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第一台飞利浦电视机,“诞生”在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家乡旅居海外的华侨王瑞生先生回家探亲,随身带回赠送给村大队的礼物。
这台电视机,是家乡有史以来的第一台电视机,更是第一台彩色的电视机。五千多人口的村庄,从来没见过电视机,更何况是一台彩色电视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玩意儿,乡民们在心中揣测着。
记得当时电视机保管员在大队部试机的时候,大人小孩们围着电视机团团转。当屏幕上出现有唱的跳的人物画面时,大家看的目瞪口呆,男女老少都赞叹不已,觉得不可思议,就像五十年代的收音机刚出现时一样。而七十年代末的电视机更胜一筹,不仅能听到声音,也能看到人像,许多人当场发出疑问:“怎么会这样呢?”
有了这台电视机,村里就增添了热闹。每晚八点,年轻人抬出一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放在村大队部门口的篮球场戏台上,再摆好一排排凳子,做好一切准备。自从有了这台电视机,家庭主妇们做家务的速度加快了不少,早早地收拾停当,赶到大队部门口守候。每天晚上聚在这里的人,少说也有四五百人。在夏天炎热的晚上,男的光着膀子,把衣服披在肩上,女的摇着蒲扇,冬天披着棉袄戴着领巾,在这里尽情地观看电视。
记得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是《上海滩》和古装戏《射雕英雄传》,大家看得如痴如醉。随着剧情的故事进展,人们有时看的哈哈大笑,有时一片惋惜声……有时,正看在兴头上,屏幕一闪,镜头忽然没了。虽有些惋惜,但大家还是不离不弃,坚守到最后。
当时,电视机的天线,是用一根十多米长的竹竿架在篮球场旁的一棵马尾松上。刮风时,树干摇晃,信号就不稳定,屏幕布满雪花。此时,管理员就会叫人搬来长梯,爬到树上边转竹竿边喊:“好了吗?”管理员边调边大声传呼,并带有指导性的呼喊:“再转!再转!好─轻轻地转─好─再转一点点……”这种状况,每晚总会出现几次,但这都不会影响大家观看的热情,常常过了11点仍然舍不得离去。
村民王素玉感慨地说:“没有电视机时,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电影迷,为了看一部新电影,晚上不管多远,总是几个人招呼一打,自行车一骑,成群结队就出发了。更令人难忘的,是在夏季的一个晚上,我们听说在遥遥相望的大嶝岛田墘广场,要放映一部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就约好了几个水性好的女民兵,准备渡海去。因当时到大嶝去只能白天搭渡船,在晚上,就只能从家门口的南港游过去。当晚我们6个熟悉水性的民兵,乘着降潮,游过了南港,赶着海路,直奔电影场。到达广场时,已是晚上八点半多,《卖花姑娘》已经放映了两片,但大家并没有失望,一直把电影看完……现在想想,有些不可思议,看个电影,连生命都不顾了呀!眼下,社会进步了,人民富裕了,家家有电视,商场有电影院,要有多方便有多方便。
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机,只用了短短的几年光景,而全村人聚集在队部门口看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场景,也很快成为美好记忆。它曾经给几代人带来了无数的快乐,帮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审阅:康书秀
简评:全村人观看一台彩电,是一种时代记忆,难忘而美好。
终审:严景新
作者:王永设,笔名墨凡。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