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一路砥砺前行的苦难辉煌。江西井冈山坝上村,曾经是红军的集结地,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村”。村中80%的村户都走出过红军,其中烈士李筱甫、袁文才的后人都是该村人。
巍巍井冈山,浓浓红色情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由于1个多月来连续行军走路,毛泽东的脚跟被草鞋磨烂了,不但发炎肿起,还化了脓,走路很困难,当时便住在宁冈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李筱甫的家里。
李筱甫的家距离“步云山练兵场”不远。每逢晴天,毛泽东喜欢带着书本,步行到练兵场对面的山路上,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书。
当时,粮食紧缺,野菜汤是红军们餐桌上的常客。红军战士看见毛泽东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很受感动。大家都说:“这野菜汤很苦,毛委员能喝,我们也能喝。”不到一会儿工夫,大家就把几大桶没盐没油的野菜汤全部喝光了。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这首脍炙人口的红军歌谣《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因此广为流传。
养伤期间,为了全面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在坝上村、洋桥湖、马沅坑一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晚上就在一根灯芯下写下了《宁冈调查》等著作。
1927年11月,毛泽东带着部队离开时,李筱甫送了600银元、36担稻谷和20担茶籽给工农革命军,还送了一匹白马给毛泽东同志代步,后来白马伴随毛泽东走完了长征路。因此,“李筱甫送白马”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当时祖辈家中富裕,我的爷爷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革命,想方设法为革命队伍解决物资供应。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烈士李筱甫的孙子李祖芳老人时常叮嘱听他讲课的学员,勉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发扬井冈山精神。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山村里黑灯瞎火一辈子!”谈起以前的岁月,李祖芳老人常常这样感叹。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从地上到墙壁,再到屋顶,常常被冒着黑烟的煤油灯熏得一片油黑。到了夜晚,村子的颜色比天空还黑,村民家中见不到一丝光亮。
“制作煤油灯时,要先拿一个小碗,里面放上一些柴油,再捻一根细细的捻绳,大概十几厘米长,然后把捻绳放在碗里浸湿,再取出捻绳的一头搭在碗沿边,点燃,瞬间那火苗的光就照亮了整个房间。煤油灯的光线很暗,和现在电灯的光是无法比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李祖芳说,那时候都不知道还有电灯这样明亮的东西。
山村亮堂堂,生活美滋滋
1969年,依托坝上村丰富的水资源,村子附近的小水电站开始筹建。
1971年春节,坝上村通电了!村民们终于告别了无电的生活,告别了乌漆墨黑的漫漫长夜。村中60多户人家400多名村民第一次用上了电灯照明。
“一拉开关线,‘叭’的一声,屋里电灯就亮了,到处都亮堂堂的,比煤油灯和蜡烛好多了。”李祖芳清楚地记得家里电灯第一次亮起时的情景。第一次过上有电的春节,村民们都欢喜得不得了!
