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舌尖3》收官了。在万众期待下开播,在一片争议中结束。豆瓣的评分跌破了5!
望穿秋水等了四年啊,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不过,也不是全然没想到。毕竟,有些东西,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单说海报吧,《舌尖1》这幅“肉山水”一出来真的有被惊到,瘦肉为山,肥肉为水,一筷子夹住的不仅是中国的一蔬一肉,还是中国的江山湖海,灵动缥缈意境深远。
第二季的海报,也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乌鸡的墨色如青山,扣肉的形状似宝塔,蒸汽的状态像云雾,留白恰到好处,形神兼备,一眼入心。
《舌尖3》的海报,大家感受一下,不做评价。
要说呢《舌尖3》开播还特意选了一个好日子,大年初四接灶神的日子。
作为舌尖粉在“百忙”的假期当中特地腾出时间守着电视,但看完第一集除了想买口锅之外,居然没有哪一样食物让我的口腔泛起一丝波澜,对于我这样一个看到美食就两眼放光的人,实在是少有。
电视里,红衣厨师用铁锅煎转黄花鱼时,整个过程技艺流畅,让人目不转睛,慢镜头下的鱼在空中花式翻转,滋滋作响的油煎声,似乎鱼皮起皱后腥香焦咸的味道已出来了。
然而,最后并没见到煎出来鱼长什么样。究竟这样的锅煎出来鱼和别的锅煎出的鱼区别在哪儿?不得而知。编导只有一句旁白“外表酥脆儿肉质细嫩”。
回过头来看《舌尖2》,第一集也点了一下鱼。伐木工人妻子为丈夫做了一道铁锅炖鱼,先煎后后炖,锅边贴了玉米饼,鱼肉氤氲着锅气,筷子夹起的一瞬间,如人在细嫩的肉旁,下一筷子就要送到你嘴里了......
有心的导演拍美食,会为你营造一份通感,让你欲仙欲死,想吃而只能幻吃,这就是美食纪录片打动人的地方,首先,得让你觉得馋!
同样是拍乐山食物,乐山嫩豆花比乐山麻辣烫拍得让人更加神往!
拍豆花儿没有去找老师傅找老店,而是找了一对四处奔波的养蜂夫妇,简陋帐篷里妻子用简单的工具点的豆花儿。
田间随便扯两把香菜,泡菜油炸花生剁碎了配上现熟的红油海椒,微微耸动的豆花儿在馥郁醇厚的蘸水中一跑,看着它在筷子上颤巍巍的样子,丈夫说“烫起吃很舒服”,舒服两字早就把人的魂勾跑了。
拍小吃蚝烙,也找的汕头巷子深处的小店,打蛋、搅拌哧啦啦倒入平底锅,肉嘟嘟的蚝肉汁水丰满,咸香的味道已窜入鼻尖,幻想举起筷子的那个人就是自己,那口丰腴烫嘴的蚝肉只属于我一个人。
广东的啫啫煲也拍得妙,这种妙是替厨师和食客着急,啫啫煲的火候要把灶台和餐桌之间的时间都算进去,心跟着肉入锅,跟着火烤,跟着出锅,跟着奔跑,下秒马上就要跟着要入口了。
前几年日本的《深夜食堂》《小森林》很受追捧,后来我们终于有了《舌尖1》《舌尖2》《小海鲜》《老广味道》深入人心,都因为拍的真真切切。
所有的人生故事、意义都是附着在食物上,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从不为了煽情而煽情。
同样是讲面的故事,同样是记录身处远方奔生活的粗人,《舌尖2》里的麦客更让人心里微微发怔。
眉眼弯弯的老婆婆用新麦犒劳麦客们,作为雇主亲手揉面切面,烧一灶旺火,煮一锅劲面,浇两勺料足的臊子,配上油泼辣子,一碗面裤带面是雇主对麦客热腾腾的善意。
麦客不属于这个时代,吃完面最后一群职业割麦人离去,当在他们消逝在麦田外时,心中一片寒凉。
而《舌尖3》里面做摔面山东汉子,站在女儿学校外默默流泪,镜头推得近极了,长镜头记录眼泪留下的过程,却并没有勾起观众的悲悯之心。
《小森林》拍得很清淡,和风细雨的没有波澜,细细碎碎的生活中女主种田、收割、制作食物,一个人的田园生活,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好友造访,就用随手可得的当季食材,摘下田里的油菜花,做顿简餐。
阳光下,对着初春的原野,卷起裹着菜花的面条,看得人心里春意盎然。
女主永远是淡淡的脸庞,不夸张,不惊讶,带着属于田间劳作的人的神色,不是一脸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脸高高在上。
有个场景让人百看不厌,从田间回来的她,在夏日的树荫下还带着细密的汗珠,从水中捞出一个番茄就送入嘴中。
痴痴地看她咬下去,瞬间让人觉得口中发甘,心中发甜,似乎番茄酸甜的汁水是四溅在自己的口中。
《小海鲜》拍的是海鲜,其实咕嘟咕嘟冒泡的画面中藏匿了太多家庭的聚散悲欢,看得人口水和眼泪一起流....
因为孙子挑食,外婆准备做醉泥螺给孙子开胃,暑期的海边,祖孙两手拉手,孙子腿上的沾了泥,外婆岣嵝着背给孙子洗掉。
泡制醉螺需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外婆在厨房忙碌,旁边是不停摇头的老式电风扇呼呼的响,浅浅的背影,单单一个镜头就触到了人最软的地方,恍如时间倒回,在灶前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外婆。
还有五个奔赴千里为回家给奶奶祝寿的五个姐妹,他们嫁到天南海北,在奶奶百岁生日这天回来给奶奶祝寿。
浇头精彩的海鲜面、馅料丰富的蛋煎扁食,家常的小黄鱼,朴朴素素的常见食材,在全家的寒暄与玩笑中,就成了一桌盛筵。
宴散人走,画面只有一张奶奶怅然若失的脸,看得人心里闷闷的,酸酸的。
没有泪水,没有诉苦,所有的情感都在一张张面孔细碎的表情里,在一碗碗家常的饭菜中,这些食物,这些故事都与我们如此贴近,这些温情又是我们在这个物质丰沛的时代,想得而又不常得的。
回看《舌尖1》和《舌尖2》这就是他们堪称经典的原因。
真真懂吃的陈晓卿,并不故作煽情,老老实实地遵从中国饮食关系里的传统,细细地解读人与食物间的依存关系,用真实致敬食物。
《舌尖》系列是个大IP,其实视吃如命的陈晓卿才是大IP。
陈晓卿讲过一个他自己的小故事,2008年地震的后的第五天,他路过江油,作为肥肠爱好者,他称江油为全世界肥肠的故乡。
在他眼里肥肠有多好吃?他说:好吃得入口后睁不开眼,而且你不能看对方,都是眼泪,含情脉脉。
吃着吃着余震来了,饭馆里的所有人都往外跑,只有他舍不得放弃这碗肥肠,一个人自己在四十个座位的小饭馆里淡定地吃完那碗肥肠,找老板结账找不到人,人都跑完了。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讲得轻描淡写,现场的人哈哈大笑。
有趣的灵魂就是这样,把小食物讲得馋人,把小故事都讲得像抹了猪油一样顺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