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净水器>

加净水器压力罐满了怎么办(净水器储水罐上水压力不够)

加净水器压力罐满了怎么办(净水器储水罐上水压力不够)

更新时间:2022-03-27 16:29:23

谢娜被骂没文化,由来已久。

面对这些指责,她本人没太在意。

建议?视而不见。

批评?充耳不闻。

这很谢娜。

毕竟,能改变的话,也不至于人到中年,依然浅薄如纸。

但没有内容的快乐,终究没有受众。

也让她变得越来越讨人嫌。

2021年底,《快乐大本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她也失去事业大本营。

留给谢娜的节目,只有一档《朋友请听好》。

情感类。

走心。

为观众答疑解惑。

看似不需要专业度,也不需要刻意搞笑。

但,谢娜能做好吗?

很抱歉。

依然不行。

《朋友请听好2》上线的几期,都在频繁暴露她贫瘠的硬伤。

她在里面的尴尬,处处都是。

对求助的听众,给不出有意义的建议。

对焦虑的粉丝,说话言不由衷。

匮乏与无知,令她只会说些宽泛的大道理。

听得人又无聊。

又失望。

这一次,谢娜似乎真的不行了。

《朋友请听好》是一档用声音传递温暖的节目。

听众分享人生故事。

嘉宾给出看法。

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

有一期来了个女生,困于人生没有自由。

她的父母有极强的管控欲。

要求她处处听话。

因为要听话,她把自己最爱的玩具,给了别人。

因为要听话,她在父母的要求下,选择了理科。

也因为要听话,她被迫接受了父亲给她选的金融。

但听话的她却发现,跟着父母设定的路走,人生并没那么顺遂。

反倒觉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她想重拾过往的爱好——摄影。

却又被父母挖苦,“你工资就这么点,有这时间,趁着年轻调进城里。你那烧钱的爱好,不现实。”

父母自作主张地为她安排人生,从未关心她真正想要什么。

她很难过。

她希望有人能跟她悄悄说一句,“不听话没关系,当一个坏女孩,也会有人爱你。”

信毕,录音室的几人,相继沉默。

何炅先开口。

他说这个故事里最痛的,不是女孩过得多么不好,而是没人知道她的不甘。

因为不甘,所以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父母。

董子健这边,分享的则是对自由的看法。

来信女生认为,云是不听话,才拥有的自由。

但董子健认为:

“云也不是自由自在的,她是被风支配,自由自在的是它的心境”。

随即告诉听众: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框,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做什么,但我们可以让内心丰富,内心自由了才是真的自由。”

何炅跟董子健,都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见解。

但话题抛到谢娜这边,却一下子拉低了节目水平。

她给出的建议:先从小事开始,去完成喜欢摄影的这件事,任何事情都不晚。

相比起前两位,这个建议就像个废话。

她没从女孩现实情况出发。

——摄影太烧钱,女孩收入不多。这太冒险了。

一直顺着谢娜的何炅,这次也不同意谢娜的看法。

他认为这位女生文字极好,有能量,能感染人,应该坚持写作。

写作可以让她释放,在文字中获得自由。

这才是真建议。

一对比下,就知谢娜的应答,是鸡汤,也是敷衍。

这样的人生导师,不怕误人?

这样虚浮的建议,不怕误事?

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听完这三位的建议,你会选择哪一个。

不管哪一个,一定不会是谢娜的。

谢娜在节目中的无知言论,还有很多。

有一次,节目首次尝试户外直播。

何炅谢娜各分两组。

没有了何炅的谢娜,更显肤浅。

这次的听众,困扰于留在城市,还是回老家。

她在北京一大厂工作七年,后因各种压力,辞职回了老家。

本以为老家会轻松些。

但工作强度不减,工资还低了。

加上老家的房贷压力也大,整体下来,让她觉得更难受。

于是纠结要不要重新回到北京。

这是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的困惑。

几位主播都在设身处地地替这位听众思考。

徐志胜先问出核心问题:当初决定回老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并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

于他而言,城市和家乡如何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哪里更有发展。

他立志要做脱口秀,那便只能在一线城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明白自己要什么,才能知道做什么。

何广智这边,则是从心态上作解答。

他认为,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家乡,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自己的心态如何,因为在哪都会有烦恼。

城市的压力大,可以偶尔怀念家乡生活,当解压。

但如果天天怀念,其实就是在逃避。

两人的建议,都很有说服力。

能给听众带来更清晰的思考。

谢娜的则不同。

她照旧说了些万能公式一样的废话。

她的建议:听从内心的想法,我们无法给你正确的答案,一切决定在于你自己。

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每个主播都像谢娜这样,这节目一期就能垮。

但这也不能怪她。

一个人,人生没有深度,视野没有广度,内心没有共情度,如何给予别人建议?

