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W,将成为无线充电绕不过去的一个词,因为就在 3 天前,工信部公开征求《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提到了无线充电。
文件中,一句话牵动着大家的神经:「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 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 50W。」
已经投产高功率无线充电产品的厂商,看完征求稿可能会睡不着觉了。
除了 50W,还有哪些要求?征求意见稿的细则较为明晰,涉及到功率、频段、辐射值、保护区域等多个维度。
征求意见稿定义了适用范围,「规定适用于移动、便携式以及电动汽车(含摩托车)的无线充电设备」,也就是说,规范的对象不仅限于手机。
其次,意见稿分别规定了无线充电的频率和功率。
同时,意见稿也限定了辐射值,磁场强度发射限值、杂散辐射发射限值、接收阻塞限值均有详细规定。
最后,部分射电天文台附近有距离保护,从 1 到 5 公里不等。
可能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意见征求稿也给出了宽限时间,如果意见稿「转正」,则从 2022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之前已投入使用且合规的无线充电设备,原则上可以用到报废为止。
为何限制?无线充电技术经过几年推广,已大规模商用,按理说安全性应该不存在大问题,此时推出规定征求意见稿,出乎市场预料。
无线充电技术已基本成熟,设备量也在爆发式增长
但是,无线充电技术的确带来了一些普通消费者想不到的困扰。
大到手机信号基站,小到手机、无线充电器、微波设备等,本质上都是无线电发射设备,在工作时都会向周围发送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频段资源有限,二是频段相近时容易产生干扰。这就意味着无线电波频段是稀缺资源,必然有一些频段向另一些频段「让路」,一些设备向另一些设备「低头」。
小灵通和部分 2G 清退的背后是无线电波段之争
意见征求稿开头就说明了规范理由,「避免对各类依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无线充电会干扰什么?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扰,已经到了散乱的程度。
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复杂局面,给手机充电时,无线充电板的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手机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从发射端转移到接收端,向手机供电。充电过程中会形成电磁场,可能干扰其它的无线电波。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功率不断提升,设备数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挑战远远大于电磁炉之类的固定设备。
比如无线充电宝,它既可以跟着用户在陆地上走走停停,又可以被用户带上飞机飞上天,情况十分复杂,未来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如果不对设备的功率进行限制,无线电波干扰将是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
无线充电可能干扰什么?先来说说大项目。
中国天眼建成后,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天眼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但是游客携带的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器设备可能对望远镜观测造成影响,因此出台了相应规定,5 公里内禁止擅自携带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对讲机、无人机等无线电发射设备或者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子产品,最高处罚 20 万元。
中国天眼。图片来自:新华网
据传苹果正在研发的无线充电宝,理论上就属于禁止接近天眼的产品之一。
再来说和我们生活相关的案例。
杂乱的无线电波的干扰超过想象,例如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 WiFi、蓝牙、手机信号等,就会被无线电波干扰。有些蓝牙鼠标放在某个地方使用总是断断续续,换一个地方又好了,可能就是受到了干扰。
北京天通苑嘈杂的 2.4Ghz 频段。图片来自:Luv Letter(知乎)
无线充电产生的电磁波还可能影响军事电波频段,之所以限定功率和频段,应该也有相应考量。
对厂商及消费者有何影响?得知无线充电功率可能被「锁死」在 50W,不少人惊呼「还我 100W 无线快充」。
OPPO 推出的 40W 无线充电技术
目前,网友大致分为三派:赞同派、反对派和无所谓派。
赞同派的理由主要是 50W 无线充已经够了,再往上增加功率,无线电波干扰会让所有人共同买单,反对派认为这对科技进步是一种扼杀,完全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案,无所谓派对此事不感兴趣。
从目前手机充电市场来看,50W 已是一个不低的功率水平,不少手机的有线充电功率也仅在 5-35W 之间,即使像 MacBook 这样的中型移动设备,有线充电功率也只是 61W,功率再往上,大型固定电子设备就要用到有线充电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暂时不会有太大影响。
无线充电 50W 已非常接近有线 61W
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很多大功率无线充电设备还存在着散热差、噪音明显、功率突然降低、不兼容等诸多问题,远远没有优化好,很多设备仅能达到一段时间的功率峰值,随后便迅速降低功率,出现了「抽风的 50W 无线充还不如稳定的 20W 无线充」的奇怪现象。
对于厂商来讲,应该就比较难受了。
电子设备研发周期大多为 1-2 年,说不定现在已有很多无线充电功率超过 50W 的设备进入了研发末期,现在突然公布意见征求稿,厂商需要重新设计相应的零件,打乱了研发节奏,好在意见稿给了一年缓冲时间,应该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小米发布的 80W 无线秒充,不知道最终命运如何。图片来自:新浪数码
客观上,如果无线充电规定正式推行,也会促使厂商静下心来,不再为了营销噱头比拼功率数值,把研发精力放到无线充电设备的稳定性上来。如果能做出少发热、噪音小、功率可以一直维持 50W、兼容不同品牌产品的无线充电设备,说不定比抽风的 100W 无线充要好得多。
一些疑问仔细阅读征求意见稿后,不少人有一些疑问,比如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是不是单指无线充电宝,包不包含手机和固定式无线充电板,50W 这条线是怎么划出来的,后期如何避免用户私自解锁无线充电功率等等。
哪些能称之为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
一位曾从事规则制定工作的知乎用户是这样说的:
国标制定组织没有必要告诉消费者为什么,因为国标是发给企业的,企业清清楚楚知道这些指标意味着什么。
作为企业首要想的是赚钱,但管理者清楚有些底线不能开放,否则会对行业及消费者造成伤害,但这些伤害,企业不会愿意告诉你。
结果就是,有人觉得管理在压制技术进步一样……
正因如此,对于相应规定,普通消费者只需静待其变,目前规定处于征集意见阶段,如果真的存在不合理因素,相关企业自然会积极反馈意见。
,