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李彪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直播平台通过分享生活、展示才艺、展开社交活动获取经济收益,直播付费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围绕直播付费产生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激情打赏、高额打赏等非理性消费方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再加上媒体对因打赏粉丝与主播之间的矛盾事件“探照灯式”的关注与放大,网上不时有要求相关部门关闭付费甚至网络直播的声音。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直播付费现象。
首先,直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场景消费,直播付费则是在线表演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一定的经济回报来鼓励主播的行为付出。直播可称古代“街头卖艺”的现代数字升级版,只不过观看的场地从“街头”转到了“屏幕”,与经济利益绑定后又被加以利用,才出现了目前一些乱象。
新冠疫情的长期存在,让传统线下行业更多地转为线上直播来获得民众围观,直播付费的内容、形式与功能被不断丰富化。原本愈渐式微的传统公共空间找到了合适的延展方式。
其次,新冠疫情和曲艺行业萧条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剧院、马戏团等公共空间式微,一些传统民间艺术群体出现了整体转场到直播平台,因疫情失业的戏曲演员实现了直播间再就业,直播付费支持了传统地域性民间艺术,成为传统艺术“守灯人”,同时也将曲艺文化传播给了更多的年轻网民。
其中,豫剧是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河南90岁豫剧演员带领一家8口在抖音平台上唱戏,每月直播付费收入达几万元,比以往走街串巷收入更多,他认为网民打赏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更是一种精神认可,“自己只要有一口气就会坚持唱下去”……在传统曲艺市场不景气的今天,传统曲艺人由线下“小”剧场走上直播“大”舞台,潮剧、扬剧等濒危剧种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曲艺直播在向网友展示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同时,网友的打赏助力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找到了延续专业的新路径。
再次,直播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融入的通道,成为他们的就业新方向,针对这些人群的直播付费既体现了网友的善心和无私资助,也缓解了这些群体的生存压力。除用户主动通过直播讲述拼搏故事,弘扬网络正能量外,直播平台也对其他弱势群体积极面对生活、展现正面生活状态持优先推荐的鼓励态度,同时助力更多正能量内容的生产。
目前,各大平台中“直播 红色旅游”“直播 公益”“直播 非遗”等内容产品如火如荼,平台方也通过智能推荐优先呈现,以“直播 正能量”的引导方式,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和完善,重塑直播付费行业的市场运作逻辑和底层激励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笔者认为,对待直播付费,首先要坚持分类管理,治理乱象与鼓励引导要双线并举,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要出台相关明确的规制标准。对传统曲艺等非遗项目直播要有效引导、实时监测和优先推荐;对头部主播、残障人士、老年人主播等特殊主播群体的行为,平台要有统一明确的行业规范,如残障人士、老年人在注册直播账号前需设定一定的特别流程和认证机制,既有利于对这类特殊群体的保护,也便于对恶意“卖惨”和非法集资打赏的情形进行告知。这样才能给一些用户盲目消费、狂热打赏的行为浇上理性的“凉水”,有利于保护好广大观看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强化平台监管和平台责任,助良币驱逐劣币。直播平台要优化技术手段,让真正做内容的主播快速脱颖而出,促进直播平台内容生态良性发展;平台也应进一步规范主播行为、强化主播责任。
此外,加大对主播的培训力度和主播数据库分类管理,鼓励主播积极传达正向的价值观,共同营造直播付费的新生态和新氛围。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