不可能的。

只会装模作样,矫揉造作。

这种假大空的心灵鸡汤,也对应着她肤浅的智识。

就如黄磊当年对她的吐槽:“人生浅薄,缺乏厚度”。

当时她不认。

然而,局中人不认。局外人门儿清。

谢娜,成于浅薄,败于浅薄。

谢娜的浅薄,从成为主持开始。

她大学主业是表演,刚出道那几年,在一些小剧组中打酱油。

有天,她跟张卫健一起参加《快乐大本营》。

其他嘉宾都稳稳当当,唯独谢娜人来疯,说着不过脑的话,做着不过脑的事。

虽然浅薄,但够热闹。

刚好《快本》正缺一个女主持。

何炅就看中了她的自来嗨,便引荐了她。

就此,她成为《快本》主持。

那时候,互联网还未兴起。

人们对电视综艺的好奇,多于审判。对嘻嘻哈哈的女主持,只图看个乐呵,不图她有什么真水平。

于是,大家渐渐包容了她的不足。

她的出圈,也源于那会的电视市场中,严肃过度,深沉有余。

少见谢娜这一款“傻大姐”式主持人。

浅薄倒成了优点。

她豁得出去。

扮丑、搞笑,

动则哈哈哈,

令场子一片闹腾。

靠着市场的稀缺性,谢娜在湖南主持人行列中,站稳了脚跟。

但她对主持,没多少专业认知。

能火,基本靠本能。

这种红,来得容易。

幻灭也容易。

果然,轻易到来的成功,让她对自己,对主持,都缺少一定的清醒认知。

她看不起字正腔圆的表达方式,认为那是做作。

如果主持中途,提词器黑掉,专业的主持人要继续淡定地播下去。

她认为,这是编。

如果连线他人,突然断掉,要假装若无其事。

她认为,这是演。

总之一切她做不到的东西,她都睥睨视之。

她靠本能主持,不看台本。

自由发挥,讲到哪算哪。

陈赫在旁,吓得一脸冷汗。

花时间背的流程,全无用处。

台下导演只能请求搭裆,千方百计拉回来。

她说话做事,倾向于不过脑。

因为她就是这么火的。

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天赋型主持人。

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技能,靠本能输出,就能秒杀一众同行。

但本能,是有限的。

她的搞笑“三板斧”,观众很快看腻。

那些无脑言行,观众很快失去包容心。

这就注定,她上不了大台面。

就如同——

2019年的跨年晚会,女排姑娘来临。

谢娜根本没让她们开口。自顾自地说:“好高啊,我穿高跟鞋有没有可能跟你们站一起?”

郎平总算介绍完毕。谢娜又来了。

“哎哟我的天啊,我小时候学那个排球,就是因为郎平教练。”

何炅有点无奈了,“对,好,那个,下一位。”

谢娜继续抢话,“后来,个太矮了。”

说完独自哈哈大笑。

同样的尴尬场面还有许多。

在《快乐男声》主持中,说了一整晚的烟花好美。

完全不顾还在介绍成员的曹颖。

熊琪半开玩笑地怼她。

说她的字典里没有端庄两个字。

谢娜听完,瞪大眼睛,满是怒火。

如今看来,熊琪的话,却是真理。

从首个粉丝破亿的艺人,变成知乎上被讨论了5亿多次的烦人精。

她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很招人烦。

但即便如此,她仍未想过做出改变。

谢娜的没落,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市场的变迁。

初代的综艺,观众要求不高。

只要能让我笑,就是一档好节目。

现在不一样了。

无厘头的笑,看后只给人一种空虚感。

观众开始想要更智慧、更有沉淀、更能共情的快乐。

脱口秀、吐槽大会、相声类的综艺,相应成为新兴的下饭综艺。

这些节目不仅制造了快乐,还输出了独特的价值观。

但谢娜除了笑,

没有心,

也没有观念。

当年湖南卫视专门为她弄了一个输出型节目,《娜就这么说》。

有个环节叫娜些私房话,她模仿金星、董卿等主持人,谈些有深度的话题。

但实际效果比她大笑更尴尬。

问的问题毫无质量。

都是诸如“你什么情况下会哭?”

“你熬夜喜欢做什么?”

“你喜欢怎样的礼物?”

......

少儿频道都比这有趣。

播出效果也毫无意外地扑了。

豆瓣4.4,全在替谢娜尴尬。

没有内容,强做内容,只会吃力不讨好。

搞笑,没人买单了。

谈话,做不下去了。

属于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朋友请听好》,是她目前主持的唯一一档节目。仍然交出这么苍白的答卷。

此后,谢娜何去何从,令人担忧。

她确实已经捞得盆满钵满,但活到她的份上,早已不为钱而努力,只为证明自己而挣扎。

可是——

一个无心的人,怎么能看见他人?

一个无智的人,怎么能说出深度的话语?

做不到的。

倘若谢娜再这样嘻里嘛哈,再这样不思进取,很快就会等到和观众说再见的一天。

那一天,再见的意义,不是明天见。

而是再也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