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远古石器时代的电视剧(移民到远古时代的电视剧)

远古石器时代的电视剧(移民到远古时代的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3-06 04:55:43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开端》,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对人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得广大观众欲罢不能,掀起追剧热潮,豆瓣评分也一路走高:

剧中,大学生李诗情在乘坐公交车时突然遭遇爆炸,醒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时间循环”。后来,李诗情得到游戏架构师肖鹤云的帮助,两人携手,努力寻找爆炸的真相。

图源:新浪微博@电视剧开端

“循环”是《开端》的关键词,然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个词还能与石器制造技术扯上关系。这就是石器制造中勒瓦娄哇技术“循环剥片法”

简单地来说,勒瓦娄哇技术是从经过初步加工、已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石核上剥下可以控制形状的石片的技术。(惨遭剥片的石核称为“勒瓦娄哇石核”,至于什么是石核、石片,请参考→ 如何从普通石头里迅速辨认出一件石器?

勒瓦娄哇石核的判定标准

图自陈宥成、曲彤丽《“勒瓦娄哇技术”源流管窥》

根据剥片方式的不同,学者们还将勒瓦娄哇技术细分出不同的剥片方法,循环剥片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以在预制好的勒瓦娄哇石核上连续剥取多件石片或石叶。

勒瓦娄哇技术的几种剥片方法(图源同上)

除了这个名字极其拗口的“勒瓦娄哇技术”和颇具机器工业时代风采的“循环剥片法”之外,考古学领域还有很多专业术语。它们字面上和考古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却是考古人熟知或常用的。

这个看起来充满科幻色彩的名词,其实是一种记录、分析考古地层的方法。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比较传统的记录地层、遗迹之间关系的方法是剖面图、文字说明以及关系图示。但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

遗迹、地层是立体的,而剖面图是平面的。对于地层比较复杂的遗址而言,画再多张剖面图,也只能反映遗址的一部分,不一定能反映遗址的全貌。

探方剖面图

图自冯恩学《田野考古学》

如果采用纯文字说明,又可能过于冗长,表述不清或产生歧义。

至于遗迹关系图示,有时还不如一张剖面图来得明晰。

上图对应的遗迹关系图示

图自汤惠生《哈里斯矩阵——考古地层学理论的新进展》

如何尽量全面、完整、准确地记录遗址中各个地层的情况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困扰全世界考古学家多年的难题。

1979年,英国考古学家爱德华·哈里斯出版了《考古地层学原理》一书,正式提出了“哈里斯矩阵”这种地层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表(图源同上)

“哈里斯矩阵”因一张印有许多长方形小框框的表格而得名,一个矩形框代表一个地层或遗迹单位。框与框之间用不同样式的线条连接,代表两个地层(遗迹单位)之间的不同关系。在一张图表上,就可以反映出整个遗址的地层序列。

两个地层(遗迹单位)之间的不同关系(图源同上)

哈里斯矩阵不仅可以让考古学家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整个考古遗址,结合各地层平面图等资料,它也让复原考古遗址成为可能。

地层立体分解与对应的哈里斯矩阵图(图源同上)

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绘制系络图,并为系络图下了定义,指出:“系络图是用图形的形式表达堆积单位之间、堆积单位与遗迹单位之间以及遗迹单位之间的层位关系。”

这种图示与哈里斯矩阵相似,但更加适应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系络图可以分三个层次绘制:单个(组)遗迹系络图、探方系络图和发掘区系络图。

单个(组)遗迹系络图可用于表现单个(组)遗迹从营建到使用,再到废弃的全过程,尤其适合使用过程或结构比较复杂的遗迹。

双庵遗址M8系络图

图自霍东峰《田野考古发掘记录中的“系络图”》

探方系络图,顾名思义,表现的是一个探方中的地层序列以及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形成过程等。

桐林遗址探方系络图(图源同上)

发掘区系络图与哈里斯矩阵基本类似,都是以整个发掘区为对象描述地层单位序列关系。

但有了详细的单个(组)遗迹系络图和探方系络图之后,发掘区系络图无须再像哈里斯矩阵一样事无巨细地表现遗址中所有单位的层位关系。发掘区系络图的主要任务是,让考古工作者既能看到整个发掘区地层的形成过程,又能有效观察到遗址上聚落结构的延续和变化。

“区系类型”与“系络图”都带一个“系”字,也都是考古学名词,但含义可大不相同。“区系类型”这个词的起源,还要从1970年代说起。

当时,中国考古学界已经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许多发掘 ,也确认了许多考古学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在区别中又有什么联系,是如何构成中华早期文明的呢?这是个案研究积累了一定数量、到达一定深度以后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苏秉琦(1909-1997)

图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官网

在此基础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殷玮璋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初刊于《文物》1981年第5期。文章将考古学文化划分成区、系、类型三个级别,提出“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则是分支”,并将我国的早期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区系类型理论及六大区系的提出,打破了中国史前文化研究领域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说”。在此认识基础上,苏秉琦先生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如同“满天星斗”的观点。

贝丘,听起来像是皮卡丘的亲戚。但实际上,贝丘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其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吃剩下的贝壳,因此得名。

大多数的贝丘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会延续到更晚。看来,生猛海鲜不仅是许多现代人的心头好,连石器时代的居民都难以抗拒它的魅力呀。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图为井头山遗址厚达两米的贝壳堆积文化层(图自中国考古网)

贝丘遗址多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

贝丘之中除了贝壳,还会夹杂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也往往发现房屋基址、窖穴和墓葬。

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其中包含的贝壳种类,考古工作者可以了解古代的海岸线和自古以来海水温度的变化 ,这对于复原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先民生活环境等有很大帮助。

便

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卫生间一类的意思,实际上与古代丧葬史有关,在古文献中曾多次被提到。《辞源》认为,便房是古代帝王和贵族坟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小室。

但也有学者认为,便房是一种介于棺和题凑之间的葬具。根据汉代礼制,便房与黄肠题凑、梓宫、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朝廷有特殊赏赐,一些王公大臣也可以在墓葬中使用便房。

除了上面这些专业名词,你还知道哪些看起来和考古毫无关系,但确乎是真·考古学专业的术语呢?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

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词典》

陈宥成、曲彤丽《“勒瓦娄哇技术”源流管窥》

汤惠生《哈里斯矩阵——考古地层学理论的新进展》

霍东峰《田野考古发掘记录中的“系络图”》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