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各种手段取暖,已经成了我们冬日生活的标配,在没有那么多先进的取暖措施的古代皇室和宫廷,又是如何进行取暖的呢?其实,古代宫廷因为资源充足,取暖手段也是非常丰富的,完全可以保证诺大的皇家建筑群的供暖。古代宫廷的取暖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方法样式十分充足。那么,究竟是需要采用什么手段,才能保证几十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宫廷取暖需求呢?
首先,是住所方面的设置,与现在的“空调房”类似,古人也设置了“暖房”用来提高室内温度。而这种暖房的设置,一是靠地暖装备,而是靠木炭烧火炕。
- 古代的地暖设置,利用“地下烟道”形成取暖管线
古代的地暖装置,还是纯粹依靠“火道”和“烟道”来进行设置。在进行了“地下烟道”的部署之后,烟的温度,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当时房间内的温度了。
那么这些烟到底是怎么排出去呢?一般来说,古代的宫殿当中都会专门设置“地下烟道”的排烟孔,这种排烟孔很小但是很多,可以保证烟随时随地能够排放出去,而不会熏坏地板。这种“地下烟道”的设置,是一种清代最为常见的宫廷建筑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冬天“暖房”的形成。
这是一种来自东北的独特的御寒手法,因此也是从清代满族来到紫禁城之后,“地下烟道”才开始在宫廷内出现。
- 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采用木炭烧炕,保证宫廷火炭供应
采用木炭烧炕,则是相对于比较原始和传统的做法,而且依靠的主要是人力。因此,在明清时期宫廷当中,甚至还设置了专门的烧炕和木炭运输机构,来保障冬天宫廷内的木炭取暖。
这种专门的机构,叫做“惜薪司”。“惜薪司”主要负责木炭运输、木炭裁锯和烧火炕等职责,而且下分三处“热火”、“薪炭”和“烧炕”机构,分别负责不同任务,分工明确,效率很高。“热火”机构,主要负责采买木炭,从产地运送到京城;“薪炭”主要负责裁锯木炭,并且有一定的规格要求:“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等。”“”烧炕“机构主要就是负责烧炕了。
这种木炭烧炕的供应,可以保证宫廷暖阁的热量来源,并且和“地下烟道”一起配合,就可以形成“暖阁”。
除了地面的保温,墙体的保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四面墙壁所占面积非常广,因此墙体的保温不仅要锁住室内温度,更要提高室内温度,才能保证当时室内的温暖。
- 用大量花椒涂抹墙壁,层层保暖,最大限度保证室内温度
古装剧里面经常提到“椒房殿”这个宫殿的名称,其实这“椒房殿”的名称,可是有着一定的典故的。这里面的“椒”,自然指的就是“花椒”了,而“椒房”指的就是古代会采用大量的花椒涂抹墙壁,用来保暖。
“花椒”具有一种保暖的作用,涂抹在宫廷的墙壁上就可以发挥一定的锁温的作用。这种“花椒涂壁”在汉朝到西晋时期都特别流行,除了花椒之外,当时的皇室还会运用香桂等各种材料去涂抹宫殿内的墙体,目的就是为了锁住室内的温度。
《汉书》曾记载:“以花椒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可见,这种“花椒保温”的手法,在古代是真的存在的,并且还一直被运用。
- 设置空心墙体,在墙内铺设烟道,起到升温取暖的作用
与地暖类似,为了提高室内温度,古代宫廷还会设置空心墙体,用来铺设烟道,从而起到室内升温的作用。
这种空心墙体,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流行了,与清代才开始流行的地暖不同,这种空心墙体虽然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不少的副作用。一是因为这种设置比较简单,当时的制作工艺很简陋,排气孔和烟道的铺设都非常不科学;二是因为当时的空心火墙的木炭烧火,主要还是在室内进行,而这种室内烧火,可能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在《景岳全书》当中就有提到:“火炕煤多烧于室内......夜半之后,其气渐满,(煤毒)下及人鼻,则闭绝呼吸,昧然长逝。”可见,这种空心火墙的设置,确实是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素的。
除了保证住所的温暖之外,当然还需要保证身体各个部位的暖和,所以各种“火炉”就开始出现了。
- 熏炉——从熏香到保暖,不断完善的制作工艺满足保暖作用
