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1969年的电视画质(1987年电视清晰度)

1969年的电视画质(1987年电视清晰度)

更新时间:2022-03-06 18:42:46

中国之声新春系列报道《九九春来》,从个人记忆的角度,讲述1949、1959、1969……一直到2009年的七段春节往事。透过每十年一个的时间坐标,勾勒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我们回到1959年的春节。那是新中国有电视之后的第一个春节,第一台春节电视综艺晚会在这一年诞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在迎接国庆十周年的火热气氛中,度过了这个特别的节日。

点音频 听报道

1959年春节,上海市民凭票买鱼,每人限定的份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两。2月7日除夕夜,26岁的导演许诺在工作中度过,她和同事们完成了一台春节晚会的直播。据考证,这是新中国第一台春节电视晚会,在当时刚刚开播四个多月的上海电视台,这台晚会也被称作“第41次实验广播”。

许诺:领导提出,物质匮乏,但是我们精神食粮要给大家,剧团都是让第一流的头牌演员来演,最好的演员、最好的节目拿到电视台来。

上海电视台开播初期,全上海只有一百台电视机,属于个别著名人士家和少数大企事业单位。透过黑白闪动的屏幕,这些最早的电视观众在1959年除夕夜看到了俞振飞和言慧珠表演的昆曲《琴挑》。

1959年春节晚会上俞振飞、言慧珠的昆曲《琴挑》

《琴挑》应该算是那个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戏曲唱段,同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了《琴挑》,当天的节目表上以戏曲和曲艺节目为主,包括京剧、川剧、桂剧,还有相声。除夕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话。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也在晚上七点播出了讲话的内容,之后是故事影片《鲁班的传说》:

《鲁班的传说》片段:两千多年来,人民不断地创造和流传着鲁班的传说,把他当作了劳动人民无穷智慧的理想化身,直到今天,还能启发鼓舞我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1959年2月6日《北京晚报》上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节目预告

这个时候,北京电视台刚刚开播五个多月,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起,在北京复兴门外新落成的中央广播大厦办公。28岁的果青前一年按照组织安排,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电视台,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电视人之一:

果青:那个时候困难挺多,条件很差,全中国没有几个人看过电视,包括我,让我去电视台搞电视之前我也没看过电视。谁都不会,也没有人教,没有老师,因为没有人会,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1959年,广播大厦

在上海电视台,许诺和同事们也是在摸索中完成春节晚会的直播。当时23岁的报幕员沈西艾后来回忆:

沈西艾:演播室里头一共有三台摄像机,分别有中景,近景和全景,所以有时候是近景的时候,别的演员就可以不看镜头不表演。

1959年2月7日上海电视台节目单(部分)

晚会的一个节目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合奏。从图片资料上看,8名女演员穿着各色的花棉袄,靠一个简单的台子站出高低队形。参加演出的张欣回忆,她们原本在前一天彩排过,但是直播的时候切错了画面:

张欣:我们也跟拍摄的人讲好,第一句要拍第一个人叫沈榕的,结果正式拍的时候他忘了,第一句是沈榕拉的,他大概觉得左起第三个人吴菲菲比较好看,他就拍吴菲菲了。但吴菲菲在那里又不知道别人在拍她,她就在挖鼻子,所以正式播出看起来就是吴菲菲在挖鼻子。

1959年春节晚会的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合奏

北京电视台最早的少儿节目导演果青介绍,那时候电视台还没有录像技术,只能直播,如果要播出演播室外采集的画面,就得提前拍成电影胶片,投影到墙上,用电视摄像机直播墙上的图像。虽然条件有限,难免“出洋相”,但也能得到宽容和谅解:

果青:那洋相很多,哭笑不得,但大家也都能谅解,错了就错了。

果青导演的早期少儿电视节目

在工作岗位上度过1959年春节的,当然不只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人民日报》刊登了各地各行业春节期间照常出勤或者加紧生产的报道,并配发一条标语:“春节过得欢乐,生产搞得红火。”还介绍了首都北京上演的新戏和新影片,包括《百炼成钢》《白手起家》《火星游击队》《列兵邓志高》《静静的顿河》和《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等等。

《白手起家》片段: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个白手起家的工厂一定会继续发扬他们光荣的传统,力争上游……

文章说:在春节休假期间,你一定愿意去看看新演出的文娱节目,休憩休憩,为来年的更大跃进蓄养更充沛的精力吧?

记者:白杰戈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