杂交,我们用的方法是不同种之间杂交,所以叫远缘杂交,难度更高。

不同种的牡丹,往往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区域中,花期也往往有差异,因此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杂交的现象,而人工杂交,也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和环境问题比较简单,可以人工移栽来解决,把不同地区的野生品种种植在一起,让它们互相授粉,实现杂交。”薛璟祺说,“但还有问题,不同的品种,花期可能不一样,自然授粉是不可能的,如果提供花粉的植株开花更早,我们收集花粉,等到花期晚的品种开花后,再进行授粉。如果提供花粉的开花更晚,就要把花粉保存起来,等到下一年再去授粉。”

每个新品种,至少要两次杂交

农作物育种,往往周期很长,且结果不确定,因此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漫长的等待。牡丹尤其如此。

“牡丹是木本植物,一粒牡丹种子,从种下去,到开花,需要4-5年。”薛璟祺介绍,“这意味着我们通过人工授粉,获得了一批杂交的种子,从这些种子种下去,到知道杂交的结果,往往就要4-5年时间。而且,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育成好的品种。”

杂交是遗传物质交互、选择、分化的过程,不同品种之间杂交,父母本的性状会出现分离,在下一代身上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分离的可能性非常多,一次收获成千上万的杂交种子,可能就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表现,其中或许只有一两种是比较好的,或者说是育种人需要的,也有可能一种都没有。更大的可能,则是某些个体具有部分育种者想要的性状,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进行再一次的杂交。

“基本上,每一个新品种的获得,至少要两次杂交,也就是10年时间。”薛璟祺说。

在这样的杂交中,远缘杂交显示出了更优秀的功能,“杂交是不同品种之间的性状融合和分离,所以理论上来说,父母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分离得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离得就越多,可选择的就越多。”薛璟祺说,“育种需要付出非常辛苦的努力,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运气不好,没有发现好的杂交品种,就只能继续重复之前的工作。”

好在,牡丹团队的运气还算不错,近些年来,已经有很多新品种育成,这些品种已成系列,并进入市场,在各种节日、各种场所展现国色天香。

“根据需要,我们现在可以培育出任何时候开花的牡丹,比如想要在国庆节使用,我们就提前开始培育,让它在国庆节期间开花,其他节日也是如此,在未来,我们的设想中,也有可能做到个性定制,某个人想要在某个特定时候比如生日,家里摆一盆牡丹,我们可以单独培育少数的个体。”

牡丹随时开花的技术,能否被普通人掌握?

薛璟祺介绍,方法并不难,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目前对普通人来说,还比较困难。牡丹生长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家居环境很难满足,比如在冬天,北方干冷,室内可以通过暖气升温,但必然会干燥,湿度不够。南方湿冷,没有空调暖气的话,温度不够,有暖气空调,又同样面临干燥的问题。所以,普通家居环境中,不适合培育冬季开花的牡丹。事实上,当前市场上已经可以买到,价格和其他年宵花差不多,没必要非要自己培育。”

另外,薛璟祺提醒,如果家里在过年的时候买了牡丹,花谢之后,不要扔掉,种在小花园里,它还能自然生长,按照自然规律开花,“任何一株开花的牡丹,至少已经养了5年,扔掉太可惜了。”

牡丹新产业,不只是观赏还有实用价值

薛璟祺所在的牡丹团队,育成的数十种新品种,已经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他介绍,目前,全国推广牡丹种植的面积,在500万亩左右(这个是目前所有牡丹种植面积,不是新品种的面积)。

500万亩牡丹,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消化?

其实,这些牡丹不仅是用来观赏的,它还是经济作物。

“在古代,牡丹最早是药用植物,根是主要入药部位,叫作‘丹皮’,后来成为了观赏和药用双重功能的植物。”薛璟祺说,在今天,它的药用价值依然十分重要,很多经典的药方中都有牡丹。

通过现代技术,科研人员还发现了牡丹的更多用途,比如牡丹籽,可以用来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其中还有丰富的亚麻酸,是优质的健康食品。

牡丹籽就是牡丹的种子,多为棕褐色、黑色、紫红色等,成年人指甲盖大小,呈不规则状。薛璟祺介绍,牡丹籽的出油率在15%左右,接近大豆的出油率。

牡丹团队还为榨油培育专门的牡丹品种,这些品种的产量,同样接近大豆,“油用的牡丹其实本身也是多用的,可以观赏,可以入药,可以收获牡丹籽。”薛璟祺说。

“我们现在想做的,是让牡丹具备更多的功能,不只观赏,也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把牡丹变成经济作物。目前,我们有了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啤酒等很多产品,事实上,过去的脱贫攻坚中,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种植牡丹而获得收益。”

不过,因为推广时间较短,牡丹的产业形态只是刚刚开启,远没有到成规模的阶段,薛璟祺说,“大规模种植牡丹,也就是近10年才开始,有些种得晚的,可能刚刚第一次开花,所以规模效益还没有显现出来。”

作为科研工作者,薛璟祺其实也不希望产业推广的速度过快,“牡丹的育种周期很长,各地的环境不一样,适合的品种也不一样,而要育成更多更丰富的品种,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也希望产业发展以稳为先。发展过快的话,可能会让各地都种同一品种,结果因为适应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发现效益不好,甚至很差,反而会伤害产业的发展,也会给种植者造成损失。”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