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读者在一家书店内阅读。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图)
我最享受烧开水的时光,这中间的15分钟就只属于我和《南方周末》,我可以用来读完一个版的文章。一周之内,烧水的时间再加上做饭空出来的几分钟,自己想要读的版面和文章可以搞定。
少年读《东周列国志》的时候,没有手机的概念,只有“大哥大”,电视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频道,读书是兴趣和消遣方式的叠合。那时候喜欢读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除了“四大名著”,还爱读《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镜花缘》《今古奇观》。很多时候,这些书都放在枕边,写完作业拿起来读,经常越来越清醒,所以需要自己控制时间,不然就要“废寝”了。
因为足够投入,根本不会分心,所以读书的速度是现在想不到的快,记忆也是现在想不到的好。砖头厚的一百回《封神演义》,熬两三个晚上就能看完,故事情节能清晰复述。
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读书是一种如饥似渴并且游刃有余的享受。年纪渐长,尤其是步入社会之后,闲余的时间和过剩的精力都被压缩,如饥似渴的阅读热情没变,游刃有余的享受则一去不返。时间真的成了海绵里的水,要靠挤。
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完成每周读完《南方周末》的计划,就把厨房里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每周拿到《南方周末》后,拣出A叠、评论版、文化版、副刊版,偶尔也看经济版、绿色版,但专业所限,无法吸收,只能舍弃。我最享受烧开水的时光,水壶装满后放在电磁炉上,就任由水的温度越来越高,然后发出“吱吱”的声音才去干预。这中间的15分钟就只属于我和《南方周末》,我可以用来读完一个版的文章。一周之内,烧水的时间再加上做饭空出来的几分钟,自己想要读的版面和文章可以搞定。因为这是一周一出的报纸,如果这一周的没看完,下周的再来,就会形成积压,因此必须得有“这周的报纸这周读完”的魄力,不然“读债”会越欠越多,最终没法“偿还”。
此时,掌上阅读已大行其道,无论是通过手机还是其他阅读工具,纸质书的地位明显下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看的场景逐渐被盯手机看的场景所替代。为了捍卫纸质书的阅读,我一直拒绝智能手机,也比身边的其他人晚用两三年的微信。就是怕自己抵挡不住智能的“诱惑”,既放弃纸质书,也霸占阅读的时间。
那时候我认为:读纸质书是耳鬓厮磨,如同情侣二人每日都腻在一起,吃则同桌、寝则同床;读电子书是双城故事,如同视频聊天的异地恋,虽然看得清楚,可以说一切话,毕竟不如一个拥抱来得实在温暖。
但随着时间和精力的进一步被压缩,富余的时间多呈碎片化,比如开会的间隙和等待的过程,不可能随时都带着一本书出门,如果是“大块头”的书,更加不方便。即便报纸很轻便容易携带,但展开来读也需要一定空间环境,何况连做饭那样的连贯时间都没有,遑论在厨房里读《南方周末》了。
手机阅读就成了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毕竟无论大多的“块头”,都被手机海纳,所以想看古典小说《西游记》和当代小说《北鸢》,都能随时随地得到满足。要看《南方周末》就点开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以前是分拣版面,现在是选择感兴趣的频道,除了文图,还有视频可以看。
时代剧变,对阅读的喜爱没有变,但阅读的工具确实变了,原来觉得掌上阅读是对纸质读物的“背叛”,现在不再“上纲上线”,而是觉得此为“取长补短”。
只是将书报单手不费力地“捧”在掌心的时候,偶尔会穿越到双手“拥抱共舞”的时光,一模一样的文字,却没了那些白纸黑字的页墨之香,原来眼睛观字、鼻子闻香的阅读就只停留在记忆中了。
(作者为长春媒体人)
(欢迎来信分享您与南方周末的故事。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余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