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山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市,西距西安120公里。它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峻著称于世。华山共有五峰,即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云台。五峰中南峰最高,海拔2160米;西峰最险,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5米。五峰耸立,远眺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山海经》对华山有“山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的描绘。古代“花”与“华”相通,可见华山一名实际上得自于它的形状。
华山又名西岳。据说因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华山在东周都城洛邑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都咸阳,西汉王朝都长安,都城在华山之西,华山不称西岳。后来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
自古以來,华山以险峻著称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西岳云台歌》中写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想象,描述了“奇险天下第一山”的雄伟险峻和奇异。华山的险景有: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
华山是道教圣地,为“第四洞天”,山上现存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自周末始,即有方士于云台观布道,金元时华山已成为全真派发祥道场。在历代高道中,尤以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自秦汉以来,与华山、道教有关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
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借华山而得名。华山以雄伟挺拔、横空出世之姿,高矗于“天下之中”地面上,成为“中华”永世长存的标志。
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文明示范景区,1993年获首批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称号,2000年获首批全国4A级旅游风景区。
(二)终南山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区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天造地设,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是“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主脉为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走向,排列较为整齐。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175道,长度多在10公里左右(最长的15公里),高度多在2000米左右。著名的秀峰有王顺山、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清凉山、望仙坪、朱雀森林公园、楼观台等。著名诗人王维诗赞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终南山着意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对此怡千虑,无劳访九仙。”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终南山的奇峰秀岭、碧水幽谷、茂林修竹、繁花蔓草,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历代的游人。李白心驰神往,王维长期隐居其中,而唐太宗觉得住在终南山中仿佛进入仙山琼宇一样心悦神怡!
终南山中,林木果树自古以来十分丰富。《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后汉书·东方朔传》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药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
西安的气候,受终南山影响很大,这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唐文宗曾说:“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兴云,即必有雨;若晴,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
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之险也。”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四川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枝道”,现在的西(西安)万(四川万州市)公路仍循此线。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亦经此道。
秦岭自然山水风光游沿途有10个景点;巍巍苍翠终南山、子午道上古石桥、忠骨英魂烈士塔、浩瀚林海平河梁、飞泻瀑布十八丈、蓬莱仙境石佛台、金鸭浮舟城隍庙、钟乳石窟百神洞、龙潭戏水引鸳鸯、玉皇苑上观石羊等。
(三)翠华山
翠华山位于西安以南23公里处的太乙峪中。因峪口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的太乙宫,又称太乙山。翠华山因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而有“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
