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节气进入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第一个节气。南方天气转凉,北方北风凛冽,气温下降明显。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期间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我们就来聊一聊立冬养生话题。
1.避风寒
北方的冬天多风多寒,西北风凛冽,气温明显降低,时有雾霾的发生。室内温度偏低,家中有老人的,可开空调或电暖气维持室温在18-22℃最为适宜。
供暖以后,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并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45%-65%为宜,如湿度过低,可用加湿器等改善湿度。
2.畅情志
立冬以后,宜温养神气,以养阳气。正如《内经》所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心境平静,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外面寒冷,室内活动增多,可沏一杯茶,读书看报,练习书法绘画,与家人好友聊天,听听音乐,以求心平气和。
3.调饮食
立冬以后,饮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冬季寒冷,我们饮食多偏热食,喜欢吃火锅等,加上室内温度高,出门穿的暖,反而时有“上火”的情况发生。所以饮食方面应以温和为主,热食不宜过燥,温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香菜、韭菜、鸡牛羊肉、龙眼、橘子等可适量食用。并应多食用蔬菜,多饮水,以防津液耗伤。
“减咸增苦”也是冬季养生的饮食原则,冬天要适当减少咸味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饭菜以清淡为佳。少吃海鲜,海鲜咸寒之性,易伤阳气。相对增加苦味食物如芹菜、莴笋、生菜等。
咸味入肾,咸味吃多了,会使肾水偏亢,心阳不足;苦味入心,适量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心肾相交,阴阳平衡,方为养生之道。
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以温、补为主,可适量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做到稀干搭配、荤素夹杂,软硬适度,避免寒冷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难消化食物。
4.适劳逸
立冬以后,天气越来越冷,虽然寒冷,但也不要终日蛰居室内。无风的晴天,应多到室外活动,多晒太阳,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
运动以静态运动为主,蕴养阳气,使阳气潜藏,如八段锦、太极拳、练气功、慢跑、散步、登山等活动。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
5.慎起居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古人冬季的养生之道。我们现在年轻人工作繁忙,难以完全符合。但仍应尽可能早睡晚起一些,睡觉时间不超过十一点,以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可待日出之后起床,以鼓舞阳气。
临睡前可用热水洗脚,使脚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流畅,利于入睡。衣服要暖和贴身,以防寒气袭人,损伤阳气,引起腰背寒痛。
6.防发病
季节变换,尤其是立冬以后,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目前疫情仍然紧张,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尤其注意要避风寒,及时穿衣御寒,出门戴好口罩,避免疫气侵袭。
冬季温度低,老年人运动减少,身体循环不畅,加上寒冷的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液粘稠稠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也常多发。
所以冬季尤其是老年人,要穿宽松的保暖效果好的衣服,保暖避风寒,又不影响血液循环,适当运动,多补充水分,多吃一些促进血管健康的食物,保持血液循环正常,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另外,老年人皮肤脂肪减少,皮脂腺退化,冬季多风,寒冷干燥,极易产生皮肤瘙痒。因此,老年人冬季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肤可涂滋润无刺激的润肤品,以防干燥瘙痒。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个冬季养生小方法。
1.艾灸
立冬后天气明显变冷,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此时可艾灸温阳散寒强壮保健。穴位选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艾灸:点燃艾条,距穴位2-3厘米处进行艾灸,使局部感觉温热,每次5-1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一次。
功效:温阳散寒,温补脾胃,强壮保健。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故立冬后可做温中散寒之保健药膳。当归9g,生姜15g,羊肉一斤煮汤吃肉。
3.太子参炖鸡汤
太子参9g,童子鸡一只,盐、葱、姜、料酒适量。加清水炖约2个小时。此汤具有滋阴补虚,温中益气之功效。特别适于秋冬进补,调养虚弱。
作者介绍:
李金辉、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