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这个便宜又有营养的食材,相信大家每周都会吃。不管是蒸着吃、煮着吃、煎着吃、炒着吃,都很好吃,我们的辅食食谱里也经常会用到。
可是,一旦不注意,就可能会吃出毛病。比如,之前台湾一对爸妈就在给孩子吃鸡蛋这件事情上吃了大亏。
这对心大的父母,用生蛋液涮肉,给自己的2岁双胞胎吃,宝宝们因此感染了沙门氏杆菌,引发败血症,高烧多天还便血,用抗生素治疗了两周终于脱离了危险。
人民网的微博也转发过这个新闻,来提醒大家千万别给孩子吃生鸡蛋。
除了鸡蛋,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食材,如果没有彻底烧熟,吃了就容易让人不舒服,甚至生病。今天咱就来说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吃这几种食物,所以有孩子的家庭要格外注意哦~
就着前面的新闻,再次强调一句:给宝宝吃鸡蛋,一定一定要吃:
全熟的、全熟的、全熟的
重要的事情就说三遍!
鸡蛋真的很容易被一些致病菌污染,最典型的就是沙门氏菌,它不仅存在于鸡蛋壳上,内部也可能会有。美国疾控中心(CDC)就建议将鸡蛋烹饪至蛋黄和蛋白都呈凝固状。
如果不小心感染了沙门氏菌,可能会发生腹痛、腹泻、发热、呕吐,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败血症,正如上面新闻里那可怜的双胞胎。
So, 不要为了所谓的营养或者口感,给宝宝吃不熟透的鸡蛋,如溏心蛋,或只是用开水冲一下生鸡蛋。
有些人为了新鲜的口感和味道,喜欢吃生的海鲜。
小心吃出毛病
有一位姑娘反复腹痛了3年,以为是胆囊炎、胆结石,结果去医院检查,冲洗胆道时,跑出了很多黑色小虫子。
(取出来的寄生虫)
太恶心了..
原来她在沿海地区打工时,经常吃生鱼片、活的八爪鱼之类的生海鲜,因此感染了一种叫肝吸虫的寄生虫。
所以啊,吃生鲜的肉啊、海鲜啊,还是不太靠谱的。尤其是对于宝宝,我们一定是建议烧熟吃的。除了寄生虫外,生肉中可能也存在有害病菌。但海鲜本身是个好东西,还是推荐给娃吃的。只要烧熟了就没有威胁了,可以放心给宝宝吃了哦。
如果大人实在喜欢吃生鱼片之类的,建议一定要去正规、大型点的餐厅呢。
在《向往的生活》一期节目里,宋丹丹在摘豆角,何炅老师和她的儿子巴图吐槽说:常英啊(丹丹姐的名字),还敢弄豆角啊,上这节目是来洗胃的吧?
What,豆角这么好吃又营养的东西,怎么就成了洗胃的东西喏?
原来在上一季节目中,丹丹姐和黄磊老师因为吃了没有炖透的老豆角(尽管只是小小一根),到了半夜就上吐下泻的,折腾死人了。
为啥吃没有熟透的四季豆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就是因为这几个坏东西在作祟:
1.凝集素和皂苷:它们会破坏小肠壁的细胞,影响营养吸收的同时又对肠道造成损伤。它们还会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性贫血
2.蛋白酶抑制剂:它会抑制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这样就会影响肉类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的消化吸收。
就是这些捣蛋鬼作祟,吃生的或者不熟的豆角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还会有头痛、胸闷、溶血等其他症状。
不过幸运的是,充分加热后,它们就没法作妖了。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把四季豆烧熟。如果要做煸炒四季豆,可以炒之前用沸水焯几分钟。炖的话,时间久一点,让质地软烂一些再吃。
(温馨提示:四季豆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不过大多数豆类都含有同样的物质,所以不管啥豆子都尽量烧熟哦)
大豆(黄豆)是最常见的豆类食物了,自然也存在凝集素、皂苷、蛋白酶抑制剂这些不利于肠胃消化的东西,吃之前一定要烧熟呢。
有些家庭会用黄豆自制豆浆吃。当豆浆没煮几分钟时,就会开始冒泡沫,然后越冒越多,看起来就像沸腾了一样。但这个时候的豆浆温度还没到100度,还是半生不熟的状态,称为假沸,主要是因为豆浆中的皂苷引起的。如果此时停止加热并食用豆浆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甚至呕吐、腹泻。
我们建议生豆浆开始“沸腾”后再继续加热10分钟以上(最好家里能自备一支厨房专用温度计,就可以实时测一下豆浆温度了)。
不过现在有很多家庭都使用自动豆浆机了,内部有精确的温控系统,也无需纠结豆浆熟不熟的问题了。如果家里人都喜欢喝豆浆的话,可以考虑备一个。
有些果核果仁中含有一种叫氰苷的物质。它本身无毒无害,只是食物被咬碎后,它被释放出来,在胃酸、消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了有毒的氰化物。氰化物中毒后,会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抽搐等症状。大剂量甚至会死翘翘。
还记得甄嬛传里那个安陵容吗,她就是吃了几颗苦杏仁就挂掉了,妥妥的氰化物中毒呢。
生的白果(又称银杏果)中含有较多氰苷,尽量不要吃哦;另外,吃白果时一定要先去皮,除去果肉中绿色的胚。
有很多人会拿银杏果作为保健之用,有些妈妈也会用白果来入菜煲汤什么的,觉得很清口、“下火”。虽然烧过的白果有毒物质大大减少,是能放心吃的,但还是要注意控制好量,特别是小宝宝少吃一点为好(十几颗就可能引发中毒哦)。
本文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主治医师滕丽萍」审核发布
参考资料:
1.https://healthyeating.sfgate.com/happens-eat-raw-soybeans-11856.html
2.https://www.cdc.gov/Features/SalmonellaEggs/
3.http://hb.sina.com.cn/news/sh/2018-05-04/detail-ifzfkmth880052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