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战争42集电视连续剧(连续剧 战争)

战争42集电视连续剧(连续剧 战争)

更新时间:2022-03-06 11:51:24

电视剧《大决战》经过近一个月的播出,临近尾声。

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博弈正酣,平津战役悄然启动,百万雄师入关,对傅作义部队展开了攻势。蒋介石企图凭借最后一点家底最后的挣扎与搏斗;李宗仁希望在美国的支持下,取代总统,与共产党隔江而治......

可谓好戏连台,齐头并进,呈现出全剧的高潮。

这个时刻,最能考验战争统帅的心胸境界和指挥水平,他们的决策成为战争最后结局的决定因素,影响中国命运的走向。

电视剧精心地刻画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这个关键时刻的不同心态,不同境界,不同的指挥水平。

它最有看头,最值得品味,也是电视剧《大决战》的出彩之处。

1.镇定自若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

经过与蒋介石多年的生死较量,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更加圆熟,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可以高瞻远瞩地先于蒋介石一步派兵占领东北要地;可以出其不意地先打锦州,以形成对国民党的“关门打狗”之势。

东北大局稳定后,毛泽东又在听取粟裕建议的基础上,把一场局部战争升华为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

毛泽东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将淮海战役科学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使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明确,让指战员心中有数。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战争,毛泽东还安排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并成立了直接指挥战役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在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上,毛泽东显示出他高超的领导水平。他放权于下属,让他们独立自主、乃至独断专行,不必事事请示,以免贻误时机。

正是这种组织体系,发挥了指战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抓住时机,胜敌一筹,取得一场场胜利。

如中央军委确定1948年11月8日打响淮海战役,粟裕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决定提前两天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并在战斗打响后,才向中央报告。毛泽东立即回复:同意。

剧中展示的事实证明,幸亏粟裕提前了两天,才确保及时而彻底地歼灭了黄百韬兵团。

在中央要求在徐州的东南方阻击杜聿明兵团时,粟裕经过缜密分析,果断地把阻击方向定在了徐州的西南方。

事实果然如此,我军准确而及时地在预定地点拦住了杜聿明的30万国军,最终将其歼灭。

毛泽东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全盘考虑,及时调整部署,并告知指战员。

当毛泽东发现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敌军空虚时,立即电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这一举动实现了淮海战役的战略性目标,切断了敌军的动脉,并把敌军分割包围,使原先设想的“小淮海战役”提升为后来的“大淮海战役”。

昨天播出的41集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毛泽东发现我军形成的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圈与对杜聿明兵团的包围圈,仅有60公里,若不很快消灭其中一个,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毛泽东立即下令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自如地掌控着平津战役。

他先对傅作义集团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一是让傅作义不能随蒋介石的愿望把部队南撤,又给傅作义保留实力的幻想。继而毛泽东又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

昨天播出42集就是东北野战军对傅作义的35军发起的歼灭战。

35军是傅作义的王牌军,为了巩固他绥远的地盘,以给将来的西撤铺平道路,傅作义令35军占领张家口。

毛泽东急令东北野战军的杨成武兵团攻打张家口,兵团在路过北京密云时,因恋战而惊动了傅作义。傅作义命令35军立即撤回北京,以保住他的家底。毛泽东为此大发脾气,怒斥杨成武误了大事。最终杨成武兵团及时赶到,歼灭了35军,赢得平津战役的关键一仗。

此时的毛泽东则潇洒地与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游戏,完全不像指挥大战的统帅。

2.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下出步步臭棋。

相比之下,蒋介石则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气急败坏地下着一步步臭棋。

辽沈战役惨败后,蒋介石孤注一掷地把所余的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徐州附近,发誓要与我军决一死战,以雪辽沈战役的耻辱。

蒋介石原计划让白崇禧统领这80万军队,没料到白崇禧从派系的利益出发,没给蒋介石的面子。无将可用的蒋介石只能派忠诚但不中用的刘峙挂帅,又安排能打仗的杜聿明做刘的副手。

这种体制给杜聿明造成了指挥上的难堪,也埋下失败的伏笔。

果然在杜聿明提出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挽救被我军包围的黄百韬兵团包围时,蒋介石则越级指挥,命令黄维兵团前来解救黄百韬,刘峙唯命是从,杜聿明无可奈何。

结果,黄百韬没能挽救,行进中的黄维兵团又被我军包围。蒋介石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

杜聿明为了保存国军实力,提出把徐州30万部队向南转移,并取得蒋介石的同意。但当杜聿明兵团按计划撤离到预定地点,并有可能冲破我军小部队的阻拦,继续前进时。蒋介石又朝令夕改,命令杜聿明率军解救黄维兵团,结果使杜聿明的30万大军被我军包围,最终也被歼灭。

此时的黄维兵团已经岌岌可危,呼救总统救援。而蒋介石已经无兵可派,好不容易从江南调遣的宋希濂兵团还被白崇禧扣下。剧中专门有一个蒋介石当时的细节。一国总统竟然在电话里与白崇禧对骂起来,言辞之难听令人毛骨悚然。

蒋介石所寄希望的美国援助又在此时泡汤,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冷嘲热讽,企图取代蒋介石总统位置的李宗仁步步紧逼。曾经不可一世的蒋介石落入四面楚歌之中......

3.不同境界决定不同的命运。

两种决策必然带来两种的结果。

我军指战员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信任下,放心大胆地指挥,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作战才华,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将领之间、部队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绝无山头和派系的划分。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华野和中野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的硕果。他们之间的人员、装备可以无私支援,经验可以共享。剧中展现的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广泛采用的坑道作业就是华野所传授的。

我军将士因明白是为谁打仗,所以英勇顽强,所向无敌,那些曾经在国民党部队中贪生怕死的战士投诚过来后,也受这种精神的感染,而成为冲锋陷阵的英雄。

剧中虚构了一名丁大胜的战士,他在国军队伍中,每战必怯阵,让他做旗手,他扛着旗帜逃跑。投诚到我军后,在解放军精神的感染下,敢于充当旗手,不怕枪林弹雨。昨天播出的42集中,他为了给炮兵导航,高举红旗冲杀在敌人碉堡前,英勇牺牲。

民心所向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地更为充分。

剧中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人民支前的场景。他们冒着炮火把粮食运向我军阵地,粮食被飞机炸毁了,他们在附近的村子又借来粮食,继续送。到了前线,他们索性留下,有的当兵,有的抬担架,有的为战士做饭。

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00多万人,保障了我们每一个战士就有9个人支援。

此种情景正如陈毅司令员在剧中所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

国民党那边则是截然相反的境况。

国军中宗派林立,相互拆台,见死不救,剧中这样的情节很多。

打起仗来,军官在后,士兵做替死鬼。遇到我军阻拦,顿时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昨天播出的42集中,敌16兵团遭遇我军攻击,兵团司令孙元良率先化妆逃跑,就是一个显著的典型。

国民党将领和官员往日贪污腐败成风,失败来临,又纷纷把财产转移到台湾或国外。剧中专门有一个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向台湾转移80万两黄金的细节,表明了国民党已到了树倒猢狲散的穷途末路。

剧中还有一段顾祝同向蒋介石大胆陈言的细节,核心就是国民党的失败主要是失去了民心。

那么,《大决战》继续播出的几集,其内容就可想而知了。它必然是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蒋家王朝,取得全国的解放。

自然,故事会更丰富,细节会更生动,场面也会更恢弘。

让我们珍惜这最后时刻,一饱眼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