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都有什么?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自然景观。还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柯纷纷”的美丽都市。阿尔山有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漫山银线牵的排排电力铁塔,还有隐藏在美景与繁华中守卫光明的电力铁军。
国网走进了阿尔山市
翻开尘封的记忆,走进20年前的阿尔山。
1998年10月18日,阿尔山迎来了第一批电力人。
“供电公司周围是一片荒凉,生产生活环境很差,门前是一堆堆准备平整院子的土,开关场是落差近一米,高低不平的场地,对工作和安全都很不利。”档案里记录道。
1999年2月4日阿尔山正式通电,阿尔山的人民无不欢呼雀跃,结束了阿尔山燃油发电、停电限电的历史。“那一批电力人,宿舍在电力宾馆的地下室,七八个人挤一个小屋子,冬天大雪封山,只能吃一些剩菜叶子。”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分管负责人张辉回忆道。
茂密的的丛林中,小火车嘟嘟地从远方驶来,你能想到20年前是使用它来发电的吗?2000年6月20日阿尔山市委书记、市长,阿尔山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多次来到国网阿尔山供电公司协调林区上电事宜,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副局长来到阿尔山调研此事坚决表态:要克服重重困难,必须上国电。
该工程于2000年7月份开工,同年12月13日正式送电,彻底结束了阿尔山伊尔施地区长期用列车电站发电的历史,也让国电走上了这高高的兴安岭。
国网走入了千家万户
“停电次数多,停电时间长,电压质量低。”这是阿尔山市抵边村寨经常遇到的问题。“中午做饭时,电饭锅做到一半就停电了,做出来的米饭半生半熟,根本没法吃。”村民杨丽华说道。
近年来,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认真履行国企政治责任,大力推进边远山区扶贫项目建设。为解决抵边村寨村民用电问题,于2019年10月开展伊西66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次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从此,抵边村寨电力设施旧貌换新颜,不仅提高抵边村寨的供电可靠性,还保障了阿尔山机场向国际机场转型的用电需求。“现在给家里人做饭,不用担心做不熟了。”杨丽华说道。
柴源村,一个从未通电的边远村落。“有钱的人家,家里装了小风车发电,没钱的人家只能用柴油机发电,平时晚上家里为了省钱只点蜡烛。”村民苏力德回忆道。
2015年10月3日,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开展“电力全覆盖”工程。为了能让居民尽早用电,该公司把服务民生与民生建设放在第一位,不计成本,不计效益,提前15天竣工。
“手冻伤那是常有的事。”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赵春阳说道。
因为地理环境原因,10月份阿尔山天气寒冷刺骨,建设队伍中又有不少来自湖南的供电人员,适应不了如此极端的天气。脚冷“剁”脚,手冷“剁”手。施工队流传的一句玩笑话,在那时寒冷的天气里,温暖每一个人的心。
“晚上回来,看到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我以为走错了村子。”村民苏力德笑着说。
“电力全覆盖”工程正式通电,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林业局柴源林场93户居民彻底告别了35年柴油发电的历史,迎来了崭新的光明。
国网记在了百姓心里
“以前屋子里想要变暖和就得烧炉子,每天家里到处都是煤灰,一到后半夜,炉子的火小了,屋子也不暖和了。”居民张明忠说道。
近两年来,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双碳”布局,“电采暖”项目由政府推广,供电公司实施。到如今,阿尔山地区每年都有新的用户进行“电采暖”改造,辖区驻边部队、火车站和政府机构等完成了“电采暖”全覆盖。
“这得花多少钱啊?”张明忠大爷一句话,体现了当时“电采暖”改造用户的深深顾虑。
对于在乡镇生活的老百姓,用电去采暖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出“花高价、不划算”的想法,面对第一次房屋改造的成本望而却步。对此,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实施“峰谷平”收费指标和“三零三省”服务标准,让用户取暖不费钱,检修不花钱。
“现在每天不用给炉子按时添煤,也不用天天扫屋子、擦家具。感到冷了,打开电炉开关,不一会儿,屋里的温度就上来了。”用户张明忠说道。
“电小二是真的快!7月份楼下的配电箱烧了,全楼都停电,家里孩子的作业还特别多,我在微信群电小二里发了一条需要检修的信息,群里供电人员立刻就回复我了,不到20分钟,家里就来电了,我家老公还在用天眼查找供电所的电话呢。”用户张雨桐笑着说。
随着“网上国网”APP的普及,供电营业厅再也看不见排长队的现象,亲自到营业厅办理业务的用户越来越少。为加强用户沟通、及时响应用户诉求,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供电所辖区经理为用户建立“电小二”微信群,群内积极发布保电服务实时信息,气象台预警信号、网上国网APP线上办理用电服务流程等多项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真正落实“三零三省”服务标准。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一批又一批阿尔山市电力人始终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为美好生活充电 为美丽中国赋能”的公司使命,让阿尔山市电力事业迈进了新时代。(作者:王乐升 责任编辑:李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