翠华山旅游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在这块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势壮观。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著名景致有:双瀑飞虹、盘道红叶、鹰崖珠帘(瀑布)、玉安松涛、翠湖明珠。
(四)骊山
骊山风景名胜区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系秦岭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海拔1301.9米左右。骊山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这里曾是古骊戎国的所在地,所以称为骊山;一说其山形远眺酷似一匹青苍色的骏马,古代把青苍色马称为骊马,故名骊山。山上树木茂盛,松柏苍翠,美如锦绣,故而又称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山腰有一虎斑石,石旁有一钢筋水泥亭子,该亭系1946年“西安事变”10周年前夕,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同学集资修建的,名“正气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捉蒋亭”。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缓和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国家统战部正式将其更名为“兵谏亭”。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住在华清池五间厅。张、杨二将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蒋介石匿身于虎斑石,后被搜山士兵抓到。
从“兵谏亭”上行是唐华清宫长生殿遗址。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于七月七日夜在此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留下千古传颂的爱情佳话。长生殿西是老君殿,系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朝元阁是唐玄宗祭祀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老子石刻像,高2米,重约1500公斤,据说出自唐代著名雕塑家元伽儿之手。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供奉着骊山老母。西绣岭最高处是峰火台,相传周幽王为博得妃子褒姒一笑,听信谗言,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此事千秋传为笑柄。烽火台历经沧桑,只留遗址,1985年修复,现可登临远眺。
明圣宫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谢映登先祖保佑之恩,捐款在此修建的一座大型道观。表达了台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宫内有三清殿、先祖殿、灵官殿等景观。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骊山上。
骊山脚下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华清池。史载周、秦、汉、唐各代都在此建离宫别馆。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利用温泉,环山数十里,建成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华清宫。唐代诗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诗句就是对当时建筑盛况的描写。
骊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若遇雨过天晴,霞光照山峦,青山恰似披了一层金色,显得格外妖娆。清代诗人朱集义将“骊山晚照”列为关中八景之一,并配诗一首:“幽王遗恨没荒台,翠柏苍松绣成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
骊山于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4A旅游区。
(五)南五台
南五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东8公里,距西安约30公里,这里盛产药材,山形拔峭,风景极其秀美。南五台古称太乙山,为“终南神秀之区”,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山上有清凉、文珠、舍身、灵应、观音五峰,因其与位于陕西耀县的五台山(药王山)南北相对,故名南五台。南五台自然风景颇佳,从山下看5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从竹谷进山至大台竟有12.5公里之遥,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险峰秀岩,令人目不暇接。若沿山区小路步行,越溪河、过小桥、穿竹林、过庙宇、山花夹道,野鸟高飞,景色十分宜人。令人心旷神怡的瀑布,孤峰独秀的送灯台,屈腿静卧的犀牛石,峻拔凌霄的观音台,势若天柱的灵应台,如虎长啸的老虎岩等等,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真可谓“构造地貌博物馆”。山腰有一座仿古建筑的避暑山庄,名“独松阁”,是人们休闲、避暑的佳地。
著名的游览景点有圣寿寺、胜宝泉、紫竹寺、观音台、五佛殿等。它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特级开发景区,这里群山起伏,自古为佛教名山与皇家避暑之地。
此外,山中有植物近千种,有“活化石”孓遗植物、观赏珍品七叶树、望春花等,堪称为植物博览园。
(六)嘉午台
嘉午台位于西安市东南40公里处的长安区大峪乡境内,是秦岭崇山峻岭中一座岫峦叠起、奇峰突兀的山峰。因山险景奇,怪石嶙峋,景观别致,大有西岳华山之势,故有“小华山”之称。
