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关于电视的背后故事(电视幕后故事合集)

关于电视的背后故事(电视幕后故事合集)

更新时间:2022-01-13 23:23:13

作为紧邻黄河的小村庄,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刘灿东村,距离黄河最近的地方不足百米。

世代“被黄河水追着跑”,让饱受洪水困顿的滩区人不断重复着“洪灾—重建—再洪灾”的轮回,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与抗争,实施整村搬迁是唯一选择。

2017年,志在破解世纪难题的“大迁建”——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与迁建工程全面启动,靶向目标只有一个,彻底解决滩区百姓的居住问题。

2018年底开始,为将最后搬迁的历程记录详尽,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摄制团队李志欣、王翯、王法智、王士民组成四人小组,常年驻村蹲守,700多个日夜的记录,见证滩区村庄的蜕变。

迁建前后发生了哪些难忘的故事?老百姓生活经历了哪些波折?长达2个小时的纪录片《大河流日夜》出炉,记录了刘灿东村的涅槃之路。记者走近纪录片导演李志欣,听他讲述、还原拍摄的酸甜苦辣。

历时两年驻守黄河滩区 与村民共度三个春节

2019年春节前夕,大年二十九,这个本应和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志欣和摄像王法智却行进在前往刘灿东村的路上。

“接到任务时已经在回家过年的路上了,当时的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忠打来电话,让尽快去台里一趟,有个片子给我看看。回到办公室,看到央视记者叶丁华从1996年开始拍摄黄河滩剪辑的一个片子,画面非常震撼,但因还没有等到迁建,所以纪录片没有收尾,他本人因身体状况停止拍摄,非常遗憾。”当得知当年的新年可能是这个村在黄河滩区最后一个春节,李志欣当即决定接受任务,接力拍摄弥补遗憾,见证迁建梦圆。

带着一种一定要报道好的使命感,经过紧急筹备,他们简单收拾行李就出发了。到达济宁市梁山县刘灿东村后,将镜头对准朴实的村民,开始拍摄滩民们的生活。

“刚到达村庄时看到,村子‘长’在高高的村台上,村民们对于即将迎来的迁建态度不一。”作为滩边小村落,住在刘灿东村的村民世代与黄河水做斗争,只要黄河漫滩,他们就面临着房屋被淹、拉土垫台、拆房建屋的命运,这也是他们生活贫困的根源所在。

内心深知拍摄任务的艰巨以及背后蕴含的重大意义,李志欣一行丝毫不敢松懈,带着使命和责任用心记录。一开始村民不配合,一看到镜头对准,要么躲、要么演,很难拍到想要的东西。

怎么办?李志欣放下镜头,先和村民拉呱、聊天,一天天、一点点走近村民内心。

在村里待时间长了,时不时与村民们开个玩笑,拉上几句家常,一步步为拍摄打好了基础。

“去的时候是冬天,我们就穿着棉袄,围着火炉聊天。一开始村民可能不愿意说话,时间长了,消除了陌生感,村民就把你是谁给忘了,就聊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抓到了一些好东西。”李志欣说,一开始去时,都说2019年是搬迁前的最后一个春节,结果经过了2020年,直到2021年春节前夕,才最终完成迁建,村民们住上了楼房。摄制组一行人也陪着村民一起度过了三个春节。

克服重重困难 以“共情”之心记录、讲述滩区人故事

回忆驻村拍摄的两年时间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李志欣一行住在空心砖垒成的房屋里,墙壁漏风,老鼠乱窜,虫子咬人......对他们来说,每一项都是考验。但采访时,团队里的成员提起这些苦,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有一种使命感在,心理上是没有一次动摇过的!”编剧王翯笑着回忆。

题材重大,而摄制组仅有四个人,因此每人都身兼数职:领队李志欣兼着导演、摄像加司机,王翯是编剧、场记兼助理,王法智负责摄像兼技术,王士民是灯光、助理兼“大厨”。而即便有大厨在,一日三餐他们的伙食基本上都是面条就咸菜。

