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94年。
这年的9月14号,一位83岁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如往常一般坐在凳子上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突然,一幕熟悉的画面引起了他的注意:
先是年代久远的灰白画面,十来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女子正驾驶着飞机翱翔在天空;接着画面一转,就变成了彩色画面上,两鬓已经斑白的几个中老年妇女正接受中央领导人接见。
霎时间,老人一挥手,激动得差点将鼻梁上的老花镜都给打下来。这些人,曾经他可都是十分熟悉的啊!一眨眼,她们已经与自己分别了整整42年。
老人转眼想到,自己已经83岁了,有生之年,应该找机会与她们再见上一面。于是,他当即提笔写了一封求助信,折叠工整,寄到了中央电视台。
信的大意是这样的:
我是赵赠熊,我与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失去联系40多年,希望你们帮我联系,将她们的通讯地址告诉我。
老人本以为,自己这封信都寄出去了,应该不日就能见到学生了吧!然而事实上,第一封信却如泥牛入海,没有一点回应。
怎么办呢?老人决定再写一封信寄出去。
然而就在此时,中央电视台却突然找到老人的家,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
那么,央视为啥会突然采访这么一位8旬老汉?这个老人和电视上的那些女飞行员,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老人本叫赵赠熊,1911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普通小镇。20岁报考了黄埔军校。但他前脚刚迈进黄埔,后脚918事变就爆发了。
在日军的飞机大炮面前,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不堪一击”。赵赠熊就亲眼看到国军被日本空军打得只能狼狈躲进战壕里,那一刻他觉得:陆军似乎并不能改变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局面,中国必须在空军领域也有所建树。
于是赵赠熊辞去了黄埔的职务,报考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他本来打算直接奔赴战场,要与日本鬼子打个你死我活。但就在此时,却接到了国民党的一纸调令。
在中央航空学校,赵赠熊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国民党肯定不会放过这么个香饽饽。于是连拉拢带威逼让他去当飞行教官。就这样,抗战期间,赵赠熊就过上了一边上机作战,一边带教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赵赠熊本打算回老家,但国民党却坚决不同意。赵赠熊实在不想参与内战,替老蒋打自己的同胞,于是就决定只当教官,不参与战斗。后来因为态度“消极”,赵赠熊被调任国民党西北补给区空运库库长。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个管仓库的。
1949年,国民党逐渐败退台湾,国军部队下放调令:家属先行一步。赵赠熊先将妻子以及6岁的大女儿,3岁的大儿子送上去台湾的飞机。而他小儿子因为生病需要继续治疗,不宜长途跋涉,就和赵赠熊一起留了下来。
那时的赵赠熊还不知道,因为这个决定,他改变了全家人的一辈子。而他后来之所以没入台,是因为妻女刚走后不久,一对夫妻深更半夜闯入了他家。
这对夫妻不是别人,正是赵赠熊的妹妹赵路林和妹夫巫竟放。而此时赵赠熊才恍然大悟,妹妹和妹夫早已经是共产党了。
妹夫巫竟放开门见山地说:“如今国民党大势已去,中共才是民心所向,你只有弃暗投明,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巫竟放说完此话,本以为会被赵赠熊直接撵走,却不成想,赵赠熊先是沉默一阵,随后站起身来在屋里踱来踱去。巫竟放立刻明白:有戏。
于是巫竟放继续说道:“要知道共产党现在还没有空军,你在飞行方面这么优秀,未来也是能大有作为的。”
没成想,赵赠熊思考半瞬,竟然问妹夫:“那我该怎么做呢?”