山上的景观有形象生动的“老鼠偷油”、惊险壮观的“迭石”、奇特险峻的“破山石”、形似桥梁的“仙人桥”、险情横生的“朝天梯”、比华山苍龙岭更险的“龙背”、几块巨大花岗岩堆砌成的“龙头”等。龙头为嘉午台的绝顶,海拔1810米,由此处向北望去是拨起在龙背尾部的戴顶及其上的兴庆寺,在云天雾海和悬崖陡壁的陪衬下,酷似华山的北峰。此时,人们才真正领略到了小华山的神韵和风采。
(七)太兴山
太兴山生态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南部的杨庄乡境内,距西安城40公里,距西康铁路长安站所在地引镇10公里,太兴山主峰海拔2340米,有“终南第一峰”之称,是长安秦岭北麓的8座名山之一。
太兴山自隋唐以来即为道教圣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险如华山,秀似黄山,楼观耸立、松柏苍翠、曲径通幽、群峰挺拔,可游览的景观达百处之多,已经开发利用的景观有一寺二庙三座庵,四座楼台五座殿,六观七宫八个洞,整个景区可与湖北金顶武当媲美,故有“金顶武当太兴山”之称。景区内国有林地约8万亩,繁衍生息着国家保护的二、三级野生动物宗羊、盘头羊、青鹿、中华大鲵、狗熊等,具备了建立天然森林公园的条件。
(八)天台山
宝鸡天台山,又名天太山、秦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20公里的渭滨区益门乡(原名神农乡),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属秦岭山系。展现了秦岭雄伟博大的气魄。天台山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千余种植物。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有:蒙峪沟景区、烧香台景区、杨家滩景区等。区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主要景点有莲花峰、道帽石、磊磊石、九龙泉、大散关、鸡峰插云、弥罗天云海、炎帝骨台寝殿、神农祠、老君顶、绕香台、剑劈石、大刀石、玄关、白马关、太阳市、玄女洞等数十处,主峰莲花顶海拔2198米。天台山有油松、华山松、连香木等多种树木、百余种观赏花木和60多种鸟兽。
史载民传,天台山是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和去世的地方,是“神农之乡”,在中华民族发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有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开始创教写经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是道家名山,是一处融文化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观赏游览、历史文化和科学考察等多种价值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九)吴山
吴山是中国的一座历史名山,位于宝鸡县新街乡西北,距宝鸡市43公里。乾隆《敕修陕西通志》将华山、吴山作为陕西名山绘图列于卷首。
吴山冈峦嵯峨,石峰挺拔,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最高峰,海拔1841.9米)、会仙峰、望辇峰最为高峻秀异,即史誉的“五峰挺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山“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
从周代开始,吴山就作为国之西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开始设立吴山神庙。历代皇帝对吴山之神不断加封,吴山之下的吴山庙规模也越来越大。解放前,仅庙院内的石刻就达150余通。
登临吴山,奇峰间景致迭生,美不胜收,主要景点有:王师岭、笔架山、天地犁沟、一天门、西镇灵湫、回心石、餐霞洞、阎王砭、判官池、手扒崖、玉皇湫、真人洞、大锦屏、小锦屏等四十余处。特别是灵应峰下的“漾水崖”,细流挂于30余米高的绝壁上,飞泻飘荡,随风化珠,文人墨客誉为“晴岩飞雨”。
如今的吴山,大多数古建筑和碑刻遭劫毁没。从西镇吴山庙院存留下来的明、清时代的大钟可以看出这座官家祠庙昔日的辉煌。山间石壁上,还留有古人摩刻的“云根雨脉”、“五峰挺翠”等数处岩刻。近年来,一些道教洞观开始复修,国家批准建立吴山森林公园,已对外开放。
(十)青华山
青华山位于西安市南33公里的长安区沣峪口东,最高峰大顶海拔1269米。青华山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竹林深处有一涌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去翠微宫途中,口渴难耐,忽见一只梅花鹿在前,即令追捕,鹿到此处消失,却见一泓清泉喷涌而出,太宗饮后大喜,遂命名为“鹿引泉”。游人经过四道天门,越大间坪、韦驮殿,接近大顶处,有形似卧虎的巨石,名“卧虎石”。巨石附近倚山矗立着一座丈余高的琉璃塔,玲珑典雅。大顶建有卧佛寺,顶东南方向,为唐太宗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的黄峪寺,西去约2公里,有丰德寺和律宗祖庭净业寺。
(十一)圭峰山
圭峰山位于西安市西南40公里处户县南部终南山中。古时称西武当山和鸡头山,当地人称其为尖山,又因山形酷似古代的圭玉,故名圭峰山。圭峰山海拔700余米,孤峰突兀,挺拔高峻,唐代诗人邵蔼《紫阁峰》云:“壮国山河倚空碧,迥拔烟霞侵太白。绿崖下视千万寻,青天只距百余尺。”就是对山势的描写。隋唐时,这里是王公贵胄的避暑胜地。山麓有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的太平宫遗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均曾在此驻跸修养。山中景观有仙人桥,南天神门、峦峰重影、龙脊历险、金山寺、七星庙等,皆为奇观。还有紫阁、大顶、凌云、罗汉诸峰,山势峻拔,令人神往。
(十二)关山牧场
关山草原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享有“小天山”之美誉。这里的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牧场的气候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冬春无界,夏秋相连,“关山六月寒凝霜”是景区的真实写照。