就算如此,生活条件的艰苦对他们来说仍旧不算事儿,记录拍摄的压力才是。“拍摄的时候生怕落下什么东西。”李志欣说,“一天过完如果我们有的拍,就特别开心,而且特别有干劲。要是拍摄对象不让拍了,或者是跑了、躲开镜头了,那就很难受。”没有办法,他们让其他村民帮着做工作,反复沟通,硬着头皮拍下去。不过随着拍摄工作的不断深入,村民和李志欣一行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最重要的是共情,我们住在那儿,慢慢地把自己也当成滩区人,感受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拍摄的主角之一‘二叔’刘传俊年轻时,曾经历数次黄河洪水带来的灾难,辛苦操持的养猪场都淹了,全家几近破产。作为拍摄者,我们也深感悲痛和不易。这些村民们也都是能感受到的,你理解他,他就愿意多跟你说。”

慢慢地,把他们当成“村里人”的村民们自己家种了蔬菜,蒸的馒头都会给团队们送去一些。拍摄辛苦,但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为彼此考虑,不管出现了什么状况,都有人顶上去,团队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完成了700多个日夜的拍摄。

2020年9月开始,包括刘灿东村在内的12个村子先后搬离滩区,村民们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搬离黄河滩,百年安居梦圆。选房、搬迁时,团队们从头跟到尾,恨不得24小时跟拍,有时候一天就拍到一个T内存的素材量。

2021年春节,这是李志欣和团队在刘灿东村过的第3个年。

在崭新的小楼里过完年,他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正月十五拍完,他们返程。历时两年多的拍摄工程结束,接下来是纪录片的剪辑。

《大河流日夜》出炉 见证黄河滩区四代人生活巨变

“2021年正月十六回来,接着就进机房了,边听边剪边写,每天干到凌晨一点,没日没夜的干。”回忆那段日子,高强度的工作,李志欣在4月份时生生被累病了,但紧急做完手术的第二天,他躺在病床上就把编剧叫来,继续讨论架构。“时间太紧了,感觉每天都处在崩溃边缘,一天也耽误不起。”

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他们光同期声和脚本就写了120万字,又根据架构整理出5万字,经过6个月的努力,终于赶在七一前夕剪辑完成完整的纪录片。

影片跨度25年,以山东黄河滩区迁建为贯穿背景,刻画了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刘氏家族四代人故事:一辈子和黄河抗争,到死坚守这片土地的祖辈刘兆山;被“黄患”逼迫离开滩区另谋生计的父辈刘传俊;一心想摆脱农民身份、发家致富的子辈刘继平和从大城市回归故土的孙辈大学生姚晓田。四代平凡的滩区人,在各自平凡的生活里,做着平凡的事,却都蕴含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平凡精神。

千年的黄河,古老的村庄,世代居住的村民,迁建后的幸福生活,这一伟大成果,永久被记录在镜头里,也写在历史的潮流中。

“1996年黄河漫滩,从刘灿东村搬迁到黄河新苑社区,5公里的距离,滩民们走了25年,我们两代纪录片制作人也拍了25年。”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部纪录片,以小见大,也真实记录了山东60万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的时代印记,展示中国梦最基层、最真实的追逐过程,进而揭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记者了解到,影片将于本年底在山东台播出,并将择期在央视九套播出。同名电影也正在剪辑中。

“村民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无需再垫高房台,‘被黄河水追着跑’的艰辛将成为过往,等待他们的,是安心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我们有幸参与、目睹,并记录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讲好‘黄河故事’,并分享给更多的人,心底里觉得无比幸运和自豪!”采访最后,全面见证迁建历程的摄制组人员非常欣慰,他们认为2年多的坚守非常值得。

当聚焦一个时代大选题,静观岁月变化,纪录片人要用尽一切手段将这段历程记录、保存下来,并流传开去,《大河流日夜》做到了。

2022年春节临近了,跨别3年,他们摄制组的每一个人也终于能够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过个春节。

(记者 徐从芬)

来源: 联合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