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0月底举行的2017年玉林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北流市红日紫瓷业有限公司的“电磁炉用耐温砂锅”项目斩获企业团队组一等奖。这款可用在电磁炉上的砂锅,是该公司负责人甘伟光经过长达6年多时间,投入100多万元研发资金,经历1000多次失败之后研发成功的,如今市场反应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很多陶瓷厂找到甘伟光,想要电磁炉用砂锅的技术授权,但甘伟光婉言谢绝了,他希望更多同行能够研发和掌握电磁炉用砂锅的技术,毕竟市场这么大,用户这么多,自己一个人也做不完。
研发仅一年,第一代产品面世单
第一代电磁炉用砂锅里面有金属片。
2005年,电磁炉就已走进千家万户,但炉上只能用金属灶具,烹制出来的食品味道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甘伟光突发灵感:何不做一个可用在电磁炉上的砂锅?
说干就干,甘伟光自2004年5月开始研发第一代电磁炉用砂锅,于2005年5月研发成功并申请专利,同年7月推向市场。第一代产品比较简单,采用的是一块不锈钢板垫在锅底,起到导磁作用,从而使砂锅具有导热功能,铁片上再垫一层砂锅材料,方便烹饪。“用砂锅烹饪的食品,比用铝锅、不锈钢锅味道要好。”甘伟光说。
产品出来不久,订单应接不暇,“美的”找到了红日紫砂陶瓷厂代工生产,光接这个单子,就让他们忙不过来了。甘伟光说,那时受产能限制,做多少卖多少,根本不够卖。所以他不敢做推广,也不敢接更多的订单。
第一代电磁炉用砂锅热卖一年多后,不少客户反馈说清洗不便,砂锅材料的垫片取出清洗时容易摔坏,单独购买也不方便。“能不能把底部两块垫片去掉?”甘伟光采纳了客户的建议,2008年着手研发第二代电磁炉用砂锅。
单是耐高温,就要反复试
第二代电磁炉用砂锅外观和普通砂锅没区别。
“把铁片融入锅底,刚开始感觉并不是很难。”甘伟光说,但做起来却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是砂锅本身的耐高温性;其次,如何把导磁材料融入釉水里,让两种不同材料完美结合在一起;再次,要考虑到导磁材料的配比,让导热均匀、稳定。
一开始,甘伟光直接把铁片埋到锅底里,结果放到电磁炉上一加热,由于传热太快,一下子就把砂锅涨破了。反复试验,不是导磁产生的温度不行,就是砂锅耐高温性不行,因为把导磁材料融到锅体后,导磁材料瞬间发热,锅的耐热度不够,底部受热涨裂了。光是研究这口锅的耐高温性,甘伟光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接下来开始研究如何把导磁材料和釉水融为一体。
半夜做实验,千里去“取经”
在6年多的研发时间里,他经常是到了半夜“灵光一闪”,马上跑到厂里动手做试验。“导磁材料的配比很重要,比例多了,瞬间加热太快,容易导致锅开裂;比例少了,效率又太低。期间,有好几次差点接近成功了,但经过试用又出现问题,只能继续研究和改进。”甘伟光说。
在研发过程中,甘伟光一度陷入困境,实在想不出法子了,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取经”,那些专家教授反问他:“电磁炉用砂锅的技术你有没有啊?我们正需要,还可以帮你转让技术。”
甘伟光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也有一定知名度,对方知道第一代电磁炉用砂锅就是他研发、生产的,还以为他掌握了第二代的技术。“取经”不成,看来突破技术瓶颈,还得靠自己。
难在如何融合不同材料
“在研发过程中,最难的一点是如何让导磁材料和釉水共融。”甘伟光说,因为导磁材料和釉水有排斥性,两种物质本身是无法融在一起的。为此,要选用不同的导磁材料,根据不同的配比混合在一起进行试验。除了配比要合适,还要这些材料能够共融,烧制的温度要控制得好,还要和釉水起反应粘合到一起。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甘伟光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经历了6年多时间、1000多次失败,2014年8月,甘伟光终于研发成功第二代电磁炉用砂锅,并申请国家专利。2015年开始批量生产。从着手研发到投产,甘伟光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共投入了100多万元研发经费。
改良后的第二代电磁炉用砂锅,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砂锅没有区别,底部的导磁材料已与砂锅底部融为一体,直接放到电磁炉上即可使用,传热效率有保证,而且加热时间很快,烧开一锅水大概需12分钟。“材料环保,比铁锅节能,保温效果好,用来煲汤特别合适,只要盖上锅盖等里面的水一开,就可以关火了,锅的热度可以把食物煮熟。”甘伟光说。
(信息来源:玉林晚报记者 蒋西河)
★
责编:钟丹丹 李家州(见习)|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