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聆听音乐!
文/吴明宝 编辑/书中浪子 组图/吴明宝
电视机的故事
吴明宝(江苏)
夜晚,我与老伴常常坐在床头看电视,一直到睡意来临,才会关掉挂在墙上的37寸网络液晶电视。这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关于电视机的30多年的故事,感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
1976年9月10日,我第一次看电视。那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与我插队落户的句容山区的乡亲们一起步行10多里来到公社所在地,目的是在电视里瞻仰毛主席遗容。因为前来看电视的人成千上万,公社负责放电视的人只好把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传达室的屋顶上,黑压压的人群密密麻麻地站在公社门口的广场上、田野里,泪眼模糊地远远地观看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的画面,聆听那特别低沉、忧伤的声音,那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1979年,我调回镇江,在王家巷小学当教师,并暂住学校传达室。那时候,附近的居委会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都借用学校教室放电视,并向居民有偿开放,我们一家人便有了免费看电视的优惠待遇。当时印象最深的电视连续剧就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射雕英雄传》。第二年,因为暂住的传达室要让给市教育局举办的高考补习班作为办公室使用,我只好搬到舅舅家6平方米的小披屋里。从此,告别了电视,最沮丧就是孩子。
1981年,禁不住孩子的再三恳求,我托朋友在镇江电讯器材厂买了一台出厂价300元左右(当时我每月工资仅几十元)的“浮玉”牌12寸黑白电视机,全家人终于又可以每晚看电视了!1982年,市教育局分配给我一套51平方米的新居,我又狠狠心,将家中的电视换成了价值近千元的14寸“孔雀”牌黑白电视机。这大了两寸的电视屛大了许多,画面更加清晰。全家人都感到心满意足了!
1985年,当我的工资涨到百元以上后,.我又禁不住孩子的强烈要求,耗资2000多元,换了一台21寸“熊猫”牌彩色电视机。1998年,当全家搬到88平方米的新居以后,我的工资已经涨到千元以上了,尽管孩子没有恳求,我还是主动买了一台3000多元的29寸“康佳”彩电,还根据孩子的意见花2000多元买了全套音响和VCD等设备。同时,补贴了2000多元将原来的21寸“熊猫”彩电换成了25寸彩电。新居的彩电、音响装好的那天晚上,全家人第一次唱卡拉OK,感觉好极了!
转眼就到了2012年,我虽然退休了,但还在兼职,每月收入仍在5000元以上,老伴也有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因为拆迁,我与老伴搬到金山水城的新居生活了。为此,我再次提议换彩电,花6000多元换购了两台液晶网络彩电。如今,我与老伴两个人不但享受这两台电视带来的愉悦,还享受着孩子们送的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全方位快乐感受。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时候是老伴与电视一起引吭高歌练嗓子,我在电脑上敲打键盘写文字;有时候是两人一起看电视新闻和文艺节目;有时候是一人一台电视,各取所需,互不干扰。
当前,网络电视的功能正在全面赶超电脑,不久的将来,电视机的故事将更加美妙!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吴明宝,常用笔名海川,男,1952年生。退休前任镇江市政府督学、镇江市京口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现任镇江市闻捷研究会秘书长、镇江市京口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镇江市楹联诗歌协会理事、镇江市知青作家协会理事、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镇江壹周》特约主编、《江苏教育报》特约编辑、《镇江日报》特约记者,曾受聘参与江苏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参编写工作十余年,每年在省内外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数万字,每年均有作品获奖。
本期编辑简介:
李淑华,笔名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丹阳市乒乓球协会、练湖新城乒乓球俱乐部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
画家风采:
画家简介:
中文: 当前,网络电视的功能正在全面赶超电脑。
英文:At present, the function of network TV is catching up with computer.
日文:現在、インターネットテレビの機能は全面的にコンピュータを追い越していま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