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西安海燕牌黑白电视机(海燕黑白电视机是哪一年生产的)

西安海燕牌黑白电视机(海燕黑白电视机是哪一年生产的)

更新时间:2022-03-09 14:33:31

《西安1990》MV

图:华商网友月光下的狼8126547

赵雷的《成都》大火之后,一首属于西安的民谣《西安1990》,也从2月26日华商网音乐工作室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迅速蔓延至西安的大街小巷。音乐响起时,众多老西安再也按捺不住对这座城市的一往情深,数千名华商网友在华商头条“现场”栏目和华商论坛留下图文消息,用以怀念或寄托那个带着玫瑰色的西安城……

图:华商网友严建设

1990年的西安

肠胃寡调料的日子 羊血1碗5毛钱

华商网友高坡上晒太阳:1990年的时代,西安虽不繁华,却让很多人对它向往------我慕然想起黄昏时分,西华门东北脚黄黄的灯光下,不时传来“辣子蒜、羊血——!“的叫卖声。那时候,不用操心羊血不真不纯。在哪个胃肠都寡调货的日子,五毛一小碗热热的羊血,在下班匆匆的人群里飘着——辣子香、蒜香和香菜的鲜香,至今想来,已然是难得的美味!

图:石头剪刀布88

华商网友石头剪刀布88:1990年春节,西安桥梓口,春节排队买点腊牛肉,西安百姓几十年来习惯从未变。有时不单只为这口鲜嫩美味的牛肉,排队前后扯着闲传,临了相互道别讲句新年好,这才热闹。

图:华商网友旺旺~~

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在西游记宫前的合影

华商网友旺旺~~:1990年是属于我们的童年,单纯而快乐!玩具很简单,很多都是自制的,却被我们视若珍宝;世界很美好,只要好好学习就能成功;生活很简单,吃饱穿暖便是幸福!电视还是黑白按键或调频的,有了海燕牌、松下牌。电视节目还很单一,有了心目中的美猴王、后来有了最早儿童节目大风车、葫芦娃、黑猫警长……等一系列儿童节目。1990年的时代,西安虽不繁华,却让很多人对它向往,钟楼雪糕,冰峰,还有最早的回民街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城墙下的各种市井生活,百姓常态,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与自然,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城墙根有着说不出道不明的依恋。那时的我们有的还穿着开裆裤,在城墙根上爬上又爬下,比赛看谁跳得远,即使摔倒了,也能互相取悦着哈哈大笑。那种只是一个铁环就能跟儿时伙伴玩上一下午的,然后满头大汗、筋疲力尽的回到家的时光消逝的很快,转眼间我们能剩下的也只有记忆深处的那段纯真时代。

图:华商网友你好我爱你妞@top

华商网友你好我爱你妞@top:谁还记得西安以前有个西游记宫呢。我就记得小时候去玩,里面有西游记里的所有人物和场景。如今再也不存在了。

图:网络

小伙吼着《亚洲雄风》从城墙根呼啸而过

华商网友神马浮云懒猫: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183块金牌。亚洲雄风歌曲走红,熊猫盼盼,罗大佑的恋曲1990.港版1989年的射雕,经典的后无来者。

图:华商网友天外飞西安

华商网友天外飞西安:1986年我在陕西钢厂技校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们到翠花山天池夜炊的画面,那时候真有劲,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饭自带,自己加热,玩的真开心。

华商网友天外飞西安:1990年,我在陕西钢厂铸钢车间工作的时候,去洗工作服,走过车间厂房时候的,工会干事给我拍的照片。

华商网友天外飞西安:1987年冬下雪,我当时在陕西钢厂检修车间电工段,和车间同事一起到兴庆公园去玩雪。

图: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奋斗是青年男女的成长主题曲

华商网友健康在线:1990年,我正当年,开春,出任工程处主任,到航天城067负责安装几台锅炉。原本是吃住在施工现场的,可是参加了机电一体化自学培训班,每周至少三天骑车到理工大(那时叫陕机院)上课。那时,起早贪黑,很是辛苦。可是,自学了一些电气方面的知识,为日后晋级高级工程师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一年,有机会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该小说十分有名,在1991年获得《矛盾文学奖》。细读三卷,深深为主人翁——孙少平共鸣,也为自己努力再学习提供动力。

图:华商网友寒江独约@FQ

华商网友寒江独约@FQ:1990年,自已正在西安翠华路求学。回忆#西安1990#往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校门口热火朝天的引黑工程市内管网工程。那时没有现在施工先进,主要靠人工去干。学校每周组织一到两次义务劳动参加校门口的控沟清土工作,老师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今天自己喝的黑河水也有自己的点滴贡献,想想也是蛮有成就感。

图:华商网友所欲随心

上班族那时拼过的事业如今已是财富

华商网友所欲随心:1990年,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西安来说,西安有什么,要我一口气说出,真有些为难!但我要说的是:1990年的西安,已经彻底告别了西安没有汽车工业的历史,西安这个一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文化古都,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中国重型汽车——就是西郊的陕齿、东郊的陕汽。

1990年,我们吃粮还得到远东粮店购买,已经不用粮本,凭西安印制的购粮票买,用不完作废;吃油、肉都可以说结束了过去的紧张状态;到1992年大概这些都用不上了,以至还有不少票没有用。

图:华商网友红辣椒红

华商网友红辣椒红: 九十年代的骡马市是淘金者的天堂,也是前卫潮流的代表,市场经营的服装各种档次都有,花色款式样样具全,生意红火,市场活跃,如今的骡马市高楼大厦拨地而起,各种大牌琳琅满目,尽显奢华,可是再怎么人来人往也没了当年亲民的温馨味儿了,这也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必经之路吧!

