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风扇>

750w工业电风扇(大功率750落地工业电风扇)

750w工业电风扇(大功率750落地工业电风扇)

更新时间:2021-12-07 08:08:23

上海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发源地。上海革新电机厂前身华生电器制造厂早在1916年,继我国第一家电机厂钱镛电器铺(上海南洋电机厂前身之一,1914年创立)之后诞生了,至今已有102年。

上海革新电机厂,侬还记得伐?

企业概况

上海革新电机厂,位于长寿路81号,前身是华生电器制造厂。主要产品有240千瓦以下交流发电机,Y200~Y250交流异步电动机分马力电机、油泵电机等,是机械电子工业部重点企业。

1988年末,该厂有职工1845人,其中工人1155人,工程术人员122人,固定资产原值1481.5万元,净值9651万元,占地面积27955平方米,建筑面积35643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330台。

历史沿革

1916年2月

叶友才、杨济川、袁宗耀创立华生电器制造厂,厂址设在上海市四川北路横浜桥附近,从制造电流限制表、自动开关、配电板起家。‍

1917年

开始制造电力变压器,生产出由杨济川设计的我国第一台直流发电机。‍

1922年

制造的8千瓦直流发电机、60安培电镀发电机、15千瓦电力发电机,在上海总商会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上,获得优等奖及金质奖章。

1924年

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

1926年

周家嘴新建路新厂房和设备的投入,以“华生牌”注册商标的电扇正式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华生”电扇随之风靡海内外。

1932年

开始成批生产1-10马力小型交流感应电动机,是国内第一家成批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厂家,年产量1000台左右,受到国内厂商的普遍欢迎。‍

1936年

系列生产20—200千伏安等10个等级交流发电机,为小型电厂制造成套配电设备。‍

“八一三”后

日军侵占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迁往内地。‍

抗战胜利后

华生电器制造厂迁回上海。‍

1948年

为适应起重机械配套需要,设计生产了我国第一代H1系列起重电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4年

华生电器制造厂实行公私合营。‍

1961年

华生电器制造厂的电机车间约1500多人与军工路上的上海革新电机厂(1957年由志云电业制造厂和信华电工器材厂合并而成)合并,取名为上海革新电机厂,厂址在长寿路81号,专业生产小型异步电动机、中小型交流发电机、中频发电机、微电机和油泵电机。‍

1988年

上海革新电机厂与美国马拉松公司合作,以定牌形式生产 NEMA标准和整马力电机,全部销往美国。

1996年

上海革新电机厂与美国马拉松公司合资,成立上海马拉松·革新电气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马拉松发电机。厂址为: 上海市宝山区宝祁路767号(宝山城市工业园) 。

辉煌成就

1983年该厂TFW系列无刷电机获上海市新产品三等奖,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H200~250获上海市产品质量一等奖。

1988年工业总产值5280.1万元,利税总额898.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665元/人,出口创汇65万美元。

杨济川小传

杨济川(1881~1952),名杨其源,以字行。江苏丹徒人。

7岁在其长兄执教的私塾里读书,精通珠算。16岁到上海,在一家洋布店当学徒,3年后做了会计。他业余自学英文和化学,对电学尤感兴趣,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试制各种小电器,并探索镀铜、镀银和镀金等加工技术。

清宣统元年(1909年),洋布店歇业,回乡在镇江开了一爿电镀店,专营各种首饰镀金和镀银等业务。不久,又回到上海,在犹太人办的裕康洋行做帐房。因业务关系,结识了威灵洋行职员叶友才和久记木行跑街袁宗耀。

民国3年(1914年),他们3人决定仿制美国奇异公司制造的电扇,向亲戚筹借百余银元,购买一台仿样机。没有加工力量,他们就请白铁店、铜匠铺、翻砂作坊等协作。电气装配由杨济川自己动手。用了半年时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扇。

民国5年(1916年)2月,杨、叶、袁3人集资200银元,在四川北路横浜桥租屋数间,雇用六七个工人,创办华生电器制造厂(上海革新电机厂和华生电器总厂的前身)。因当时偷电之风盛行,电流限制表抢手,杨济川就暂停电扇生产,花9两银子买了一只进口旧电流限制表进行研究,并仿制成2只防偷电的电流限制表,经苏州电灯厂试用,效果颇佳,销路甚好。

民国19年,杨济川获得电气工程师证书。民国20年5月,邹韬奋先生以“落霞”笔名,撰写了一篇题为《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的文章,在《生活》周刊第6卷第23~25期连载,表彰杨济川自励奋发的事迹。

民国25年,华生电扇进入全盛时期,年产量达3万余台。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他将200多名职工,2000吨设备和一批原材料,用40艘木船运往汉口。民国27年又迁往重庆,生产变压器、发电机、电扇和其他抗日军用品。民国34年抗战胜利,他将全部物资运回上海,但只剩下200多吨,仅为离沪时的1/10,只能惨淡经营。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工业部领导下,他改变工厂生产方向,改进企业管理体制,逐步恢复制造交流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使生产蓬勃发展,为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2年病逝于镇江。

史料主要来源:《上海机电工业要览》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上海老底子 诚意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