虽然电从“空中楼阁”走下神坛,但当时供电质量差、损耗大、供电可靠性低,时有“半边亮、半边黑”的状况,部分村民还过着点煤油灯的日子。
“限电,限电,一拉路黑一片。”刚通电的坝上村,曾经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那时候虽然有电,但这电总也不够用,拉闸限电如同家常便饭。家里的电灯都是15瓦,25瓦的灯不能用,最怕突然停电。”回忆起当时的用电情景,李祖芳感慨良多。
20世纪80年代,坝上村终于有了第一台30千伏安变压器,一改供电高峰时段灯泡忽明忽暗或突然停电的窘状。从此,坝上村全村几百户村民家中,再也找不到煤油灯的踪迹。
1999年,“两改一同价”的电力春风来了,坝上村获得了5.7万元的建设改造资金,供电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的电表,分摊线损的痼疾也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再也不会为分摊线损生闲气了。
坝上村村民家里再也不只有电灯这一种电器了,电视机、VCD、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百姓家中,村民们的生活也丰富起来了。
2016年,茅坪乡被确定为进行第三批小城镇(中心村)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的乡镇,坝上村又迎来了一次电网改造升级的历史机遇。
当年7月,江西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对坝上村的所有台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原有的供电线路进行了绝缘化改造,优化布点,增设台区,改变线径走向,缩短供电半径,淘汰老旧开关设备,达到安全、实用、美观的效果,让电力配套设施与美丽乡村村貌相得益彰。
改造后,坝上村户均容量由原来的1.16千伏安提升至4.64千伏安,供电半径由原来的480米缩短至380米,当地月用电量翻番,达到6200千瓦时。
从此,坝上村村民的生活开始与城市“接轨”,冰箱、空调、电脑、电热水器、电磁炉等大功率家用电器陆续进入村民家中,百姓的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电”成为历史,享受电带来的美好生活成了坝上村民的日常。
电足产业兴,托起致富梦
稳稳的电压给村民带来了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坝上村开展了“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活动,开发了井冈练兵、急行军、“反围剿”阻击战、制作红军餐、入户调查、听红军故事等六大主题活动,红色旅游业日渐红火。
趁着红色旅游的热度,2016年12月,李祖芳老人办起了农家乐,取名“忆苦思甜”。几十种菜品中,“红米饭、南瓜汤、苦菜”这几道颇受游客青睐。
3月1日,走进被井冈翠竹环抱的李祖芳老人家的小院儿,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洒在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屋顶抹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颜色。
走进老人家的厨房,只见厨房里干净、整洁地摆设着电磁炉、电蒸饭器、电冰柜、电炒锅等现代化电器设备,已经完全看不到过去烧柴、烧煤的痕迹。
“以前我们这里冬季取暖和厨房做饭都是用煤或柴,引火慢、热量低、成本高、污染大。一到烧火时就浓烟滚滚,还不安全。现在我们换成了全电取暖和全电厨房,又方便又干净,您瞧村里这么多的‘农家乐’同时开灶做饭,哪儿看得见一点儿黑烟……”面对上门回访的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大陇供电所所长黄重添,李祖芳老人高兴地连连称赞。
在“农家乐”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消防隐患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2018年12月,大陇供电所所长黄重添在入村走访中,得知了这一情况,主动与村组和村民对接,挨家挨户调研“农家乐”经营户的用电需求,大力宣传电能替代的优点。同时,指派专人负责电能替代、线路设备改造、手续办理等业务。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坝上村“农家乐”和民宿的电能替代改造工作顺利结束,“农家乐”经济进入了“全电时代”。
谈起电能替代对农家乐生意的影响,李祖芳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说:“煤改电后,我这里的厨房和就餐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顾客看到我这里干干净净,也更愿意来光顾了!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供电好了,农村的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坝上村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水温低,非常适合水产品养殖。由于娃娃鱼的经济效益好,近年来从事娃娃鱼养殖的村民越来越多。
3月9日,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大陇供电所员工欧阳文和唐湘源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就骑着摩托车赶往坝上村娃娃鱼养殖户黄瑞锦的仿生态地下恒温养殖基地,处理用电故障。
当得知地下养殖室的增氧机运转情况不稳定时,欧阳文和唐湘源二话不说,就蹲在增氧机旁测试电压、检修线路。地下室空间狭小潮湿,欧阳文和唐湘源头顶上不时有水珠滴下,他俩一丝不苟地排除故障,直至彻底解决问题后才站起身来。
水产养殖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水温和水分含氧量都依靠智能电器设备调控,如果停电超过半小时,鱼将会因缺氧而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这家伙太娇贵了,处处都离不开电啊!”说着,黄瑞锦紧紧握住了供电员工的手。
为助推特色农业发展,井冈山市供电公司结合娃娃鱼养殖的用电特性,对各大养殖场进行了走访摸底,了解他们的用电需求,并通过开展安全用电宣传、线路设备巡视、改造老旧线路等方式提升供电质量,和众多养殖户建立起了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娃娃鱼养殖户用电“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如今,坝上村供电足了,村民们增收致富有了底气,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井冈山下,村民们奋斗不息,收获幸福,将红军路走成了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