巫竟放也大吃一惊,随后他建议赵赠熊:你不是管后勤补给的吗,不如就好生将这些物资保护好,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交到共产党手中。
其实赵赠熊心里明白,自己在国民党这么些年,没少受排挤。空有一身飞行技术,却无处施展,最后落了个“管仓库”的闲职。而且国民党像他这样有飞行经验的教官也不在少数,反观我党则大为不同,我党那时在空军上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赵赠熊投诚我党,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这或许才是他接受妹夫建议最主要的原因。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解放军已经对城内残存的国民党兵力形成包围态势。当时城内一片混乱,四处可见慌不择路的国民党士兵。
此时的赵赠熊却不慌不忙,他小心地将位于郊外仓库的物资全部搬入城内已经关停的小学。并告诉手下:现在这个情况,我们就是想走都走不了了,不如就地保留物资,到时候移交到共产党手中,好歹是一条出路。共产党优待俘虏你们都是了解的。想跟着我的,就留下来看好这些物资。不想跟着我的,也不拦着,领完饷钱后咱们再也不要来往。
就这样,赵赠熊说服了一大批国民党官兵,都心甘情愿地留下和他一起守住物资。
那天晚上,所有人听着四处不停响起的枪声,不敢睡,门也不敢开,生怕刚出门就被混乱中的子弹射中脑袋,一命呜呼。
半个月里,赵赠熊带着兄弟们将这批物资牢牢守护住。在12月下旬,他将这批价值近10万大洋的珍贵物资送到了我党手中,其中就有价值100大洋一顶的降落伞300多顶,外加车辆武器若干。自此,赵赠熊也正式加入到解放军队伍中。
赵赠熊加入我军后,便被派去西南军区的航空处担任教员,甚至该地区的领导还专门在庆功会上,对赵赠熊做了表彰。
众所周知,毛主席在建国前就深切提出,要尽快建立空军。领导人清楚:我国当时的空军有多薄弱,在对外作战时就会有多被动。
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的1月5号,航空第7航校在牡丹江正式建立,远在西南的赵赠熊立即就接到了调令,走马上任飞行教官一职。
教别人开飞机这事,赵赠熊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他没有料到,自己教学生涯中,竟然会有一批非常特殊的学员:14名青春靓丽,十八九岁的女飞行学员。
当时赵赠熊在被告知将担任女学员的飞行教练一职时,心里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在他印象中的女性,一般来说胆子都比较小,所以教起来要比男飞行员难上许多。并且在国民党的时候,他也没有教过女飞行员的经验。为此,上官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国家现在女司机有了,女坦克手也有了,就是没有女飞行员。
不过相处后,赵赠熊就打破了对她们的偏见。他发现,这一批女学员在学习理论基础时一点都不比男飞行员慢。这让赵赠熊惊讶不已。
实际上,赵赠熊不知道的是,为了能尽快上机,女学员们会大晚上躺在被窝里默读理论知识;晚上回到宿舍,她们还会坐在凳子上,假装身边有飞机的操纵杆,隐形练习,默默复习着白天学到的内容。
“哎你看我这样操作顺序对不?”有人这样问。
“嗯,你再做一遍,我瞧瞧。嘿,你顺序错啦!”有人这样严肃回答……但没过多久,这事还是被赵教官知道了。
赵赠熊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他有一次深更半夜起来,偶然看到女学员宿舍还亮着光。他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赶忙喊问出什么事了,谁知宿舍的灯立马灭了。可没多久又亮了起来,还没离开的赵赠熊就听见了女生宿舍隐隐传来了声音,他上前一听,什么“向左打转”“螺旋桨”之类的词,他这才知道,原来学员们私底下竟然这么努力。
此刻的他看到眼前这么努力上进的女兵,再联想到过去国民党那些公子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也正是这一次偶然的查寝,让赵赠熊决定开始认真教学了。
人都说,严师才能出高徒。但是,赵赠熊却制定了另一套教学方式。
比如说,有一次在带教的过程中,一名学员的飞机临近降落了,却突然颠簸了起来。学员没啥经验,自然十分慌乱,接下来干脆两手一放,啥也不管了。这操作和现在人考驾照时前方有车,学员不踩刹车拿手捂住脸部,逼得副驾驶的教练踩脚刹没啥两样。
搁在平常老师那里,他们肯定会将学生臭骂一顿。但赵赠熊不一样,只是用非常温和又无奈的语气问:刚才飞机猛跳,你怎么不处理?
女学员倒也不怵他,笑嘻嘻又非常实诚地答:因为有教练你在飞机上啊!我如果处理不好,你骂我怎么办?