西周初年,秦人的祖先非子在此为王室养马,功绩卓著,被封为“秦”。此地也因之闻名于世,成为历代的皇家马场。据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曾到此巡视并游览观赏山川之胜。现为陕西最大的林牧区,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最大和惟一的天然草原,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牧场的景点及游乐设施有:标志塔、秦非子牧马滩、砬塔县遗址、汉唐校马场、阅马墩、观景台、射击场、蒙古包、游乐园、垂钓池、民俗村、篝火晚会等,可以尽情享受草原的魅力。
(十三)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城东1.5公里处。唐时称磐玉山,宋以后称五台山。山上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碑石林立,风景优美,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后世尊他为“药王”,药王山便因此而得名。这里是人们纪念孙思邈的中心场所,每年农历“二月二”庙会,游人从四方云集而来表达对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
药王山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山上有金、元两代建筑及大型元代壁画,有明代药王大殿及药方碑,有太玄古洞、洗药池等景点50余处。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隋唐摩崖造像40余尊,精美绝伦;北魏至唐代造像碑百余通,弥足珍贵;历代碑石200余通,为药王山的实物历史档案;还有石塔、石棺、石碑坊等石刻,均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十四)玉华山、香山
玉华风景区位于铜川市印台区西北35公里处,这里有国内最大的油松林区。景区内清泉淙淙,飞瀑如练;松涛阵阵,百鸟啁啾,极为清幽,有“高寒清迥,远胜骊山”之誉。每年冬举办的玉华山冰雪节吸引着众多游客。玉华山上有著名的佛教寺院玉华寺。它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晚年译经及圆寂之地。
香山风景区位于铜川新市区北20余公里处。这里山势雄伟,云雾缭绕,为铜川一大胜景。
(十五)辋川
辋川位于蓝田县南10余里。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如辋,故名辋川。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辋川在唐初是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王维便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他依据辋川的山水形势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20处景观,把20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渔、樵的综合性园林胜地。
王维常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泛舟往来、鼓琴唱合,为辋川二十景写下了40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其中《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地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方歇,王孙自可留。”诗句流畅自然,清丽飘逸。王维还画了《辋川图》首创了水墨山水画,他也因之被尊为“画界南宗鼻祖”。
(十六)鲸鱼沟
原名荆峪沟,位于白鹿原南边,距西安约30公里。它是由两座相连的水库构成的人造湖泊。绵延3公里多,湖面波光粼粼,两岸山峦耸立,林木葱郁,优美的湖光山色,使人如入仙境。旁边是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欲显耀其武功更名为灞河。鲸鱼沟的入口处有一约17米长的鲸鱼雕像,头上喷水高达8~9米。
(十七)蓝田溶洞
蓝田溶洞位于辋川,所以又名“辋川溶洞”。
蓝田溶洞主要有锡水洞、锡水新洞、碧天洞、黄龙洞、龙洞等。景观最好的为锡水洞,位于岩子村山腰。进入溶洞。仿佛到了一个礼堂,是为外洞。由此俯身通过一小洞口入内洞。观赏溶洞不但能欣赏绚丽多姿的景观,而且还可以了解溶洞的形成。地质学家认为,溶洞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浸蚀而形成。含碳酸钙的水,长年累月地从洞顶下滴,水分蒸发,碳酸钙迅速凝结,便逐渐形成洞顶下垂钟乳石、下部有石笋的地貌形态,若上下发展连接起来,则成石柱。
(十八)高冠瀑布
高冠瀑布位于户县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圭峰山高冠峪口。因高冠峪两侧有一高耸的秀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故被称为高冠峪,对瀑布亦称高冠瀑布。
高冠峪山水秀丽,风景宜人,秦汉时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唐代时,为都城长安近郊的旅览之地。瀑布是景区的主要景观。滔滔的高冠河水到此收为一束,从近30米高的石崖上,飞流直下,倾入深潭,水声雷鸣,雪浪翻滚,雾雨飞溅,阳光照射,彩虹卧波。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在此建造别墅,勤于耕读,和高冠瀑布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咏高冠潭时写的“崖口悬飞瀑,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描绘了高冠瀑布壮观的气势和壮美景色。
高冠景区峰峦叠翠,流水潺潺,林茂花香,环境优美,景观众多。高冠潭、簸箕潭、梅花潭、鸽子潭、车厢潭,潭中有景,碧波清澈,各具特色。牛鼻洞、蛤蟆石、浮休石,洞幽石奇,令人留连忘返。瀑布西岸二台阶地的巨石上塑有诗人岑参的坐像,似在观瀑赏景,形象生动,形态逼真。还有为纪念著名理学家程明道先生而建的明道亭。
(十九)黄河龙门