西安的1990

1990发生在西安的人间烟火气……

华商网友祖籍江苏:1990年,西安人还没有完全告别粮票油票烟酒票等计划经济特有产物,买袋面还是要拿着户口本和粮本缺一不可买粮,用粮本买的面蒸的馒头肯定不白略发黑,当时的特级富强粉必须高价买,大街小巷到处是粮票换鸡蛋的吆喝声,当时流行富强粉做得很白很白的罐罐馍,结果不多久就被奸商用硫磺熏坏了名声,当时赶时髦的老赶们穿衣已经告别了过去蓝灰绿主色调,大街小巷能看到花花绿绿的花衣裳,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骡马市是周末和节假日必须去的点,基本都是人潮涌动脚尖挨着脚跟,逛街时吃一个五一饭店的虾肉包,来一根钟楼奶糕,到人民剧院、五四剧院、易俗社、西安秦腔剧院看一场港台武打片或是琼瑶的爱情片录像,不清场,一元钱能看一天。

华商网友祖籍江苏:那时,有钱人家才有电话机,装部电话初装费要4000元——1万元不等(院子没有电信杆,对不起,电线杆你自己买),家家虽然都有了电视机,但只有条件好有门道的人家看的是黄河、海燕、东芝、松下等彩色电视机,条件差些的看的还是海燕黑白电视机,更有钱更讲究些的家里都有四喇叭的录放收音机、录像机和大砖头式的大哥大,肩上扛着借钱换的外汇卷买的四喇叭录放机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当时只有很有钱的商人或是区县以上领导才能配备大哥大,满大街的租书店。

华商网友祖籍江苏:当时,西安人一直还喝着冰峰,西安啤酒、汉斯啤酒、宝鸡啤酒当年也很盛行,当时的羊肉泡馍好像是1.5元,半斤酸汤牛肉饺子好像也是1.5元,那时的公交主力还是电车,把人挤成肉夹馍的主要是终点站同在西安火车站的1路、3路、5路加长带辫子的电车,简称1路大电等,夏天的傍晚,逛完街吃完饭,爱敢时髦的年轻人,用吹风机吹起用发胶固定的小虎队式样的人倒式不倒的发型去位于环西路的迪斯科舞厅和少年宫以及案板街(名字都忘了)的舞场跳霹雳舞和国标等交谊舞,运气好的话,能遇到心仪的姑娘,先上床再奉旨结婚。跳完舞,去最热火的不打烊的东新街夜市和南稍门夜市吃个夜宵,喝着冰镇啤酒吃着烤肉谈天说地侃大山,很惬意!当年南稍门绿化带的松树都被男士小便浇死了很多。

华商网友祖籍江苏:1990年,不知从哪里突然传来的孜然炒肉非常盛行,家家户户必备调料里多了孜然这种调味品。春节孩子们燃放的鞭炮也增加了很多品种,最流行的莫过于浏阳鞭和大个头论个卖的啄木鸟鞭炮,压岁钱也由一元至五元的标准涨到10元至50元的标准,当时的银行利息很高,年息都在百分之十以上,银行还会推出些高息能抽奖的项目,国债当时是需要排队才能买到的。当时能到西稍门民航机场坐一次飞机,可以坚持吹牛20年。当时的邮票也很盛行,几乎每10家就有一家集邮的。当时结婚还没有婚庆公司,扎花车需要新郎朋友一大早去扎花车,婚纱照还是老赶们不惜代价追求的目标,当时最牛逼的婚礼当属一字排开10辆车以上整齐划一红色色系的小轿车,当然最牛逼的头车必须是三开门的奔驰车、国产大红旗、或是市面上稀有的林肯、凯迪拉克车,婚房多是一间而不是现在的一套,一桌子150元、200元是当时的最高价。总之,当时虽然工资都不高,但人们活的大多都很开心。

华商网友化学老师:记不清啦,90年还是91年的冬天,我上高中,因为视力下降,父亲带我来东大街的西北眼镜行查视力配眼镜。印象深的事情有几个:心目中神圣的钟楼很高大,但是周边很乱,电车线像蜘蛛网一样盘在四周,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贩。当时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让我惊讶的是竟然有很多人都在吃冰棍。眼镜店的里面很暖和,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老字号”。花了5.40元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觉得很贵(一月的生活费才十元),现在还保留着。

图:华商网友白鹿原上的尘埃

华商网友金秋快乐:1989年母亲去世,内心悲痛, 可还得上班,1990年心情还是不好,想念怀念自己的母亲,孩子没人看,在办公室总是操心自己的孩子 ,孩子这会干啥呢?单位效益也不好,开支成问题。

华商网友zheng1940:1990年,我的工资是每月124元,女儿在上大学,我给她每月生活费是50元。

华商网友大耳将军:1990年7月,20岁的我中专毕业,当时我们是国家干部分配工作,结果我被分到一个集体企业,过了3年多,我们公司也收归国营企业,

1990年上班时中专生67元基本工资,大专78元,本科是84元,我每个月连同野外补贴,交通补贴等等能拿到120元,想着每天生活费不能超过4元,不然就亏本啦,那时候早餐大约不到一元,午餐2元左右,开始时工地没有灶,我曾经骑车子到618所职工灶吃过饭,后来修南二环那年还在西工大吃过饭(老家邻居的妹妹在西工大上学,请她给买饭票),后来工地有了职工灶就好了,那时候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现在要求越来越高,工地的生活设施也慢慢好了,有些创建文明工地配置更高。

故事未完待续,我们等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