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燃情年代电视剧全集(燃情年代在线观看)

燃情年代电视剧全集(燃情年代在线观看)

更新时间:2022-03-06 05:01:51


文/石若萧

近日,美剧《黄石》第四季更新到了末尾,而其前传《1883》第一季也开始了播映。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个西部剧集,在国内这一类型属于小众,关注度并不算特别高。但由于剧情冲突密集,取景壮美,又拍得颇有史诗感,因此还是收获了一批“死忠粉”。豆瓣上,该剧评分每一季都在9分以上,有人甚至给其冠上了“真实版《西部世界》”、“牛仔版《教父》”、“西部版《纸牌屋》”、“蒙大拿州《权力的游戏》”等一大堆名头。

表面上看,这部剧集中了杀戮、情欲、背叛等诸多刺激元素,似乎颇为肤浅。但深究起来,又会发现剧集主创的野心明显不止于此。在表面的故事走向下,主创团队糅进了相当多的思考内容,试图从表面的剧情折射开去,映射出纷乱现实中的具体课题。

土地争夺

《黄石》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一个家族为了守护其世代传承的土地而被迫展开的一场又一场战斗。

故事从达顿家族的视角展开,其拥有全美最大的永久产权私人农场,毗邻黄石国家公园,占地约3000多平方公里,地界上包含山川、河流、湖泊、草原、牛羊群等。财产规模之大,已经到了巡视领地需要用到直升机,牛仔们还得每天出击,寻找四处散落的牛群和马群的地步。

《黄石》

如此庞大的土地为一个小家族所拥有,即便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也实在显得有些过分。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土地都是引发矛盾冲突的重要源头,于是达顿家族拥有的丰厚财富不免引来了各方势力的垂涎。譬如计划在土地上建设度假别墅的开发商,打算建设赌场的黑帮兄弟,和政府一同合作规划新机场的财团,一心以夺回失去的土地、复兴印第安种族为己任的保留地酋长等。于是围绕土地,一场涉及多方势力的法律、政治、经济战悄然拉响。

为打赢这场“土地保卫战”,单单凭借法律和所谓“正义”的力量显然太单薄了。于是达顿家族多年来也一直在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不仅在当地法院、警局、州政府、畜牧协会等重要机构中都安排了“自己人”,还在自家的农场里豢养了一支由牛仔、孤儿、前囚犯等青壮年男性组成的队伍。这帮人白天在农场做杂役,如赶牛、挤奶、驯马等,但在有需要时也能抄起枪来保护农场,甚至于主动出击,干一些杀人放火等见不得光的活。家族对这帮“内部人员”的管理方式和文化俨然同黑帮相差无几,不光纪律严明,背叛者也通常要面临死亡的代价。

《黄石》

于是从第一到第四季,剧情内容都围绕着多方势力对土地的争夺与反抗而展开,推进剧情的主要悬念和动力主要源自两点:一是敌人身份及其采取的战略战术,二是达顿家族内部成员们面临的情感和人格成长矛盾——其实都是黑帮片的老套路了。但如果说和其他美剧相比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这部剧的取景实在相当考究,镜头下西部风光的壮美展露无遗,几乎每一帧都能带来壁纸般的效果。

由于考究的取景和光影布置,以及对西部牛仔生活方式的写实描写,很多观众将这部剧简单理解成了一部老套的带些西部色彩的西部电视剧,在壮丽风光之下的家族仇杀之外,又强行赋予了一堆诸如“坚守”、“浪漫”、“牛仔精神”这一类虚无缥缈的意义。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有错,但终归是有些粗浅了。

文化冲突

事实上,主创的野心明显更大,想表达的东西要多得多。

如前所述,《黄石》所有剧情演进的源动力就是土地矛盾,但土地从来就不只具备单纯的财产属性,它还同时是一种根植于其上的生活方式的象征,甚至代表了某种文化的传承。因此剧中的所有冲突表面上看似都围绕着财产,但稍微深究一层,全是价值观的冲突。

著名编剧刘和平曾在点评《教父》时表示:内容为王的背后,必须是文化至上,经典影视剧作品背后一定有自己文化的东西。而《教父》最伟大之处在于其讲好了一群西西里人从大河文化(以农业为主流)向海洋文化(以商业贸易为主流)的转型,故事核心是两个文明之间巨大的冲突。其中教父柯里昂始终坚持以家族文化为核心,坚持自己的伦理精神,不愿意完全融入美国海洋文明的文化中。也正因为此,美国巨大的社会工业机器才开始慢慢向柯里昂家族碾压过来。

《教父》

《黄石》的内核同《教父》如出一辙。将剧中相互角力的三方拆开来观察,实际上都分别象征着某种异质文明。其中达顿家族代表的是保守势力,意识形态构成是草原文化和牛仔精神的交织;虎视眈眈的商人和财团们则代表进步势力,本质上是不断寻求扩张的现代资本;而印第安人则代表着历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完全清算的种族仇恨及一系列遗留问题。本质上,这是保守、进步与历史三股力量的冲突和战争。

