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组供图
2009年6月2日,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该剧通过50集的篇幅,讲述了出身官宦之家的杨家兄妹三人,迎着大革命的枪炮声走上三条迥异的人生道路。在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中,他们经历着狂风巨浪的考验,顽强坚守各自的信仰,常常陷入国家、阶级、亲情、爱情的纠葛之中,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整部作品主要表现了,从1925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间的众多革命历史事件,不仅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也长达二十四年。观众可跟随剧情发展重返历史现场——从北伐革命到南昌起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昌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井冈山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以及三大战役、湖南和平解放等,不仅深刻展现了上世纪前半叶二十余年间各种重要历史事件,也随着剧中人物命运更迭感知他们各自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
“人间正道是沧桑”渊源出自北京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就住在双清别墅。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指挥了渡江战役,还筹备了新政协,筹建了新中国,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尤其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之后,欣闻此讯的毛泽东挥毫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朽诗篇。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出自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个月后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及毛泽东搬离双清别墅。虽然仅是半年时间,这里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农村转入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全国政协筹备过程中诸多历史性的瞬间。与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最后所展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节点完全契合。
四个月完成初稿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组供图
江奇涛的原著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近30万字,并最终改编成50集体量的电视剧,而如何将体量浩大的巨著搬上话剧舞台,并在四小时内将作品的内涵表达清晰,无疑是最初摆在编剧姚远面前的一大难题。姚远回忆,从2020年下半年投入创作起,他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对原著进行梳理,以艺术的形式书写了从北洋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纷繁复杂的近代史。
初稿完成后,剧本体量仍有近7万字,但考虑到中国观众的观演习惯,姚远只能继续“忍痛割爱”,在创排过程中“删繁就简”,不断精心打磨剧本。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姚远被剧中“董建昌”这位“丰满且有人性”的角色所吸引。在姚远看来,董建昌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国民党里又是一个另类。他既是局内人,又是一个旁观者,同时他又不顽固,比较跟着时代潮流走,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得相对完整一些。
最终,他与导演确立了以“董建昌”这个角色,来作为贯穿整部戏的主线。
张志坚主动删除“董建昌”大量戏份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组供图
看过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其实张志坚在50集的篇幅里戏份并不多,据他回忆,其实只有60场,最后还删了一场,但却全程跟完了四个月零九天的拍摄,那段日子令他铭记一生。
作为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第一视角,张志坚初读剧本时,发现编剧为“董建昌”这一角色增加引用了大量电视剧中的戏份。创作中,张志坚主动与编剧、导演进行沟通,希望为自己的角色做减法,把大量的空间与份额留给其他有高光的角色。
张志坚认为,电视剧可以通过镜头、音乐以及各种表现手段把更多的内容呈现出来,观众看起来不太会觉得烦,但是舞台上如果没有表达与人物的交流,观众会坐不住。在得到主创的认可之后,张志坚把自己的戏份在剧本上删掉了七八页纸之多。
电视剧“原班人马”舞台重聚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组供图
正是剧组首先邀请到了“董建昌”的扮演者张志坚加盟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他本人又先后向电视剧中“范希亮”与“楚才”的扮演者黄品沅、石文中发出邀请,三位当年电视剧版的“原班”阵容重磅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位“原班演员”中,张志坚的父亲早年是新四军抗大苏北第八分校的学员,后来在新四军军部文工团工作;黄品沅的外公则是长眠于南京雨花台的革命烈士吴振鹏,可以说他们二人身上都流淌着红色基因。
实力派与明星演员共创精彩表演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组供图
除了张志坚、黄品沅、石文中三位电视剧“原班人马”外,张桐、曾黎、王劲松、牛飘、施京明等明星演员的加盟,也成为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另一大看点。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张桐饰演的“李大钊”形象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作为当年电视剧版的“剧迷”,收到张志坚发出邀请后,张桐便毫不犹豫地答应出演“杨立青”一角。对于张桐而言,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登台演话剧,能与如此众多的前辈同台,他表示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话剧版里,同样是被张志坚特别请来的两位“戏骨”级演员是施京明与王劲松,分别出演“瞿恩”的AB组,在上半场尾声,共产党员“瞿恩”英勇就义后,象征革命英雄鲜血的红色光芒浸染了整个舞台,令不少观众流下热泪。
作为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牛飘饰演的“杨廷鹤”,将角色“老爷子是有大智慧的人”这条评价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也正值国家四分五裂之际,日渐苍老的父亲一方面对现状表现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洒脱与睿智,一方面又尽自己最大努力包容着这个家庭的完整。曾黎饰演“杨家”的长女“杨立华”,面对革命的残酷与矛盾她动摇过、犹豫过,革命热情渐渐退缩,最终家庭与团圆代替了阶级立场,她始终努力帮助父亲维系着这个家庭的圆满。
57场戏用300余件服装
作为一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精良的大制作作品。120人制作团队、57场戏、300余件服装、200余件道具完成了对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的讲述。
舞台上方,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舞台中央,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将时空不断变换,正如时代潮流的映射,“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红色大字从“天幕”降下,舞台上充满着视觉震撼。
服装方面,由于剧情跨越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反映历史、还原历史,剧中服装大到一件披风,小到一个帽徽,都尽可能地反映剧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职业和社会地位。
据介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服装多达二百多套、300多件,仅“杨立华”这个角色就有6套服装,部分服装还采用真丝面料,加入苏绣等手工技艺,从细节处做到尽善尽美。由于剧情紧凑,时空转换节奏十分之快,全剧的抢装也成为一项艰巨任务,10人组成的服装部门保障了剧中众多演员的换装和登场。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