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80到90年代电视宣传片(中央电视台80年代宣传片)

80到90年代电视宣传片(中央电视台80年代宣传片)

更新时间:2022-03-09 18:44:56

一块黑边大银幕,一盘胶卷和咔咔作响的放映机,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才有的特殊回忆。

太阳要下山时,找个背风宽敞的地方,用两根竹竿支起大银幕,等天完全黑下来,放上胶卷,转动机器,黑白的画像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时候,电影放映员先来一段喊话。

等时间差不多了,一场露天电影才正式开始,放的都是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一次放,十里八村的大人小孩儿,都自带板凳赶来看,看完之后,都已经是半夜时分。

电影放映员叫张先令,是四川省通江县,最后一名露天电影放映员,他从小有文化,被乡里看中后,和妻子但群珍,组成了第一支夫妻放映队,几台简单的设备,两口子放进背篓,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大小小所有村落,时至1997年,夫妻二人已经放了19年电影,乡亲们都称他们为背篓电影院。

张先令成立放映队后,还承担起了宣传员的责任,十里八村的邻里矛盾,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今天遇到的这家,是儿媳跟婆婆打架,起因是三只鸡的归属问题,应对这种麻烦,张先令自有办法,晚上放电影时,他选择了《喜盈门》,专门讲述家庭之间的故事,既放了电影,又宣传了家庭和睦。

第二天一早,张先令背着机器,又开始下山,他带的胶卷不多,能放的电影有限,村民们看了几遍,也就腻了,所以他要去其他地方找市场,这里的村落之间,相隔很远,经常需要下山过河,然后再上山,遇见河流,他们不熟悉路,就只能光脚蹚水。

因为背上的机器怕水,所以他们走得非常小心,最让张先令害怕的,是这里的吊桥,摇摇晃晃,很容易站不稳,妻子但群珍胆子小,走两步就要暂停一下,等他们上到半山腰时,天已经黑了,但群珍走在最前面,用火把照明。

一步三回头,等后面的人跟上,即便如此,黑天路滑,张先令还是一脚摔了下去,摔倒后,张先令第一时间检查机器,等确认无误后,又背着背篓启程,他们赶到村子时,月亮也出来了,正是放电影的好时候,张先令这一趟辗转了多个村子,最后无奈地回到了家。

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放映队,到了无处可去的地步,为此,张先令闷闷不乐,在家里借酒浇愁,妻子和母亲劝他少喝一点,他非但不听,还生起气来。

不久之后,乡里通知张先令,一位农户, 因违章用电,导致电击身亡,这在乡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张先令急急忙忙和妻子赶往,他们要去放映,农村安全用电宣传片,但群珍悉心安慰逝者家属,张先令在一边准备机器,有很多村民都挤在门口,伸长脖子要看一眼屋内放的宣传片。

2003年 ,光纤入户工程大规模展开,露天电影再没人看,张先令和妻子放下了背篓,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做起了最不擅长的小买卖。

最近几天,乡镇府要对本乡最后几家,迟迟没有通光纤的人家,接通光纤,张先令的家,就在计划之中,这一政策,对于酷爱放电影的张先令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通光纤这天,张先令喝了一点酒,跟光纤师傅谈天说地,一说起放电影,他就意气风发,笑得格外爽朗,看着师傅手上的光纤线,他又惆怅不已,在现场来回踱步,连连摇头,止不住地叹气,张先令对于放电影,有着极度的热爱,光纤入户,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终结,

背对着镜头,张先令偷偷摸了两把眼泪,他明白国家政策的好处,只是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就没人会喜欢黑白的老电影,就连他的母亲,也喜欢电视比电影要多,光纤师傅工作了一天,张先令也在门外,浑浑噩噩地徘徊到半夜。

第二天,张先令自编了一首竹板诗,内容是歌颂光纤入户,政府对贫困县的扶持计划,

张先令接受了现状,明白露天电影被淘汰,是大势所趋,不久之后,乡小学校长给他打电话,请他去学校给孩子们放一场电影,得到消息的张先令异常激动,把放映机拿出来,里里外外擦拭得十分干净,他知道,现在的露天电影,放一场就少一场。

张先令和妻子但群珍,依旧是背着背篓上路,在小学的操场上支起幕布,放的电影还是熟悉的《敌后武工队》,曾经掀起狂潮的露天电影,现在基本看不见了,但张先令对于电影的执著,让我非常感动。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露天电影蜕变成了情怀,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文化,背篓上的放映机,是张先令的热爱,也是他的整个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