这种冲突不光体现在故事走向和剧中的冲突各方上,也体现在镜头安排上。剧中经常会有镜头的快速切换,将粗犷的草原牛仔生活和西装革履的现代人作对比,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撞和冲击。

与此同时,剧中还常借达顿一家之口,不失时机地对城市居民和一些社会现状展开嘲讽。例如第四季中,出现了一个环保NGO的女代表,其自称素食主义者,只吃无麸质燕麦,却对有机食品的种植和牛羊繁育流程一无所知。这个剧情设置,无疑是对当今美国诸如素食主义者、动物保护者、NGO等左翼组织进行的一番刻意嘲讽,暗示后者就是一群十指不沾阳春水、重理念不重实际的巨婴。至于从小在农场长大的保守派,可能外表粗糙,但精神上更为坚强,而生长在城市里的人外表讲究却精神孱弱。两相对比,颇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唏嘘感。

总而言之,《黄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剧集,其野心颇大,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复现美国的历史进程,这无疑给该剧赋予了史诗剧的潜质,也难怪不少剧评人将其同《权力的游戏》对标。至于结局谁会胜出目前还无从猜测,就像《权力的游戏》一样,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会揭晓答案。

《黄石》

但剧情走向和剧集海报已经给出了些许暗示:每一季中,达顿家族的敌人都变得越发强大,从第三季开始逐渐出现了黑云压城之兆。而到了第四季,海报色调更是从未有过的压抑,其以黑灰色调为主,“Y”字的黄石家族标志上栖息着一只乌鸦,背景是漫天乌云压境——这一切都意味着不祥,也暗示着这场土地保卫战或许终究只能是一场堂吉诃德之旅。

寻根之旅

2021年下半年,《1883》开画,其同《黄石》的叙事路径恰好背道而驰。《黄石》讲的是一群现代美国人在试图保卫自己的家族产业和生活方式,而《1883》则是在描写西进运动,是美国的先辈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开拓之旅。前者是已经有了,不能没有;后者则是完全的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虽然两部剧看似着墨点不同,叙事方向相反,但殊途同归,内核其实都是美国人的一场“寻根之旅”。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过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文化源头——加尔文主义。同彼时其他注重报应、轮回、虚无观念的宗教相比,加尔文主义教义更为强调现世的职责:只要能够在一项社会职务中获得成功,就能被看作是上帝的选民。这就与通常的仅对生活作限制,但缺乏改造社会的动力的纯粹禁欲主义产生了区别,为资本经营者提供了道德活力与动力。但与此同时,加尔文主义又对其信徒有着严苛的纪律性要求,鼓励节俭和储蓄,不鼓励消费,甚至于诅咒空虚、奢侈和放纵的生活方式。当这一道德安排同生产力的发展交融在一起,不仅大大加速了资本的积累进度,也随之带来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883》

不过,尽管加尔文主义点燃了使工业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一系列精神之火,然而当后者蓬勃发展起来,有了机器作为劳动的基础后,社会便不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了。恰恰相反,社会需要不断刺激大众消费欲望以完成资本的再生产流程,于是这一机制开始倒过来运行,连根拔除了曾经帮助自己诞生的一系列天职义务观念。当资本和消费欲望甚嚣尘上,主宰大众的思潮逐渐变成了愈演愈烈的新自由主义、精英主义以及两者媾和出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贫富差距不明显时,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固然能对经济增长带来一些正面效用,可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限度后,只会加速将一切都推进混乱。2017年特朗普上台,汹涌的民粹主义潮流,以及对贫富分化鸿沟的愤怒淹没了一切。而随后几年美国年轻人又卷入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理念之争,甚至于推倒了哥伦布和南方联盟将军雕塑。一系列现象,无疑都说明这个国家的思潮已然陷入了混乱,或者说,断了根。

这种混乱至今也找不到出口。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提到:“人们虽然获得了更大的物质繁荣,却体验到一种共同体的失落,体验到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无力感。”在各个讲座中,他都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提出反对,并着重强调了“共同体主义”这一概念,表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所决定。在《精英的傲慢》一书中,他写道:共同体意识要扎根于相互承担义务和共同承受牺牲的持续实践中。

《1883》

然而作为共同体,首先需要的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否则就算实践起来也找不到方向,而这恰恰是美国天然不具备的东西。由此观之,同《西部风云》《与狼共舞》《燃情岁月》《三块广告牌》等影视剧一样,《黄石》和《1883》完全是美国人在价值观大混乱时期的一场寻根之旅,是试图重新定义对与错的一场道德标准的重新确认。

这种需求反映在了一路高歌的收视率上。《黄石》第四季开播后,据《Deadline》报道,该剧共吸引了1270万观众,比第三季的760万增长了66%,位列2021年美国所有电视节目收视之首。同时,它打破了历史纪录,成为自2017年《行尸走肉》以来美国有线电视收视率最高的首播剧。

理不出头绪的时候,暂时抛弃掉文明的外衣,一头扎进广袤蛮荒的西部,从零开始,让肉体和精神双双回归初始状态,或许也不失为一条寻找出路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