熏炉,一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室内设置,从一开始的熏香作用,到后来的暖温作用,熏炉一直是一种比较有存在感的室内装置。
熏炉这种装置,早在原始时期就开始存在了,一直延伸到唐代宫廷当中,这种熏炉就已经兼具取暖功能了。唐诗”御燻炉兮长不暖,对巵酒兮忧恒满”里面,就暗示了这种熏炉的保暖作用。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熏炉的制作工艺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其保暖作用和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熏炉搭配暖阁一起使用,更加能够保证室内的温度,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
- 暖手炉、汤媪——暖手炉和暖手袋,保证暖身需求
暖手、暖脚和暖身,是冬天的必备,那么古人冬天采用什么来暖身呢?其实就是暖手炉和汤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暖手炉和暖手袋。
手炉和脚炉,都是古代妃嫔们所喜爱的保暖产品。这是由最开始的火盆所发展演变而来的,据说在隋炀帝南巡之时命令工匠打造出来的。手炉和脚炉基本上就是一样的设置,分为两层,内胆包含炭火等点燃,外罩供取暖作用。而且这种手炉和脚炉,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之后,就开始采用各种材质,十分昂贵,成为贵族标配。
那么汤媪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汤婆子,因为手炉和脚炉不方便带到床上,因此在夜间不方便使用,那么为了保证夜间床上的温暖,“汤婆子”就登场了,汤婆子是一种密封的容器,里面盛有热水,保温效果和时间都很好。其实,这也就是热水袋的前身。
除了会设置各种外在设备来保障温暖之外,古人还会通过“吃穿”来取暖,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取暖方式。
- 火锅、小酒与羊肉
冬天吃什么才能保证温暖呢?这古人可比我们想的多,火锅、酒类和生姜等等,都是古代宫廷冬天特别流行的食物。
火锅,其实就是在器皿下面通过柴和木炭生火,边吃边煮的一种食物,早在先秦时期,宫廷当中的人们就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对食物进行烹调,从而产生保暖作用;而到了清朝,火锅这种食物,就开始在宫廷当中正式流行,并且还发展比较完善,基本上和现在的火锅相差无几。
喝酒能暖身,这也是古人所发现的一个特点,因此古代宫廷当中,也存在着冬天温酒和喝酒来进行取暖的做法,而且男性和女性所喝的酒还大不一样;至于生姜和羊肉等等,都是由于性暖的特点,尤其以羊肉食用比较广泛,也成为了古代宫廷当中取暖的主要食物。
- 各种御寒保暖服饰的运用——唐代“襦袄”,清代“黑狐皮”
说到取暖,最基本的一种措施,就是在于“穿”了。在“穿”这一方面,皇室不仅要穿的好,还需要穿的暖,穿的不一样。
先秦时期的宫廷人们就有穿棉袄来进行取暖的方法,到了唐朝,就出现了一种特色的棉袄——“襦袄”,这是由当时的胡人文化所影响之后出现的一种服饰风潮,除了流行好看之外,这种“襦袄”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而明清时期的皇室服装,则是更为奢华,“黑狐皮”和“紫貂皮”都是皇室服装的常规操作,这种动物毛皮制成的服装,也确实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因此,在“穿”这一方面,古代宫廷的取暖也是有着一定的特色的。
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古代宫廷的取暖措施,已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冬天的室内温度了。在住所方面,古代宫廷会设置地暖和火炕,来保障“暖房”,还有包括空心墙体和花椒涂抹等手段来进行墙体保温;在暖身方面,古代宫廷当中设置了各种熏炉、手炉、脚炉和汤婆子来保障温度的供应;在吃穿方面,更是通过食物和服饰来达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如此可见,古代宫廷的取暖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这也与宫廷的特殊地位有关。
参考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
2.《日下旧闻考》
3.《世说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