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电视进化史1902-2020(电视的进化史简介)

电视进化史1902-2020(电视的进化史简介)

更新时间:2022-01-14 05:40:58

近一两年好多品牌都开始推出 4K OLED 电视,不过主要是高阶系列,售价偏贵,所以仍未开始普及。现时市面上主流的电视仍是采用 LCD 液晶体技术,虽然大家选购的时候会听到的 LED、QLED、SUHD 等等不同的叫法,但实际上仍是「LCD 电视」。不想被琳琅满目技术名词搞到头晕眼花无从入手?这次就跟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电视类型及技术的演变,等大家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神马电视」。

由 CRT 到「平面方角」

要说到电视技术发展真是「长到没有边际」,所以这里只是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重点讲回 LCD 和 OLED 技术演变。可能有不少朋友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 CRT(显像管)电视,由于显像管的投影原理,所以电视机身是一个立方体形状,除了「厚屏」之外,屏幕亦都会向外凸出(所以当年其实大家已经一直是看着曲屏电视啦!)。80、90 年代之前 CRT 电视一直是主流,甚至 90 年代尾依然拥有大量用户。虽然后期 CRT 电视已经做到接近「平面方角」的画面,其后的 Plasma(等离子)电视以及 LCD(液晶体)电视才真的是百分百的「平面方角」,而且机身厚度亦都大幅减少,不过解析度就无什么大变化。

相信好多朋友对 CRT 电视都不会陌生,阿炽自己到大学时代家里都依然用着 CRT TV,后期已经是完全的「平面方角」设计。

PDP 与 LCD 之争:一个时代的终结

Plasma 电视(PDP)和 LCD 电视之争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本身在 2000 年初期,各有优点、平分秋色的 PDP TV 和 LCD TV,在 05、06 年开始出现分野,画质不及 PDP 的 LCD 电视,凭着较低的成本和售价,成功打进了大众市场。相反 PDP 每况愈下,市场持续被 LCD 电视侵占的情况下,大部分厂商都相继退出 PDP 市场,而曾经被誉为最优质 Plasma TV 的 先锋 Kuro 系列也在 09 年初宣布停产,而先锋也在 10 年 3 月正式退出电视市场,而最后一个仍有推出 Plasma TV 的大品牌松下,也在 2013 年停产 PDP 面板、2014 年停售,Plasma 的时代正式终结。

当年被誉为最靓画质的 Pioneer Kuro 系列 Plasma 电视,当年阿炽第一次试机(用《理发师陶德》蓝光)已经被它吓到,黑位表现直到近年才被 OLED TV 超越。

标清 576i「变身」高清 1080p、LCD「变身」LED

以往 LCD 电视一直采用 CCFL(冷阴极灯管)作为背光,09 年大部分厂商开始转用 LED 光源作为 LCD 电视的背光系统,取代 CCFL。大家在宣传上亦都着眼于「LED」,于是就有了「LED TV」这个新名称——有别于采用 CCFL 的传统 LCD TV,是采用了 LED 背光的 LCD TV。而在 LCD 逐渐取代 Plasma 以及 LED 取代 CCFL 作为 LCD 电视背光的时期,也正好是电视由标清 720 × 576 解析度升级为全高清 1,920 × 1,080 解析度的时期,香港在 2007 年尾开始数码广播,这段时间亦都掀起了一阵换机潮,期间亦都出现了 1280 × 720 等介乎 SD 与 Full HD 之间的 HD 电视、或者叫 HD Ready 电视作为过渡。

LCD 电视的画质进化 = 背光进化?

除了解析度由 SD 向 Full HD 的升级之外,LCD 电视的画质和显示技术进化,其实好大部分都集中在背光系统的改进上面。自从由传统 CCFL 背光改成 LED 背光之后,LCD TV 除了获得更省电、更薄身、支持更大尺寸、使用寿命更长等改进之外,在画质方面亦都有相当大的提升,当中好大部分都归功于背光系统。

LED TV 大概的结构,画质提升在技术上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背光、近年就多了在前面板落功规,推出了量子点、Nano Cell 等不同技术。

由背光区分高低阶:侧光式 vs 直下式

LED TV 的背光系统主要分为侧光式(Edge LED back-lit)同直下式(Direct back-lit 或 Full LED array back-lit)两种,然后这两种里面又再细分不同设计。初期市面上的 LED TV 比较多采用直下式背光,而且多数系高阶系列,其后侧光式设计数量上先至反超前。侧光式 LED 是在机身的上下 / 左右两边,或者上下左右四边设置 LED 背光。至于现在?其实依然系侧光式为主,大家在市面上见到的入门至中阶型号的 LED TV 绝大部分仍然是侧光式设计。优点是机身较薄、较省电,售价亦都较便宜。直下式设计多数应用在高阶以及旗舰 LED TV,在整个 LCD 面板后面设置了不同数量、分区的 LED 背光数组,配合 Local Dimming(区域调光)技术,可以更细致地调节画面不同部分的光暗,获得更好的对比度和光暗层次,不过机身就会厚一点,售价也较高。

侧光式 LED 背光最常遇的问题就是画面出现背光不均匀的情况,黑位尤其明显,而且相较于直下式可以局部控制画面背光亮度,侧光式整体调节光暗的设计令光暗对比相对较差、黑位亦都不够深沉。

直下式背光的 LCD 电视背光部分覆盖了整个电视面板,而且多数支持局部的光暗调控(Local Dimming)。

面板技术进化:引入量子技术?

