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周克华改编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悍匪周克华改编电视剧叫啥名字)

周克华改编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悍匪周克华改编电视剧叫啥名字)

更新时间:2022-03-05 08:35:25

90分钟时长中,抢劫案件不断上演,警察与悍匪斗智斗勇,枪战、肉搏接连上阵。

这两天,硬核犯罪片《除暴》的上映,解了不少观众的片荒之渴。

上映两日揽得1.35亿票房,豆瓣2.2万人打出6.6分,口碑尚可。

近几年,由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频频得到观众喜爱。这类作品给现实关照,书惊奇于日常,观众的代入感强,情绪排解的效果上佳。对于神经紧绷了一年的观众而言,《除暴》的上映恰逢其时。

《除暴》根据连环劫匪张君案团伙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讲述的是警察钟诚(王千源 饰)对悍匪张隼(吴彦祖 饰)一伙咬死不放,带领警察小队破获系列惊天劫案的故事。

工整但算不上完整

《除暴》开篇便是抢劫案,开场十分钟便有人被爆头,电影贯穿始终的是暴力血腥、节奏紧凑的枪战戏。

从类型坐标来看,《除暴》涵盖了警匪、犯罪等元素,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内地”真实案件改编这一限定词。因为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的张君案,有的观众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有的未曾经历但也少不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类似的传奇性探求,投注于影片便是对人物塑造的关注。

原型人物有组织性的高智商犯罪被提炼出来,“周密踩点”“灯下黑”成了理顺逻辑的关键。片中张隼和他的“老鹰帮”成员精心策划的持枪抢劫,全程不过数分钟。因为熟悉作案场所周围的地形环境、作案手法熟练,他们总比警察抢先一步,甚至在犯下事后主动打110报警还能轻松脱身。

“懂警察的贼是最厉害的贼,懂贼的警察才是最厉害的警察。”钟诚和张隼,一个警察、一个悍匪,构成了香港警匪片常规的“双雄”设定。

就像《风平浪静》演员给剧本加分了,《除暴》也一样。王千源和吴彦祖是塑造正邪角色皆可的演员。吴彦祖给狠绝的悍匪加了一丝痞帅,王千源的“咬定不放”也是真够劲儿。

“老鹰帮”接连犯案,警察对于抢劫团伙的追捕也是紧锣密鼓,在95分钟的电影里“猫鼠游戏”轮番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迫感被用在了每一个小节,观看体验畅快不累。

《解救吾先生》中审问“华子”与“吾先生”自救过程进行平行剪辑,使得囚牢和犯罪现场的情节互相照应,造成悬念与紧张感。《除暴》则用平行蒙太奇刻画互相揣摩的警匪二人。他们对作案手法、作案工具的考量往往都惊人地如出一辙。

《除暴》更像是港产警匪片的感觉。毕竟,英皇出品,一半的香港班底,导演、编剧刘浩良也是香港电影人,之前做编剧出身,曾经和尔冬升、陈嘉上一起,深度参与了《枪王之王》《三人行》等影片的创作。

《除暴》可以说继承了香港警匪片的优点,但也遗传了缺点,其中的武戏场面倒是让人满足了,但文戏却算不上完整。

悍匪张隼执着于“逼人讲笑话”,影片开头他抓住钟诚提问,而行至结尾,刀俎与鱼肉的处境互换,被控制住后的张隼听到了钟诚欠他的那个笑话。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算得上工整,观众看完全片也能得到人物动机。

但如果细究一步,《除暴》就不那么经推敲了。

比如,悍匪的性格存在前后割裂。如果说抢劫案中不能留活口是张隼冷酷的代表,那人物在感情戏中的表现也太过纯情了。别忘了张隼让团伙成员当替死鬼的狡诈,怎么一转眼又换了一副面孔,在和文娟的感情戏中有了担当?

进一步说,围绕主角的人物关系也都“工具人属性”十足。张隼被捕前干最后一票是因为“我的女人也有了(孩子)”,他的情妇文娟(春夏 饰)更像是一种意象代表。此外,卫诗雅饰演的女警察,除了承担“警察并非刀枪不入”的价值表达之外,记忆点不多。谈到这儿不得不再说一次,演员确实给电影增色了,卫诗雅的决绝演绎也很难让人想起她在网剧《叹息桥》中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的犹豫。

全场文戏最佳要颁给饰演张隼母亲的鲍起静,钟诚“劝降”那段,作为一名母亲,鲍起静眉目间流转间的不舍、惋惜、无奈,无声却有声。

总地来看,《除暴》的大逻辑是通畅的,改编也极大程度尊重了客观事实和原型人物。只不过影片一涉及到感情戏就有些拉跨了。以至于最后,扭转局面的关键是靠“卖画报人自杀留下张君购买枪械的联系线索”。

如此缜密的悍匪做出这样大意的举动确实有些儿戏,影片最后30分钟像是开了金手指的情节设计也是险些崩盘。好在热闹的打戏冲淡了观众即时思考的更多可能,电影一遍看下来也算是工整。

内地警匪片,一种新的尝试

《除暴》的原型好,但改编难度也不小。

一方面,与纪实性的纪录片、报告文学相比,电影能否“制造合理奇观冲突”是首要疑问。

内地不乏类似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影片,但那大都是“以事带人”的写法。

比如,《天注定》通过几个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杀的经历,涉及当时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三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影片以多段式的方式呈现,几条线索尝试交叉,构成新的反应。

这种情况下,情节和人物被大幅改编,源于“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的《追凶者也》难有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受现实案件启发的《心迷宫》把更多功夫下在悬疑的弯弯绕上,《西风烈》中警察在艰险职业与困顿家庭之间的周旋少了,多的是“四大名捕”各显神通。

但对《除暴》来说,以90年代张君案为代表的系列抢劫案件为依托,其中作案匪徒的个人属性不容忽视。同时涉及“悍匪”和“犯罪”两个元素,内地电影就很少有表达了。

记忆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是丁晟的《解救吾先生》,王千源在片中演悍匪“华子”。影片以演员吴若甫被绑架的新闻事件为原型,抓取了“限时营救”做戏。

如果从警匪片的角度考察,多次致敬《喋血双雄》的《除暴》做得不错。另一方面,这部取材内地案件的影片在叙事策略与影像呈现上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纪实风格。

具体而言,90年代的小城市风貌还原得很逼真。接连发生的友谊商店抢劫案、武江市运钞车抢劫案、普城银行中山南路杀人抢劫案等案件,把人迅速带回到90年代,那个中国刑侦史上十分特殊的一段时期。

《除暴》既要讲好犯罪故事,又得有一定的价值表达。尺度问题,是头等大事。影片有“撕小广告不让其挡住警察职责的宣传展板”的柔和笔触,也有略显生硬的口号式表达。

值得肯定的是,借助香港警匪片的外壳,《除暴》跨出了内地真实大案改编的重要一步。不过,对社会背景、现实问题的表达,还需进一步挖掘。

【文/文朔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