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557字,阅读需约2分钟
本文写于2008年6月9日北京至新加坡机上
六七十年代的北京,没有农贸市场、超市、路边的小卖部门脸、现代商厦。居民区周围或里面,会散布着几处规模不大的副食商店和日用百货商店,供应附近住户日常生活所需。这样的供应点我们统称合作社。
(北京望京)
郑重一些的家庭采购,就要逛西单、王府井这样的闹市区,那里有大型综合性的百货商场和各类专用商店。我们住在学院路的孩子,记忆里一般有“三重”购物“层级”。西单、王府井是重大购物的场所,一年去一次两次算是很重要的活动,如采购重要年货等。那里算是“一级”场所,连剪个发也要去王府井“三联理发店”这样的老字号,还有东风市场(现在的新东安)和百货大楼好像都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近些的地方诸如新街口和西四也算很繁华的地方了,也可以称作准闹市区,可以说是“二级”购物场所,在那里的中型商场里可以买到种类相当全的服装、五金和家用电器。
(北京王府井)
西四的水产品市场和新华书店是外婆经常带我去的地方。而新街口的新大北照相馆则是那时北京人最为熟悉的照相馆之一,今天拿出来我各个时期的标准照,一大半都有新大北的标志,所以女儿拍百日照时我又带她去了那里。
平日去得最多的主要百货商场是北太平庄和五道口两处。北太平庄的华泰百货是我儿时买“枪”和小人书最爱去的地方,五道口百货商场边上的新华书店是我那时候认为最大的书店了。而这两个地方也是我们那时候看电影最集中的地方,而每次看完电影大人们都会去逛一下商场,我也就趁机可以央求大人们给买个玩具枪或是几本小人书。我们住在花园路学院路一带的孩子,超过北太平庄就叫“进城”了。
(北京五道口)
那时商场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也没有什么装修。像五道口、华泰甚至新街口这些百货商场连地面都是水泥地,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这样全国人民都去的百货商场,地面是水磨石嵌铜条的,楼梯也特别宽大。
那时不论大小商场,所有货品展示和销售均沿着墙摆放一圈,货品从服装鞋帽到日用百货按区域布置。前面一排货柜后面一排货架,售货员站在中间。货柜是一色的玻璃柜子,柜子后面是玻璃推拉门,货架则很高。大商店付款方式如今也见不到了,有款台,但不直接收款。比如买布,算好了价钱和布票数之后,由售货员收款,售货员的头顶上都有一条粗铁丝,直通款台,上面挂着若干铁夹子。售货员收完款,连同单据用铁夹子一夹,顺着铁丝滑向款台,那边接过来算细账,把找回的钱和小票再滑回来。购物集中时,铁夹子满天飞,像很多鸟儿呼啸而过,很有意思。后来又安了电动滑轮。现在想起来这种特定的收款方式其实挺节能环保也挺高效的,和很多同龄人聊起来,大家印象都很深刻。
(北京国贸)
那时候,市民对商品短缺习以为常,很多东西拿钱买不了,有各种“券”和“票”管着,比如买自行车或缝纫机等几大件,都要“工业券”,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猪肉凭本,等等。打听一样商品,能从内行的指导意见里看出商店的距离和规模:先到某商店,再到某商店,最后到某商店。从近到远,从小到大,有货的概率递增。就如同看疑难病一样,小医院看不了,再往中、大医院送。逢周末和年节,北京的几家大菜市场,如西单菜市场、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朝内菜市场、三里河菜市场,买什么都排队。
(北京夜景)
人多的时候还要发号。当然,孩子帮家里跑腿买东西,多属于小打小闹,油盐酱醋粮菜而已,一般不往远处跑。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是离家不远的一些小商店,泛称“合作社”。
北京人形容孩子长大了,表扬TA能帮家里干些家务了,常说“能帮家里打酱油了”。
毛大庆简介
毛大庆,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学博士,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优享创智创始人。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2015年3月,创办优客工场,目前在全球30座城市布局了超过160个场地。优客工场以构建国际一流的共享空间为目标,旨在打造为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平台,最终成为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社交平台。
著有《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等。
爱好马拉松运动,截止2018年6月,已经完成全程马拉松8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