赵赠熊深觉,这名学生如果永远不能学会自己处理问题,那就一辈子都不会出师。于是,在往后的训练中,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不到最后时刻他绝对不出手,就硬逼着学员自己处理。
处理好了,不吝啬鼓励;处理不好,也同样还是用鼓励来帮助她树立信心。
还有一次,一名女学员就因为跟不上进度,差点哭鼻子了。
“教练,太辛苦你了,我自身太笨,飞不好....”内心的挫败感和以为自己会被淘汰的恐慌感,让这名女学员非常焦急。
赵赠熊虽然心中也担心学员的状态,但却一直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不断鼓励这名女学员:“你别着急,教官有信心带你。怕飞不好,你在地面做足准备,这样到空中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赵赠熊鼓励的话语让女学员的心逐渐沉浸下来,她开始像教练说的那样,在地面多做练习。每当正确操作完步骤,赵赠熊都会许以赞许的目光。
最终,这名“迷糊”的女学员和其他学员一样,都成功拿到了“毕业证”。
1952年3月8日,赵赠熊的5名飞行学员,最终以全员合格的优秀成绩,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女学员的一份子。作为教练,赵赠熊也面有荣光。
但飞行员们既然已经出师,国家在这方面又正值用人之际。当时还是抗美援朝时期,于是这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分别被秘密投放到朝鲜战场。
由于需要保密,师生几人尚且来不及寒暄,新鲜出炉的女飞行员们在接到了秘密任务后,连和赵赠熊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就收拾行装,踏上了新征程。
彼时,大家也想不到,师生这一别,就是足足43年。
后来,这批女飞行员有的牺牲,有的从朝鲜战场下来,成为女飞行英雄,继续执行着空投、抢险救灾的各种艰辛任务,并继续为我国空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批女飞行员成功出师后,陆陆续续飞向了蓝天。而赵赠熊则还在航校,继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飞行员。期间,赵赠熊曾经立下过三等功和一等功各一次。
1955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空军模范功臣代表大会上,赵赠熊“享受”了身为教练的荣耀,他被邀请参加会议,并带回了一张珍贵的证书,上面写着“为全部安全飞行之典型”,这无疑是对他教学成果的最高评价。
抗美援朝后,我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56年的夏天,赵赠熊被调去民航工作,因为那时国内民航客机的发展更需要他。他在民航一干就是21年。赵赠熊本来决定把一生奉献给航空事业,但不想,这个时候小儿子突然出了问题。
前文说了,1949年赵赠熊之所以没去台湾,除了妹妹和妹夫的劝说之外,还因为他当时患病的小儿子不能在飞机上受到颠簸。但是在赵赠熊决心留大陆后,又经历了几个月的兵荒马乱——招纳手下保护物资,率部投诚起义。就这样,小儿子的病被耽搁了,导致患上了痴呆。1977年,赵赠熊的小儿子却又突然瘫痪了,行动本来就不便的他,这下根本不能自理了。于是,66岁的赵赠熊决定辞职,回老家常州照顾小儿子。像普通老人一样,过上了退休生活。
这样的生活既辛苦,也平淡。
一眨眼17年就过去了,每到夜深人静时,赵赠熊就无数次回想自己与飞机相伴的那段岁月。也正因此,1994年当他在电视上再次看到自己教出来的第一批女学员时,才会那么激动地给中央电视台写信,寻求帮助。
虽然第一封信,中央电台没有给出回音,但实际上,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收到信件后的第一时间,就忙着去确认赵赠熊的身份了。
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赵赠熊对当年5名学员中一个名叫周映芝的学员还有印象,信件中也专门提到了这名学员。
巧的是,当年周映芝的联系方式,电视台有同志刚好有,于是,对方立即给周映芝去了一通电话。
“当初你们航校有没有一个叫赵赠熊的教官?”
电话那头的周映芝一听这名字,就显得格外激动:“那是培养我的教官,他现在在哪?你快告诉我!”
于是,央视工作人员当即安排了一场上门采访,并开始想尽办法完成赵赠熊的求助内容:联系更多当年的女飞行员。
当年的5名飞行员,有的牺牲,有的病逝,仅剩下周映芝和武秀梅两人。
但由于双方年纪毕竟都很大,因此,他们一直都只通过写信的方式交流。直到1995年的3月份,周映芝和武秀梅特意赶去北京,见到了84岁的老教练赵赠熊。
尽管赵赠熊已经老得几乎看不出过去的模样,但二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慈祥的教官。
43年未见的岁月,老人看着眼前双鬓已经生有白发的两名女学生,感慨道:认不出了啊,认不出了啊!
3月25号,经过学生的安排,赵赠熊在北京航空博物馆与曾经的航校校长魏坚也见上一面。故人相见,人们虽老,但对飞机的喜爱可丝毫没有改变。几人在博物馆里畅谈过去那段艰苦奋斗但快活的岁月。自退休之后,赵赠熊老人从未觉得自己这么幸福过......
如果论起对中国空军发展的贡献,赵赠熊老人应当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但他这个人一贯低调,因此回到老家后,他就成了众人眼中与别家老头没什么不同的老年人罢了。
赵赠熊晚年每每想起当年的第一批女学员,都会感到骄傲。是她们让赵赠熊彻底明白什么是“共产党的兵”。但是老人激动之余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那5名女学员,现如今只剩下两人了。有的人上了战场就再也没有回来……
虽然英雄无名,但英雄不该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