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催泪励志家庭电视剧(家庭励志的电视连续剧)

催泪励志家庭电视剧(家庭励志的电视连续剧)

更新时间:2022-03-07 19:27:29

近段时间,

热播剧《小敏家》成了人们酒足饭饱后的休闲神剧。

剧中接地气的台词,

生活气的表演,

让网友看了大呼过瘾,

而其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

是两个家庭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同是两对离异家庭:

一个主张金钱至上,一个万事考虑孩子。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千差万别,

而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在很多时候,人们的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常听人说,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似乎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

可事实上,真的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爱孩子。

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正确的引导。

剧中反映的这些教育道理,你都看懂了吗?

01 只用金钱滋养的关系

孩子也会走向错的方向

《小敏家》中,

秦海璐饰演的李萍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

可她的育儿观是:

“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让女儿听话。”

剧中的几个片段,

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萍为了让女儿佳佳能够主动配合办理出国的签证,

好说歹说,

最终通过答应买包来让女儿妥协。

李萍为了让佳佳配合去上一个很难才能预约到的课程,

买了一个限量版暴力熊来诱惑佳佳,

并直言:

“去了,就是你的;不去就是别人的。”

看似给了选择的机会,

可这充斥着利益的交易,

让站在身旁的父亲也是听得直皱眉。

结果当然是佳佳再一次“败下阵来”,

随母亲而去。

当李萍与女儿有矛盾、起争执时,

李萍的前夫陈卓说:

“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李萍听完当即反驳道:

“我对她还不够好吗?

她要什么我没给她买。

一个要星星,我还附赠月亮的人。

有多少人羡慕她有一个我这样的妈!”

李玫瑾老师曾说过: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父母与孩子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沟通,

没有深入的交流,

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心,

亲子关系的维系也是易常脆弱的。

而李萍这样的育儿方式,

也给孩子养成了不健康的价值观。

佳佳对妈妈李萍的评价是:

一个实用利己主义者。

一个兼具提款机功能的妈妈。

在得知妈妈怀孕后,

她第一反应不是替妈妈高兴,

而是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

当李萍突然对佳佳好的时候,

佳佳下意识就认定,

妈妈肯定要从她这里得到什么。

如果父母与子女间的维系,

只有金钱堆砌着,

那这样的亲子关系,

就会脆弱得如一盏随时可能熄灭的烛火。

即便种种迹象都是李萍对女儿满满的爱,

只不过,

她用错了方式,

只温暖了佳佳的皮肤,

并未深入肺腑,

而且还把女儿越推越远。

只有物质的亲情就像一块豆腐,

经不起咀嚼,

用力一捏就烂了。

而父母的价值观,

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把标尺,

父母的言行,

是孩子眼中的第一个航标。

02 父母的坏情绪,是不容忽视的敌意

《小敏家》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就是小敏的儿子金家骏。

父母离婚,6岁的家骏被迫离开母亲,跟着父亲长大。可口口声声爱孩子的父亲,却只会在家骏面前发泄情绪。

小时候家骏想找妈妈,父亲不但感受不到孩子对妈妈的思念,还冷嘲热讽骂孩子没良心。

“你想去北京找你妈?没良心的,是我给你抚养长大的!你六岁她就抛弃你去北京享福去了,你想去找她?”

父亲的蛮横暴躁,逼得家骏跟母亲划清界限,一个人孤独地长大。

多萝西认为,很多父母都在家庭中制造了怨恨、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敌意”。

或许父母不认为自己有“敌意”,但他们日常流露出的情绪和行为,已经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并不是父母离婚,而是父母分开后,TA将失去其中一个人的爱。

相比家骏的不幸,另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陈佳佳,就显得幸运很多。

佳佳也很早离开妈妈,独自跟爸爸生活。但爸爸从未说过妈妈一句坏话,反而常在佳佳面前维护妈妈的形象。

甚至,在佳佳感激爸爸既当爹又当妈的贴心照顾时,爸爸还纠正佳佳,“你有妈妈,你妈妈是李萍,她对你非常好。”

爸爸的善良和坦然,让佳佳从小生活在积极阳光的情绪中,无忧无虑长大。

同样是单亲家庭,两个孩子的性格截然相反,产生影响的根源正是他们的父亲。

父母之间的问题,应该首先由大人解决,而不是将彼此的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这种压力。

因为父母并不能预料,大人之间的敌意,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有多深。

03 做成熟父母,养健康孩子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过:

“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他人。”

父母与子女之间,良性的互动会加深亲子关系,反之则会造成不可预料的伤害。

但是,父母应该怎样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一流的教养》中提出三点:

(1)发现表象背后的实质

四岁的弗兰克从幼儿园回到家,看起来情绪低落。

但爸爸妈妈忙碌了一天工作,此时爸爸收拾房间、妈妈准备晚餐,每个人都又累又饿,谁也没有停下来关注孩子的情绪。

弗兰克脱下外套,却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饼干盒,饼干撒了一地。

此时,如果父母发泄不满,那只会彼此指责,全家敌对。

好在,妈妈及时帮助弗兰克清理饼干,并对他说,没关系,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

妈妈捕捉到孩子的低落情绪,看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与包容。

这样的互动,不仅避免了一场争执,更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比如,

同样是《小敏家》中,

周迅饰演的刘小敏

她的育儿观:

在乎、理解孩子的感受。

因为未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

因此和儿子骏骏两地分离。

但每次骏骏来看她

她没有用物质来满足儿子,

而是用心记得儿子的喜好

和儿子沟通时,她温柔又有力量。

心理学家李雪说:

“看见,是真正的爱。”

越是在压力和糟糕的情绪下,父母越要看到表象背后的实质,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

(2)及时梳理情绪

当然,看见只是第一步,父母更应该帮孩子一起梳理情绪,释放心中的敌意。

如果说关系是一个账户,那稳定的情绪输出则是最好的情感硬币。

腾讯视频为《答案》一书拍了一个亲子访谈视频。

其中有一个环节,让父母问孩子一个问题。

一位爸爸问:

“如果能够回到5天前,你会做什么?”

女儿用画笔画出一个生气的爸爸,

一个面带微笑的爸爸。

对着镜头怯生生地回答道:

“我想要让爸爸开心,因为爸爸总是生气。”

爸爸听后不禁湿了眼眶。

如果不是这次访谈,

爸爸也许不会知道,

自己的火气对孩子的伤害这么大。

其实,父母的情绪对孩子影响深远。

孩子的暴躁,是父母怒吼出来的。

而孩子的善良,

是父母滋养出来的。

孩子的温柔,

也是被父母的温柔教会的。

不让坏情绪累积成孩子的愤怒和敌意,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3)主动示弱,接受不完美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学习多少育儿知识、懂得多少育儿道理,飘忽不定的情绪就像多云的天气,随时可能反复。

因此,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必伪装成完美的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力超乎想象,父母的真实,更能让孩子感觉安全。

孩子会了解,每个人都有控制不了的事情,包括情绪。

确定这一点,反而能让亲子关系更放松。

同时,父母主动示弱,孩子将学到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完美,但父母也在努力学习处理坏情绪。

言传身教的前提,是父母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育儿这件事,而不是固守传统思维里的经验,不懂变通。

当孩子回家后,

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孩子沉默时,

给他暖心的陪伴和问候。

我想孩子,

孩子一定会把父母的存在当做真正温暖的港湾。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的依赖;

父母温暖的关心,是孩子的原动力。

所以,千万别让家成为伤害孩子最锋利的利器。

编辑:吴金娇

综合:图文综合自电视剧《小敏家》、凯叔讲故事、樊登读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