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电视剧《逐梦蓝天》(原名《中国制造》)将于本周日正式收官。在最后一段剧情中,画面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34型166架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从天际划过;与剧集开篇,新中国刚成立时,17架受阅飞机均为收缴装备形成对照。70年,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逐梦蓝天》播出后,多次位居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第一,每集平均收视率1.319%,最高单日收视达1.48%。8月27日下午,电视剧《逐梦蓝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在建党百年之际,有《觉醒年代》开首,那是一百年前觉醒的时候;而《逐梦蓝天》把今日之中华民族觉醒之后的风貌,在中国荧屏上表现出来了。”
全方位展现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作为一部展现中国航空70年发展历程的电视剧,《逐梦蓝天》从秦天、赵德良、张长江、郑有福、李子志五个航空家庭切入,用性格鲜明的个体反映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脉络,用真实的历史故事传递航空人的时代使命。剧集开播时,无数现实中的航空学子以“弹幕”形式前来“报到”,“航空报国,我辈当先”的信念刷屏了。
“《逐梦蓝天》是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发展历史的一本形象教科书,也是三代航空人拼搏前进的一部英雄史诗。”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看来,三代航空人是一个英雄群体,“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道路来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靠别人教到全靠自己,从仿到创,从弱到强的历程。”
仲呈祥说,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弱点是工业题材始终弱小、不好写。“以前有过《中国空姐》,写的是民航上的服务员;《逐梦蓝天》则从设计师到试飞员,展示了各个领域的航空人。”他说,“作为国之重器的航空工业,要达到全景式反映数十年的航空工业史,写出中国航空人的奋斗史、精神史、思想史的作品,《逐梦蓝天》是第一部。”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责任编辑上官儒烨看来,《逐梦蓝天》以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扎实地承载了“中国制造”“大国重器”的时代命题。“这部剧首次以影视艺术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筚路蓝缕,到与世界先进国家同台竞技的70年发展历程。”《逐梦蓝天》从开国大典起笔,一直写到当下的大飞机研制,“三代科研英雄、试飞英雄以及工匠英雄的奋斗,使得中国制造的飞机翱翔祖国蓝天。”
这部电视剧,也让老一辈航空人感慨颇多。“看剧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是我的老领导、我的师父,还有和我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他们面对的是跟这几乎同样的环境,体现的是一样的精神。”原中国一航党组书记、总经理刘高倬说。
飞机研制单位首次开放给剧组拍摄
米格15、佩刀F86、歼5、轰6、歼轰7、歼教7、空警500、新舟60、运20……在《逐梦蓝天》中,各种中外机型先后登场,这也是国产电视剧第一次出现如此丰富的“飞机集团军”。为了全景式且细致描绘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本剧历时4年打磨,剧本几易其稿,团队先后采访了50余位航空工业代表人物,查阅了近百本人物传记,力求剧中所有人物形象贴近真实、贴近生活。
“我们创作的主旨,就是那句——‘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希望通过这个戏,通过这些人物以及70年的历程,让观众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导演李云亮是军工后代,面对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题材,他坦言创作原则是“真实”,人物状态都要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主要目的。在剧中,主要场景均在真实的飞机研制单位拍摄,重要道具均为真实飞机,航空专家全程把关,力求深度还原国之重器研制过程。剧组先后在陕飞、西飞、中国试飞院、第一飞机设计院、自控所、强度所等飞机设计、制造、试飞、试验单位取景拍摄,其中多个场景均是首次开放给电视剧组拍摄。
《逐梦蓝天》的剧情跨度达70年,主角秦天的扮演者张博需要呈现从20多岁到90多岁的人生状态。“在这部剧之前,我看了很多航空的资料和视频,航空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很多人问我秦天最高光的时刻是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的高光时刻,也不是指某一场戏。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没有条件到创造条件,全剧想要表达的是那一个时代的高光时刻。”剧中李子志扮演者封柏出自军人家庭,母亲、伯伯都是空军。他说:“在剧中饰演试飞员这一职业,完成了我的梦想。”
在本剧结尾,秦天、赵德良等老一辈人相继“离场”,以江战鹏、郑国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航空人,继承航空报国精神,与前辈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航空事业。这也让“80后”航空人、航空工业制造院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明想到了自己。“我出生于西安阎良区,我的很多长辈都在这片热土上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付出。”他说,“《逐梦蓝天》真实再现了型号攻关艰苦的场景,我们失败过、有疲惫、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总有一个梦想激励着我们排除万难,这就是航空强国梦想!”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来源:作者:张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