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部冉八村,73岁的裴大妈去年得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出院后就躺在床上下不来了。裴大妈的家本来在距离村委5、6里远的山上,门口没有一块平地,村里召集党员和村民组长开会,一致同意让她们老两口免费搬到扶贫社区一楼,老伴儿张大爷也给安排了在社区打扫卫生的活,每个月可以额外拿到400元工资。可是作者见到老两口的时候,大娘说他们俩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面发糕泡水吃,这又是咋回事?
“要是俺娃子还活着,我也不会过成这……”一提起来,张大爷就用衣袖抹着眼睛。据张大爷介绍:他们两口子不会生育,收养了一儿一女。十几年前儿子患病去世,治病期间就已经把家底掏空,后来儿媳妇带着孙子改嫁,老两口在山上养一头牛,种2亩地。冉八村地处伏牛山深处,山区耕地少,张大爷放牛、挖一些草药,也只是勉强生活。2018年底,裴大妈突发脑血栓,治疗数月,下肢僵硬不能自理。
女儿家条件也很一般,帮不上太大忙。治疗期间,张大叔把牛卖了,家里的粮食也都卖了。“要说住院也没花多少钱,医保报销了不少,在医院半年,家里地也荒了,吃的、不能报销那些药……哎呀,不敢想,她那时候要说真走了也好,我就跟着去那个球……”搬进新房后,女婿掏出清理河道挣的2000块钱,买了一套沙发,剩余的家具都是村里想办法解决。为了省钱,就连纸尿垫也是清洗之后重复利用。
山地靠天收成,张大爷没有种小麦,家里几年的玉米都卖完了。现在吃的玉米糁玉米面,也是女儿家给提供的。裴大妈身体好的时候,没让张大爷做过饭,现在只能尝试着学习。买面粉需要到镇上,裴大妈身边离不开人,张大爷也就尽可能省着吃白面。蒸馒头时候,是一多半玉米面一少半白面。“我不想给别人说,张嘴就感觉给人要东西一样,脸上挂不住,没啥吃了省着点算了……”张大爷说。
第一次来到张大爷家的时候,大爷正在做玉米面发糕。一周后再去,吃的还是发糕。张大爷回老家地里种玉米了,给裴大妈留的,就是一块发糕一壶开水。大妈说她们的主食就是玉米面发糕。脑血栓的后遗症是半边身子不会动,倒开水的时候,大妈没有拿好,水壶掉在地上摔破了……
“上级送的有轮椅,我坐不上去,他架不动我……”没说两句话,大妈就哭了。扯了扯坏手,又狠狠地打了几下,泣不成声。“俺们咋着也没想过,咋会过成这呢?”村干部告诉作者:他们家是村里最困难的一家,政策允许的帮扶,尽可能向他们倾斜,可就算发了钱,他们也吃不到嘴里。村干部也很发愁。
上个月过来看他们的时候,河洛乡村已经向郑州慈善总会“让爱守护 山落遗老”项目组申请了一年的管护帮扶。这次送来50斤面粉、20斤挂面、以及可以最少用一个月的纸尿裤、纸尿垫。当地热心网友联系作者,也让带了防治褥疮的药物。
来之前电话里询问大妈想吃什么,大妈告诉我们想吃医院里的蒸面条。河洛乡村征召了会做饭的志愿者大姐,购买了一些蔬菜、猪肉、熟面条等,中午在大爷家里做饭。
志愿者花姐说:“知道山里还有困难的人,没想到他们这么困难,像他们这样子,你就是给他们再多钱也没用,关键是吃不到嘴里,可怜!”河洛乡村告诉志愿者和当地村干部,以后会每个月来家里一趟,负责送来当月所需的生活物资。
搬下山后,从烧木材做饭变成了用电做饭,张大爷很多厨房电器都不会用。三挡的电磁炉只会开一档,蒸一次馒头需要一个多小时,抽油烟机也不会用。志愿者花姐做好饭,给张大爷逐一讲解电器的使用方法。
“好吃吗?是不是你在医院吃的那个味儿?”作者问。“香,好吃,半年多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了。”吃着,大妈又哭了。不能锻炼下肢,张大爷就用老家带下来的木凳子,给裴大妈锻炼手臂的力量。“只要她还能吃,我就有个伴儿,她要是不中了,我过着还有啥过头呢……”
作者联系了当地黄金医院附属医院的医生,他们也会长期关注裴大妈的身体,派人到家里去做一些日常料理。“你们咋都这么对起我呢?这叫我说啥好呢,我给你们鞠个躬吧!”张大爷说。借用捐款平台一位网友的话:“愿世间再无病痛,愿每个人都可以被温柔以待!”我们也希望山里的老人们,都可以健康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