当然,LED TV 的画质并不止取决于背光,前面的 LCD 面板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亦都不断有改进,初期只有可视角度十分低的 TN(Twisted Nematic)面板,到近年的 IPS(In-Plane Switching)和 VA(Vertical Alignment)面板不断改良,获得更佳的可视角度和色彩表现。现阶段大家在市面上见到的 4K 电视多数都是采用 IPS 或者 VA 技术,前者具备更好的可视角度和色彩,后者就有更好的光暗对比和反应时间。2015 年三星在显示面板引入纳米晶体(Nano Cell)技术,2017 年 LG 就引入了量子点(Quantum Dot)技术,前者可以令背光传送到前面板的时候获得更纯净的颜色,后者直接在液晶面板上吸收不必要的光线,呈现到更准确的色彩和更广色域,可视角度亦更高,是更强画质的 UHD 电视,于是就出现了「SUHD」TV 或者「Super UHD」TV 这个新名称,也是两个品牌的高阶系列。当然,实际上使用的仍是 LCD 液晶体的显像技术。

LG 首部在香港发布的 OLED TV 原来是 2012 年的 55EM9700,当时仍是全高清解析度,中间经历了曲面电视、3D 电视等潮流,其后进入 4K OLED 时代。

由 4K 普及到 OLED TV 百花齐放

至于 OLED TV 的显像原理和 LCD 就有很大分别,因为面板通电之后像素上的半导体可以实现自发光,产生红、绿、蓝三原色。这种自发光的特性相比起 LCD 电视的「滤光」显示方式,可以有更好的黑位以及对比度、更宽阔的可视角度、更快的反应时间以及更薄机身,缺点是面板用到有机物所以使用寿命会较 LCD 短,亦都有机会出现烧屏的情况。LG 其实早在 2012 年尾就已经在香港引入了首部 55 吋 OLED 电视 55EM9700,不过仍是 1080p 的全高清解析度。当时 OLED 面板在生产方面的成功率偏低,令成本同售价都较高,反而 LCD 电视在提升解析度方面难度不如想象中大,令各大品牌都开始更为偏向先推出 4K 产品。

由左至右分别是 2013 年发布的索尼 X9000、三星 F9000 以及 LG LA9700 系列 4K 电视,经过了 2012 年尾的 70、80 吋以上超大 4K 电视比拼,新一系列机款已经比较「亲民」,不过以 LA9700 为例,65 吋售价都达到 8 万元港币、55 吋则是 5.5 万元港币。

2013 年是 4K 电视「机海战」的一年,LG LA9700 系列、LA9650 系列、三星 F9000 系列、索尼 X9000 系列等等,加上康佳、海信等国内品牌亦加入 4K 战团。其后 4K 电视的出机数量逐年攀升,近两三年已经完全超越了全高清电视,加上引入了 HDR 等技术,令画面有相当大的提升。而今年推出的好多新机更加由入门系列开始已经全面支持 HDR10 甚至 Dolby Vision,不过直至 2016 年为止,可以说 4K 电视的主流选择仍是只有 LED/LCD TV。直到上年 2017 年开始,除了 LG 之外多了索尼的 A1 以及松下的 EZ1000 系列加入到 4K OLED TV 行列,令 OLED 电视多了选择之外,售价亦都进一步下调,甚至比起几年前的高阶 4K LED TV 系列还要便宜一点。

LG 在 2015 年将 OLED TV 系列升级到 4K 解析度,推出 EG9600 同 EC9700 两款曲屏 4K OLED TV,之后 LG 继续每年都会更新 OLED 系列,可以说是独力推动着 OLED 电视的发展。

LG 现阶段的 4K OLED 高阶电视已经来到 W8 系列,「墙纸电视」的设计、厚度只有 3.85mm,额外配备了 Dolby Atmos Soundbar。

索尼继上年推出的首个 4K OLED 电视 A1 系列之后,今年就有 A8F 系列,主要加强了 Acoustic Surface 机身喇叭以及改进了机身设计。

松下也在上年引入了 EZ1000 系列 4K OLED 电视,今年就多了 55 吋的 FZ950 选择。

作者: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