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没有下雨,但是有点冷了,不太适合在室外做力量训练,所以就跑了6公里。听着音乐,跑着步,感觉今天一天都很美好了。
今天的粥煮得有点失败了,不知道是不是电饭煲的“稀饭”功能键失灵了,煮出来的粥竟有点夹生。好在烙的饼还挺好吃,儿子和女儿都吃了不少。
今天依旧很忙碌,感觉忙得有点窒息了,工作似乎没有止境,而且还是重复性的工作。我要如何调整自己呢?
重复性且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有些让人窒息,忙到麻痹。其实不怕忙,就怕忙得感觉不到意义,忙得没有成就感,
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就如同婚姻中的七年之痒一样呢?是不是就如同女生每个月的生理期的那几天呢?过去了就好了呢?
也许吧,且行且看吧。
晚上挺冷的,路上行人也少了不少,公园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原本是要带着他们去公园运动,这么冷的天想想还是算了吧,万一感冒了就得不偿失了。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觉得很有道理:肚子里没有墨水,好比巧妇无米,做不了饭。所以建立科学的素材库,至关重要。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建立素材库:
01,感受法
调动你的感官:
鼻子和嘴巴:先由味觉感受,继而由味觉转到内心的感受
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周围的环境,人物。
身体和意念:从身体的感知到信念的形成,以及每个瞬间有趣的想法
耳朵:听对话,听周围的声音,用声音引发感受。
简而言之,感受法就是用亲身感受去获得素材,用所见,所闻,所听,所尝,所触碰去记录我们的生活。
怎么做呢?那就是保持好奇心,带着眼睛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用你的大脑“拍”下来。再用笔记还原当时的细节。
02.笔记法
一种是日常笔记:记录自己的想法,生活的中的经历,某一瞬间的感悟,戏剧性的小冲突,或者突然冒出来想法。
记录的方法: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小本子或者手机上备忘录,当你有任何想法时,就赶紧记录下来。
另一种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讲述了两种方法。
三栏笔记法:把读书跟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简单来说就是把书中重要的内容进行摘要总结,最后引发自身感悟的方法。
答案笔记法:当我们阅读时,带着四个灵魂拷问,去找到答案,并记录答案。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迅速了解全书精华,发散思维,便于后期我们的应用。
谈什么: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分化主题。
具体怎么说:通过什么阐述这一主题。
说得有道理吗:可以先说出书中的价值观是什么,进而反思是否有道理。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思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诉说:生活,工作,情感。之后再想想是否有类似事件或者素材。
03.网络工具法
运用网络工具,比如搜索引擎(知乎,百度,微博,专业网站),大数据平台(百度指数,微博/百度/微信热点排行榜),文字工具(笔记软件,电子数据,文章句子收集软件(导读,句读,句子迷等等))
04.素材分类
积累之后,就是分类了,把同类型的划分到一起。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新闻热点
平时看到的新闻,按重要程度分类,针对不同的新闻,采取相应的跟进方式。
2)知识经验
读书过程中,看到专业知识,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素材库。
3)故事见闻
生活中,听到的人文轶事,所见所想,有趣的故事都可以记录下来。
4)观点金句
独到见解以及引人深思的金句,归为一类,充实我们的素材库。
看到一个句子,先概述,注明出处,揭示的问题,或者换个说法。
5)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按照书的类型进行分类:历史类,心理类,小说类,科普类,专业类等等进行划分。
分类整理后,还不够,整理消化过的素材才是自己的。
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词,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复制出处链接,反思其揭示的问题,这个故事诉说的关键事实是什么,有没有类似事件。
比如看到一篇文章,可以从标题,逻辑框架,优美句子,怎样写开头,怎样写转折,怎样结尾,认识升级,主题升华,文章中引用的案例。
既然想从事业余写作,我也要建立我的素材库,每两天准备一个。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挥笔如流水,文思如泉涌。
注:图片为引用,若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