黄河龙门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的龙门镇境内。这里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河水出龙门,河道变宽,在10公里宽的河道中缓缓流动,弥漫浩渺。沿龙门逆水而上,两岸断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极其壮美。行约4公里为”石门”,仅宽60米,是黄河最窄之处,咆哮的黄河在此成为一束水流。再向上游38公里,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
昔日文人学士游龙门,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入蒲坂。西魏大统三年(537)东魏子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东渡黄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1948年10月建了铁索桥,1972年8月和1973年7月先后又建起公路桥和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和108国道必经之地。
(二十)磻溪钓鱼台
磻溪钓鱼台位于宝鸡县城南17公里的磻溪河畔。据统计,全国共有钓鱼台16处,磻溪钓鱼台因是商朝名士姜子牙隐居垂钓长达10年、遇周文王访贤的地方,而被誉为“中国钓鱼始祖之乡”,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3A级景区。
姜尚,字子牙,又名吕望,也称太公望,早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韬略过人。因家境贫寒,以屠牛卖饮度日,直到老年才在商朝做官,因商纣王亲奸倿害忠良,愤而弃官,辗转到此,时年已73岁。他以直钩垂钓于磻溪,意在吸引周王求贤。苦等10年,才被西伯(姬昌)请到西岐,拜为国师。据传说,西伯请姜子牙时,把自己的车子让给姜子牙坐,自己给他拉车,当爬上一道坡时,拉车的绳子断了,姜子牙问:“您一共拉了我多少步?”西伯说:“我没有数。”姜子牙说:“拉了八百零八步。我就保你周朝江山八百零八年吧。”西伯死后,他被武王(姬发)尊为“尚父”,协助武王联合诸侯,讨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磻溪河边有一块巨石,宽2米,长2.5米,石面宽阔,石面上有两条光滑凹印,传说姜太公就是跪在这块石上垂钓的。对面崖壁上有“钓鱼台”三个隶书大字。宋代诗人苏轼的“安知渭上叟,双迹留双骭”,讲的就是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的事。
跪石附近有碗形大石,俗称“丢石”,石上有清代宝鸡知县徐文博题刻的“孕璜遗璞”四个大字。
姜太公庙位于磻溪河西岸,与东岸的周文王庙相对,始建于唐代,明代嘉靖年间曾整修。现存大殿三间,内塑太公像,墙壁上绘有文王请太公的连环画。
(二十一)华清池温泉
华清池温泉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南骊山北麓。它在全国2700多处温泉中,因开发利用早,并被历代帝王青睐而享有“天下第一温泉”美誉。早在6000多年前,原始社会姜寨先民就利用温泉繁衍生息,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也曾砌石起宇,修“骊山汤”,汉武帝修建“汉离宫”,到了唐代,唐太宗对温泉情有独钟,曾亲自书写《温泉铭》碑,刻立于此。唐玄宗时更是盛况空前,唐玄宗合理利用山势、温泉筑宫殿,砌汤池,建起恢宏壮丽的华清宫。从此,“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华清宫不仅是帝王的避寒之宫,也成为商讨国事、接见外国使臣的处理政务之地,故有“第二都城、第二长安”之称。每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出居华清宫,第二年暮春才返回长安。
华清池温泉现有泉眼4处,每小时流量113吨,泉水无色透明,常年恒温43℃,水中含有益于人体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属中性硫酸氯化物钠型水,对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瘫痪、消化不良、皮肤病等有一定疗效。
华清池有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内有三个游览中心,有以九龙湖、飞霜殿为中心的风景游览区;以御汤遗址博物馆、梨园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为中心的文物遗址保护区;以“长汤”、“尚食汤”为中心的温泉沐浴区。
昔日的皇宫禁苑,天子御汤,今日已成为融风景园林、文物遗址、温泉沐浴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盛地,这正是:“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民庶尽天王。”
(二十二)蓝田汤峪温泉
蓝田汤浴温泉原名“石门汤泉”,位于蓝田县西南约20公里处的汤峪镇塘子街南,终南山石门岭东端,西峰山的北麓,俗称“东汤峪”(因与地处眉县的西汤峪东西相对而得名)。泉水从地下涌出,温度在58℃~62℃之间,在地热地质学中属于“热泉”。主泉眼每小时涌水量25吨,水中含有低浓度的硫酸纳以及钾、镁、钙、碘等20多种化学成分,基本上属于低矿化弱碱性的钠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泉水中含有的氡,对某些病症有显著的医疗作用,如促进新陈代谢,镇痛催眠,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造血功能等。
早在627年,当地群众就挖塘修泉进行沐浴,唐玄宗时,曾赐其名为“大兴汤院”,并按泉水的温度由高到低,开辟了玉女、融雪、连珠、漱玉、濯缨五座汤池,供官民洗浴。直到清朝初年,这里仍然修建有四座塘池:官塘供官绅,澡塘供平民,女塘供妇女,花塘供患者。每年从四乡八镇赶来的洗浴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故有“桃花之水值千金”之说。不少来治疗的患者,由于沉疴痼疾得到了治疗,恢复健康,激动之余不免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以颂扬汤峪温泉。
1956年,政府在汤峪建成以水疗为主的大型疗养院,辅以光疗、电疗、蜡疗、磁疗筹,可以治疗30多种慢性病。如运动系统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皮肤系统的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而对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脊椎炎、银屑病、湿疹等疗效尤为显著。是全国16个重点温泉之一。
(二十三)长安八水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沣)、镐(滈)、潦(涝)、潏,纡于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今天的“八水”一般是指泾、渭、浐、灞、沣、滈、涝、潏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自宝鸡东沟入陕,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自古即为关中地区农业灌溉的渊薮和水上交通要道,关中平原也因此被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上的咸阳古渡,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南的老龙潭,由西北向东南,经宁夏、甘肃,于长武县汤渠入陕,至高陵县泾渭堡汇入渭河,全长53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泾河是关中平原开发利用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白渠、六辅渠,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沣河,发源于长安县沣峪喂子坪乡鸡子窝南,出峪后合高冠峪、太平峪二水,在香积寺西又纳汇潏水而来的洨水,绕西安之西,向西北流经三桥附近,至咸阳市境内入渭河,全长78公里。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京、镐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涝河,发源于户县涝峪,北流至咸阳境内汇入渭河,与沣河平行,也是绕西安之西的河流。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甘花溪,出峪后,先后汇合白道峪、小峪、太乙峪等诸河,向北10余公里,至西江坡折向西北。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二支,一向北流易名皂河,一向西汇入镐河,合流后向西注入沣河。全长74公里,为绕西安南面之河。潏河流经韦曲和杜曲的一段叫樊川。相传因汉初名将樊哙封于此而得名。这里是古代长安附近最富庶、景色最美的河谷。《长安图志》称其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唐代许多达官贵人在此建别墅和庄园。他们身居高位,时有“长安韦杜,离天尺五”(指接近皇帝)之说。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在樊川的桃溪堡。
滈河,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出峪后汇入竹峪、豹林峪、子午峪等诸水,由南向北,转而再向北、向西流,至香积寺与潏水汇合,称洨水,又名福水。从香积寺旁向西流,至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全长46公里,为绕西安南面之河。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月亮石,出峪后先后会合库峪、石门峪、荆峪沟(鲸鱼沟)渚河,沿白鹿原西侧北流,至灞桥区十里铺北光泰庙(广太庙)附近,与灞河相汇后注入渭河,全长64公里。是绕西安东面的河流。
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与浐河汇合,流入渭河,全长109公里,绕西安之东,是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汉在此设稽查亭。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为长安八景之一。
(二十四)洽川
洽川湿地位于渭南市合阳县东23公里的洽川镇黄河二级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海拔340米左右。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侯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誉。
风景区以地貌特征分为五个景区:东有黄河滩涂景区,中有田园风光景区,西有山岳风光景区,北有抽黄工程景区,南有青年防护林带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历史遗迹与现代工程呼应,互相映衬,浑然一体。
这里有堪称“天下一绝”的七眼瀵泉,分别是夏阳瀵、处女泉、西鲤瀵、渤池瀵、熨斗瀵、王村瀵和子瀵,大如车轮,状如水塔,泉水常年在29℃~31℃之间,水中含有氮、钾、铜、硒等元素,利于沐浴。七瀵之一的“处女泉”(当地姑娘出嫁前都要在此沐浴,故名)堪称“华夏一绝”,实乃奇泉,最为迷人。在此沐浴,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有“沙浪浴”之感。
区内气侯适宜,风景优美,芦苇丛生,莲菱满塘,杨柳成阴,红荷映日。这里栖息着丹顶鹤、黑鹤、白天鹅、灰鹤、鸳鸯等珍禽。
洽川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时就把他的支子封于此,称“有莘国”。公元前429年,魏文侯在此筑“郃阳城”,“合阳”之名由此始。这里有五帝之一帝喾的“帝喾陵”。有商代贤相伊尹耕作过的“有莘之野”。这里也是周文王之母太妊、周武王之母太姒和清朝女诗人雷敬的故里。还有子夏在这里设教的“十子洞”,有韩信用木罂渡军的“夏阳古渡”,有佛教禅宗祖师达摩及其弟子惠可修建并讲经十余年的“光济寺”。久负盛名、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汉合阳令曹全碑》也出土于此。
199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日,又被评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